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太極拳骨架傳勁松透求整!直勁,勁在脊椎,抖勁,勁在腰胯!

在看下面內容之前, 先溫習一下太極拳的內勁描述:

太極是內家拳,自然是內發,有旋轉力自然靠腰發,尾脊在腰,當然也由脊發. 至於理解,必須在練樁功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體會的到。 太極拳拳論中有“力由脊發”之說, 不發力無以為拳。 又說“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 總須完整一氣”.也有的說“勁起於腳, 主宰于腰, 靈通於背, 形於手指, 發於脊骨”。

從前人的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種說法中勁、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發力點雖異而一。 因為, 無論脊或腿皆主宰於腰, 太極拳若沒有腰的主宰, 身便散亂, 任何局部之勁力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太極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頭在腰隙”.所以說“無腰不太極”, 太極拳練的就是腰, 即俗所謂“別看太極柔剛勁腰中求”。 在太極拳論有中雲:“有不得機得勢處, 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運動.“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 尤須貫穿”.若離開了整體的貫穿, 而單純強調某一點或局部, 太極拳必將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氣”.

真正的太極拳發力, 是一個周身協調運作的過程, 並不是由身體的局部而發的, 腳與大地的蹬斥力只是發力的第一作用點, 並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饋自身, 使自身能量放大, 加能而出。 太極拳的發力.乃有其源, 這個發力源就是“腰”.即所謂“依中而行, 本中而運, 由中而發”, 太極拳其腰柔而其勁剛。 因此.太極拳中也就有了“開合鼓蕩主宰定”的論述。 太極拳的任何流派.若離開了腰的運化, 也就無所謂太極拳了。 至於“其根在腳”的論述.只不過要求拳者下盤沉實而重心穩固.充分利用人與大地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使自身的力量產生最大功效而已, 乃是常識無可多論:“發於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過東西或搬過東西的人都會感悟到, 亦不必多述。 然而“力由脊發”與“牽動往來氣貼背”一樣, 在理解上就不那麼容易了。

“力由脊發”的說法, 並非太極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發的, 若單純強調力發於脊, 就等於說太極拳是局部用力, 這有悖太極拳整體均衡用力之則, 其實, “力由脊發”.也只是前人對太極拳發力特點的一種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那麼, 這種感悟由何而來呢?主要還是源於太極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虛領頂勁”的基本要領.是頭領身拔、開肩虛腋、項膝坐胯、圓撐爭拔的自然反映的結果。

由於太極拳的手臂圓撐、身形爭拔而使背部前裹, 脊骨後撐而自然繃勁, 這樣就使後背和脊骨有了力的感覺.如手向前發力時, 背部後爭.腿向後蹬, 身向前擁, 前進中的整體爭合之力就反應在了後背的脊骨上.所悟和論述。

【觀魚之遊, 其力莫不在脊也!生物的進化歷程是由水生到陸生。 而水生脊椎動物的運動, 莫不依賴於脊柱之力。 由水生到陸生, 再由爬行到直立, 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 其運動狀態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足力逐步代替了脊力, 因而脊力退化而已。 故而, 脊力乃先天之力。 】

太極拳若把人的身體比做一個彈簧的話, 無論是拉伸、旋擰, 還是按壓、推擠, 其力點都會集中於彈簧的中部, 並通過中部的形變而產生蓄能和釋能效應,

並使其做功, 其功率的大小取決於受力的大小, 受力越大, 回彈時反作用力越大, 這也就是太極拳能借力打人的奧妙所在, 也就是“別看太極柔, 剛勁腰中求”的道理所在。 當然, 這只是一個比喻性的描述而非其真.因為人是活的而物是死的, 太極拳贏人不僅需要借人之力, 更需要自身有力, 即便是柔化也是需要順力加力的, 所加之力越大其作用也越大, 反之亦然。

太極拳之所求.乃是用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最大的功效, 即所謂“以巧破拙.以小力勝大力”, 抑或謂之“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修煉, 一方面要學會借人之力, 另一方面更要加強自身能量的積蓄儲備, 特別要強化腰胯爭合反彈力的訓練, 這些訓練,猶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彈簧”,即拳論中所謂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只有做到“極堅剛”才能“無堅不摧”,太極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則應,發力時才能撒手便出.即“發勁似放箭”。

其實,太極拳之發力,亦不過周身整合的鬆緊運動而已.因為人之運動是靠肌肉筋腱的鬆緊帶動骨骼的運轉而生的,鬆緊是人體運動的核心和樞紐,離開鬆緊人不可能產生任何運動,所以說,拳學無玄虛.真功本無秘,拳不過攻防,變不過虛實,用不過剛柔,練不過鬆緊。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太極真功鬆緊系.易變鬆緊求真諦,自然鬆緊自然力.發與不發在心意,一切有為都是假.無為而為乃成真!那麼,太極拳真諦也就是:一松一緊一運化,一松一緊一太極,一松一緊力自出,一松一緊自無敵,不松不緊不剛柔,慢松慢緊力渾厚,瞬松瞬緊炸力崩,漸瞬鬆緊鬼神驚,拳者若明此中理,無師自通功必成...

簡單點評幾點:上面說到太極拳的發力在兩點,就是“力由脊發”、“主宰於腰。”。這些都可以很容易明白,但是卻不容易練到,少則三年,多則十年,而內家拳“形意拳”為何就能“一年打死人”呢?

有兩點可以解釋:

一、形意拳內勁練習方法“龍形搜骨”也就是龍虎之勁簡單有效,比太極拳容易功夫上身!;

二、形意拳的“龍虎勁”其實就是太極拳的速成訓練方法!

內家拳拳理功法其實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為取補,但是在過去從來都是秘不外傳,各自練習,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為了一個“整”字。有的說句實話,真的繞了一大遠,一年達到的效果卻非常三五年,或許一輩子都沒明白“勁”是什麼?也就是說的太極拳越來越不能打了!

骨架傳勁松透求整!直勁,勁在脊椎!

內家功夫以松柔為本,混身肌肉一緊就松,十秒裡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閒庭信步,越戰越勇,打個通宵都不累。

松是很難練的,腰胯上的肌肉,沒練到時,感覺不到,怎麼能讓它松。

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別是腰下部和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在練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練到之後才知道原來那裡也是可以動的,而且還力大無窮,內功的力量全是從那幾塊脊椎上來的。

人體是個大彈簧,就是說的那幾塊脊椎上的肌肉。

這幾塊骨頭有了開合,動起來了,人就能生出膽色,碰著老虎都敢咬一口。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

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勁路打通。

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裡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

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

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

練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來練,不要管手腳,立丹田、較丹田、翻浪勁、抖絕勁就是從這裡面出。

天長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麼叫“全身是一條大龍了”,也知道什麼叫背後敏感了,才能對敵。

骨盆有了感覺,各種丹田功就沒有奧秘可言了,不過就是各種腰腹筋肉的鍛煉而已。

這兩個地方出了感覺,就不想掄拳頭了。

對拳裡的蹭勁就有了體會,見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這就是骨力。

形意以槍化拳,槍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純以骨架傳勁走勁。

身體骨架即是刀槍劍,是最佳最好的傳勁工具,不是發勁工具。

既然是傳勁,自然是越結實越好。骨架結實就在一個整上,全身整合,周身關節無斷之處,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處不能松透之處,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

真正的整,是周身無時無處不是處在自然的整之狀態,整勁是指由整的架子傳過來的勁。最後打成一個整,打出來整勁等等說法仍然還是在跟自己較勁,全浪費在自己身上了。

槍“滑”杆“抖”槍之說,滑者主直勁,勁在脊椎,帶周身直進。抖者主螺旋轉勁,勁在腰胯,帶周身擰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直勁者,直進也,孫存周前進一丈,後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傷人,疾打疾進,其威可怖。

抖者,轉勁也。腰胯左轉右轉不斷相連即成抖。所謂胯骨即是大轉子,道理在此。

直勁,勁在脊椎,曰龍勁,取“龍形搜骨”之意。

抖勁,勁在腰胯,曰虎勁,取虎腰胯之功。

形意拳的龍形搜骨之法是怎樣的?

筆者聽說李老的祖師劉奇蘭以“龍形搜骨”聞名,就問“龍形搜骨”是什麼意思,李老說“龍形搜骨”不是龍形,就是劈拳裡前腳外撇的大跨步,說這個步子開天闢地,打通三盤,調理百骸,是成就身子的關鍵。有步子有功夫,沒步子沒功夫,這個步子就是內功。

還說形意拳沒有龍形步,龍形也是蛇形步,他見過所謂的“龍形步”,前腿盤地時伸展出去。李老說,形意的腿法一伸即縮,不會擺出個伸小腿的亮相,前腿還是要像蛇形般攏住收住。只撇腳不展腿,撇腳的打法,是別住敵人的腳,但也是在擒拿寸較從容的情況下,情況緊急一拳見生死寸,就用不上了。撤前腳的大跨步,主要是練法。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腎元之力,先天之力),說穿了,包含兩個要素,一是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傳統上叫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二是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稱為“勁路”打通。 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裡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李仲軒老先生講練拳得力丹田、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氣”,這可不是靠意念想像出來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了。任何的猛獸,成龍成虎,最強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不過是把周身散亂之神氣收歸丹田”,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際上包含了內家絕學的至理。但是丹田發力對腹腔的內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脈,首重丹田開合功,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形意拳諺裡有雲“形意拳因何與眾家拳法不同?只因為前腳一進,後腳必跟,勁力滔滔不絕如浪行。”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的。當然,也可以用外引內、由動到靜,比如太極拳的開合式,鴻雁雙飛式,形意拳的虎形、駘形等,都可以拿來鍛煉。只不過那種練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裡深入。

宋氏形意是通過無極樁練丹田開合。無極式,垂手這麼一站,怎麼就值得三大內家拳把它立為開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義、孫祿堂、薛顛等宗師級人物著書立說,無極式必是第一章。後人可以不按著這個步驟練,但不能不明這個理,說不清楚這個,不配說自己是練內家拳的。 形意門有二十四樁——始於無極、終於無極,一個式占了兩個“名額”。是老前輩湊數玩嗎?非也,收功的無極已經和開始的無極有質的不同了。形意門裡教樁,有個輕易不傳的規矩:得從無極樁自然生成渾圓樁,再從渾圓樁歸於無極。不是擺二十幾個型在那死站,這是修煉三層道理、三層功夫的動態過程。針對的是人身上閉塞的關竅。這些竅要一通,內家拳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什麼剛柔、動靜、陰陽、鬆緊、虛實,盡在一笑之中.但這裡面有幾個層次的心法,不能亂。過去形意門教拳不教樁。從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難教會別人。從二十四樁上教,功夫的來龍去脈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缽傳人,不教樁,教也不會把二十四樁的內在聯繫點破。 老師教我們的時候,沒正式提二十四樁,而是用形意(太極)起勢來說明的。 向老師請教“鴻雁雙飛”,老師慢慢的做了一個起勢,就是雙手從腿側平舉,到水準時向前合攏,在眉前下壓至丹田。我不明白,“鴻雁雙飛”在別的師叔手中使出來淩厲驚人,怎麼會和太極拳的起勢一樣呢?老師便讓我往裡遞手,我用虎形往裡一撲,老師還是那個動作,但速度瞬間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勢吞化,而且雙臂把我的兩手絞壓鎖住,雙拳已經點在了我的胸腹要害。這就是馬形的下力樁,而且同時老師還做出了雙炸步——這是十面埋伏步裡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這一下,給我把無極樁和五行十二形的聯繫給點破了。以後老師又陸續示範了虎形、雞形、燕形、換掌,都是從無極裡變出來的。後來我看見胡海牙先生學太極拳的經歷,又讀到太極拳經裡“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才徹底明白了老師強調起勢的苦心。

樁站對了,筋肉相互牽掛拉扯、骨骼互相支撐、關節旋擰撐拔、內臟摩擦充實、各條經絡裡有水銀灌注的膨脹感,這是身體上的收益。關鍵是人腦子也開了竅,最明顯的是看《易筋洗髓經》和《內功四經》裡的“內功篇”、“納卦篇”,應該有與先賢共鳴之感。其他的如兵書、道書、縱橫之類,也應該有感觸。

骨架貫通的問題也很重要,《萇氏武技書》中就提到過關節的重要性,指出“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氣力方全”,要求“如實沙袋,逐層填實,則雖軟物也可使之堅硬”,太極也講發勁時要“接骨鬥榫”。形意更是強調“化槍為拳”,槍化到哪裡去了?實際是到了體內——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杆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髮,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這就如同槍法裡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太極亂環,也是同理。但這必須借助大杆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練形意,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杆子,發勁時也是循著槍訣,槍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正意義。大家可以看看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槍)杆?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傳,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漏掉了,發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

骨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這些訓練,猶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彈簧”,即拳論中所謂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只有做到“極堅剛”才能“無堅不摧”,太極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則應,發力時才能撒手便出.即“發勁似放箭”。

其實,太極拳之發力,亦不過周身整合的鬆緊運動而已.因為人之運動是靠肌肉筋腱的鬆緊帶動骨骼的運轉而生的,鬆緊是人體運動的核心和樞紐,離開鬆緊人不可能產生任何運動,所以說,拳學無玄虛.真功本無秘,拳不過攻防,變不過虛實,用不過剛柔,練不過鬆緊。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太極真功鬆緊系.易變鬆緊求真諦,自然鬆緊自然力.發與不發在心意,一切有為都是假.無為而為乃成真!那麼,太極拳真諦也就是:一松一緊一運化,一松一緊一太極,一松一緊力自出,一松一緊自無敵,不松不緊不剛柔,慢松慢緊力渾厚,瞬松瞬緊炸力崩,漸瞬鬆緊鬼神驚,拳者若明此中理,無師自通功必成...

簡單點評幾點:上面說到太極拳的發力在兩點,就是“力由脊發”、“主宰於腰。”。這些都可以很容易明白,但是卻不容易練到,少則三年,多則十年,而內家拳“形意拳”為何就能“一年打死人”呢?

有兩點可以解釋:

一、形意拳內勁練習方法“龍形搜骨”也就是龍虎之勁簡單有效,比太極拳容易功夫上身!;

二、形意拳的“龍虎勁”其實就是太極拳的速成訓練方法!

內家拳拳理功法其實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為取補,但是在過去從來都是秘不外傳,各自練習,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為了一個“整”字。有的說句實話,真的繞了一大遠,一年達到的效果卻非常三五年,或許一輩子都沒明白“勁”是什麼?也就是說的太極拳越來越不能打了!

骨架傳勁松透求整!直勁,勁在脊椎!

內家功夫以松柔為本,混身肌肉一緊就松,十秒裡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閒庭信步,越戰越勇,打個通宵都不累。

松是很難練的,腰胯上的肌肉,沒練到時,感覺不到,怎麼能讓它松。

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別是腰下部和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在練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練到之後才知道原來那裡也是可以動的,而且還力大無窮,內功的力量全是從那幾塊脊椎上來的。

人體是個大彈簧,就是說的那幾塊脊椎上的肌肉。

這幾塊骨頭有了開合,動起來了,人就能生出膽色,碰著老虎都敢咬一口。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

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勁路打通。

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裡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

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

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

練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來練,不要管手腳,立丹田、較丹田、翻浪勁、抖絕勁就是從這裡面出。

天長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麼叫“全身是一條大龍了”,也知道什麼叫背後敏感了,才能對敵。

骨盆有了感覺,各種丹田功就沒有奧秘可言了,不過就是各種腰腹筋肉的鍛煉而已。

這兩個地方出了感覺,就不想掄拳頭了。

對拳裡的蹭勁就有了體會,見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這就是骨力。

形意以槍化拳,槍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純以骨架傳勁走勁。

身體骨架即是刀槍劍,是最佳最好的傳勁工具,不是發勁工具。

既然是傳勁,自然是越結實越好。骨架結實就在一個整上,全身整合,周身關節無斷之處,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處不能松透之處,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

真正的整,是周身無時無處不是處在自然的整之狀態,整勁是指由整的架子傳過來的勁。最後打成一個整,打出來整勁等等說法仍然還是在跟自己較勁,全浪費在自己身上了。

槍“滑”杆“抖”槍之說,滑者主直勁,勁在脊椎,帶周身直進。抖者主螺旋轉勁,勁在腰胯,帶周身擰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直勁者,直進也,孫存周前進一丈,後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傷人,疾打疾進,其威可怖。

抖者,轉勁也。腰胯左轉右轉不斷相連即成抖。所謂胯骨即是大轉子,道理在此。

直勁,勁在脊椎,曰龍勁,取“龍形搜骨”之意。

抖勁,勁在腰胯,曰虎勁,取虎腰胯之功。

形意拳的龍形搜骨之法是怎樣的?

筆者聽說李老的祖師劉奇蘭以“龍形搜骨”聞名,就問“龍形搜骨”是什麼意思,李老說“龍形搜骨”不是龍形,就是劈拳裡前腳外撇的大跨步,說這個步子開天闢地,打通三盤,調理百骸,是成就身子的關鍵。有步子有功夫,沒步子沒功夫,這個步子就是內功。

還說形意拳沒有龍形步,龍形也是蛇形步,他見過所謂的“龍形步”,前腿盤地時伸展出去。李老說,形意的腿法一伸即縮,不會擺出個伸小腿的亮相,前腿還是要像蛇形般攏住收住。只撇腳不展腿,撇腳的打法,是別住敵人的腳,但也是在擒拿寸較從容的情況下,情況緊急一拳見生死寸,就用不上了。撤前腳的大跨步,主要是練法。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腎元之力,先天之力),說穿了,包含兩個要素,一是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傳統上叫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二是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稱為“勁路”打通。 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裡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李仲軒老先生講練拳得力丹田、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氣”,這可不是靠意念想像出來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了。任何的猛獸,成龍成虎,最強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不過是把周身散亂之神氣收歸丹田”,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際上包含了內家絕學的至理。但是丹田發力對腹腔的內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脈,首重丹田開合功,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形意拳諺裡有雲“形意拳因何與眾家拳法不同?只因為前腳一進,後腳必跟,勁力滔滔不絕如浪行。”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的。當然,也可以用外引內、由動到靜,比如太極拳的開合式,鴻雁雙飛式,形意拳的虎形、駘形等,都可以拿來鍛煉。只不過那種練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裡深入。

宋氏形意是通過無極樁練丹田開合。無極式,垂手這麼一站,怎麼就值得三大內家拳把它立為開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義、孫祿堂、薛顛等宗師級人物著書立說,無極式必是第一章。後人可以不按著這個步驟練,但不能不明這個理,說不清楚這個,不配說自己是練內家拳的。 形意門有二十四樁——始於無極、終於無極,一個式占了兩個“名額”。是老前輩湊數玩嗎?非也,收功的無極已經和開始的無極有質的不同了。形意門裡教樁,有個輕易不傳的規矩:得從無極樁自然生成渾圓樁,再從渾圓樁歸於無極。不是擺二十幾個型在那死站,這是修煉三層道理、三層功夫的動態過程。針對的是人身上閉塞的關竅。這些竅要一通,內家拳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什麼剛柔、動靜、陰陽、鬆緊、虛實,盡在一笑之中.但這裡面有幾個層次的心法,不能亂。過去形意門教拳不教樁。從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難教會別人。從二十四樁上教,功夫的來龍去脈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缽傳人,不教樁,教也不會把二十四樁的內在聯繫點破。 老師教我們的時候,沒正式提二十四樁,而是用形意(太極)起勢來說明的。 向老師請教“鴻雁雙飛”,老師慢慢的做了一個起勢,就是雙手從腿側平舉,到水準時向前合攏,在眉前下壓至丹田。我不明白,“鴻雁雙飛”在別的師叔手中使出來淩厲驚人,怎麼會和太極拳的起勢一樣呢?老師便讓我往裡遞手,我用虎形往裡一撲,老師還是那個動作,但速度瞬間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勢吞化,而且雙臂把我的兩手絞壓鎖住,雙拳已經點在了我的胸腹要害。這就是馬形的下力樁,而且同時老師還做出了雙炸步——這是十面埋伏步裡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這一下,給我把無極樁和五行十二形的聯繫給點破了。以後老師又陸續示範了虎形、雞形、燕形、換掌,都是從無極裡變出來的。後來我看見胡海牙先生學太極拳的經歷,又讀到太極拳經裡“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才徹底明白了老師強調起勢的苦心。

樁站對了,筋肉相互牽掛拉扯、骨骼互相支撐、關節旋擰撐拔、內臟摩擦充實、各條經絡裡有水銀灌注的膨脹感,這是身體上的收益。關鍵是人腦子也開了竅,最明顯的是看《易筋洗髓經》和《內功四經》裡的“內功篇”、“納卦篇”,應該有與先賢共鳴之感。其他的如兵書、道書、縱橫之類,也應該有感觸。

骨架貫通的問題也很重要,《萇氏武技書》中就提到過關節的重要性,指出“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氣力方全”,要求“如實沙袋,逐層填實,則雖軟物也可使之堅硬”,太極也講發勁時要“接骨鬥榫”。形意更是強調“化槍為拳”,槍化到哪裡去了?實際是到了體內——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杆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髮,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這就如同槍法裡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太極亂環,也是同理。但這必須借助大杆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練形意,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杆子,發勁時也是循著槍訣,槍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正意義。大家可以看看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槍)杆?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傳,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漏掉了,發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

骨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