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羅振宇的飼料知識和《羅輯思維》的學習幻覺

最近, 羅輯思維放出了最後一期, 這一期的核心觀點製造知識焦慮和提供解決方案, 刺激知識焦慮, 可能激發學習行為, 但是這種學習是功利的,

羅振宇使用傳播學心理原理, 刺激知識焦慮驅動得到APP知識售賣, 就顯得不太道德了。

這個傳播學原理就是《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裡的恐懼訴求裡面, 也可以是說是焦慮訴求, 就是通過製造心理焦慮, 並提供簡單易操作的解決方案來緩解焦慮, 實現宣傳和說服的效果。

比如在最後一期羅振宇一再強調現代人知識不夠用, 無知的種種害處, 需要終生學習, 來製造知識焦慮, 然後引出自己碎片化學習的解決方案。

在焦慮訴求裡面, 解決方案容易操作, 說服效果比較好, 如果建議太困難、太花時間、成本太高, 人們會採取防禦性逃避或抵抗來降低焦慮, 顯然羅振宇給出的是簡單易操作, 後面的解決方案就是自己讀書, 太困難, 反而容易引來抵制。

目前社會上能引發大量傳播的內容, 比如咪蒙、羅振宇, 都是迎合了某種社會焦慮心理, 並通過低門檻的內容使這種焦慮心理得到緩釋。

一、知識的焦慮來自哪裡?

來自中國高速發展導致的快速社會變遷,

環境總是在變化, 也就是說整個社會處在一個熵增的狀態, 不確定性不斷在增加, 那麼如何降低不確定性呢?

引入負熵, 也就是資訊, 這就是付費內容創業的契機。

人們通過不斷的獲取資訊(碎片化知識)來獲得那種知道得很多的幻覺, 來降低自己心裡的不確定性。

當然, 焦慮的來源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對成功的渴望,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通過教育獲得了知識, 形成力量, 改變了自己命運, 於是形成一種路徑依賴, 也就是想不斷獲取知識來獲得力量, 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知識欲望。

但是這裡存在兩個悖論, 一個是時間稀缺, 一個是知識失效。

首先來說第一個時間稀缺。

就是我們離開學校後, 不得不面臨工作、家庭、生活對時間的支離,

把整塊時間打得粉碎, 讓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疲憊不堪, 感覺身體被掏空, 只剩葛優躺, 打打遊戲看看肥皂劇不錯了, 還學習, Are You Kidding Me?

現代知識體系的形成又是分科治學, 如同大樹一樣, 體系性極強, 要求學習必須花一整塊時間集中精力系統學習。

也就是說真正的學習, 必須付出時間、精力、體力三項巨額成本, 這是現代人所付不起的。

所以, 這個社會的整體現象是, 人們畢業之後基本上放棄了學習(除了工作中的職業技能學習和社會博弈中的人際關係學習, 也就是幹活和為人處世)。

於是, 社會上一堆騙子開始出來兜售快速碎片化功利學習解決方案, 十天學會英語、二十天學會程式設計、5分鐘學會管理、XXX極簡史、乾貨寶典秘笈盛行, 都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但這些學習真的有用嗎?

當然, 碎片化學習整體來說, 肯定比不學習有用, 這點不能否定, 但是他的危害也很大, 就是製造了學習的幻覺, 讓你錯誤的以為自己真的在學習, 而且學到了東西。

實際上碎片化學習只是低效的資訊獲取而已, 比如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六總寫法,以及《最強大腦》裡的那些“牛人”,背圓周率能到上千位,根本沒什麼意義。

這裡就引出我們的第二個悖論,就是知識的失效。

二、知識在今天為什麼會失效?

主要有兩個原因,互聯網導致知識的雲端化和環境的劇變。

首先,知識的雲端化,導致知識的普及和獲取門檻極低,原來需要存在大腦裡的知識,現在電腦上隨處可查。

曾經有人出題考愛因斯坦:“您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嗎?”愛因斯坦淡淡回答說:“不知道,我必須查一下書本資料才能回答你,因為我從不去記資料上能查到的東西。”在愛因斯坦看來,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依靠的是大腦的思維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也就是說,互聯網時代,我們學習方式應該從用飼料知識飼養自己,變成體育鍛煉式的學習,就是不斷的訓練思維能力。

當然,這裡不是否定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積累是思維能力的基礎,比如只有多吃多運用才會長肌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進食飼料知識,就會出現代人普遍面臨的“肥胖”問題,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那種人,知道很多,從國際局勢到前沿技術,侃侃而談,但是不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說知識失效,是說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對比不斷向後者傾斜。

但是,羅振宇兜售的更多是飼料知識。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我們後面再說,先把剛才知識失效的後面兩個原因說完。

知識失效的第二個原因是,環境的大幅度和高頻率劇變。這也是為什麼乾貨總是失效的原因。我日常知識大多是經驗的積累,但是問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知識也就失效了,比如傳統的科層制管理學知識,今天在互聯網公司已經基本被拋棄了。

此外,知識的擴散和競爭也使知識失效,就是很多乾貨剛開始很有用,當時一旦乾貨擴散後就沒用了,比如借勢行銷,剛開始的時候很有效,但是這個技巧通過模仿擴散後,大家都借勢形成競爭,到時借勢的效果越來越弱,直到失效。

所以,乾貨知識的學習,總是陷入一個升級打怪的迴圈怪圈,總是在學習,但是學習的東西總是在失效,又要學習新的東西,知識的焦慮就越發劇烈。

三、那我們應該學什麼?怎麼學?

學思維的能力!

核心是問題能力、學習能力、感受能力。

當然,再次聲明,我不是反對知識學習,我說過知識是基礎,只是強調知識學習不如思維能力學習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錯誤的把知識學習當做思維能力的學習,這也是羅輯思維常常給人的幻覺。

比如羅輯思維得到APP上通過十幾二分鐘語音解讀一本書,讓你知道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對於思維學習來說,這樣意義不大,因為想對思維進行訓練,更重要的是書的作者在論證該觀點的論證過程和思路。

很多大學者的書的核心觀點非常鮮明,如果聽完一本書,你瞭解了觀點基本上可以去沒讀過的人面前裝逼了,給自己也造成了讀過這書的幻覺,這是羅輯思維學習幻覺的危害。

聽完100本書在這個刷存在感的年代非常容易導致知識肥胖症,大談這一百本書的時髦概念和主要觀點,但是根本沒有得到思維上的訓練。

肥胖的肥肉和鍛煉的肌肉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前者多了有害,後者是健康的體現。

好,下面進入我們的重點,如何進行思維學習。

我名校生和高學歷的人比普通人強在那裡來舉例。

名校生和普通人區別,並不主要是知識的多少,也不再於專業技能,如果用過名校生的人,都有種感覺,就是他們綜合素質強,這種綜合素質是什麼,包括很廣,但是核心就是思維能力,具體一點就是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你發現不管交給他們什麼工作(問題),他們總是比普通人要善於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後自己探索或者快速學習解決方法。還可以任意調配工作崗位能迅速上手,而且後勁十足,就是剛開始名校生可能比普通人強一點,但是,他們後勁十足,越到後面越強,而且瓶頸期很晚。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

問題能力主要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提問的能力、批判性思維。

學習能力主要指快速尋找方法和迅速學習技巧經驗的能力。

那麼思維能力怎麼學習?參考名校生和高學歷人士,就是他們都是發現問題,然後快速深入學習,然後解決問題得出成果。

也許你會說了,這不就是研究課題寫論文的思路嗎?對就是這個思路,大部分書也是按這個思路寫的。

也就是通過這樣解決一個問題,使得快速學習的和查閱的,淩亂的知識被問題串起來形成系統了。

這種思維能力的學習方式簡單點歸納:系統深度學習某領域知識,然後去尋找問題,然後快速大量學習閱讀書籍、論文等文獻,把學到的知識組織起來論證觀點解決問題。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讀文獻,一定要啃,不是讀你喜歡的書籍,也不是讀簡單的書籍,也就是要強讀比較難的學術作品,才能起到“鍛煉的效果”,也就是要脫離舒適區,讀比較難的書才有鍛煉的意義。

還有一點,就是學習中思辨性知識,比如知曉性知識更重要,比如中國經濟增長原因的分析屬於思辨性知識,中國有多大面積多少人口屬於知曉性知識,這些隨處可查。

社會認識很難再系統學習某領域知識了,但是以問題為主導,快速大量學習,解決問題還是能實現。

當然,你說讀書只是怡情,提升審美情趣,沒必要這樣“苦”的學習吧?這提到思維能力的第三個方面:感受力。

感受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在人方面體現在人際溝通能力,在事方面體現在洞察能力,在生活方面體現品味審美能力。

隨著職位上升,做事的能力需求減少,人際溝通能力需求增強,這裡的人際不是指高關係,而是指共情能力,就是你能換位思考,並且看清別人的利益點所在,避免自我中心主義。

洞察能力主要指能迅速看到問題的重點和本質,以及對未知和試錯的直覺。

品味審美能力主要指因為龐大的背景知識所以對事物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理解能力,比如看劇,大眾只喜歡看肥皂劇,但是你要看懂《紙牌屋》,還是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障礙不是語言,語言通過字幕好解決。

想要具備以上能力,不是羅輯思維把知識嚼碎喂給力就行的,而是要像體育鍛煉跑步一樣,自己一步一步的跑,進行大量的閱讀,而且還有脫離舒適區啃比較難的書,讓大腦得到訓練,通過問題導向把知識構建體系。

結語

最後,又回到前面說的焦慮訴求,我提供的方案太難、太花時間、成本太高必然引起抵觸甚至是反感,所以這個社會羅振宇的碎片化知識服務必然大行其道。

羅振宇用飼料知識養“肥”了你,你和大家用金錢養肥了羅振宇。

書沒有人可以幫你讀,羅輯思維是工具,但不要被工具所奴役,騷年,趕緊從羅輯思維製造的學習幻覺醒來吧,飼料知識吃多了要減“肥”的!

比如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六總寫法,以及《最強大腦》裡的那些“牛人”,背圓周率能到上千位,根本沒什麼意義。

這裡就引出我們的第二個悖論,就是知識的失效。

二、知識在今天為什麼會失效?

主要有兩個原因,互聯網導致知識的雲端化和環境的劇變。

首先,知識的雲端化,導致知識的普及和獲取門檻極低,原來需要存在大腦裡的知識,現在電腦上隨處可查。

曾經有人出題考愛因斯坦:“您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嗎?”愛因斯坦淡淡回答說:“不知道,我必須查一下書本資料才能回答你,因為我從不去記資料上能查到的東西。”在愛因斯坦看來,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依靠的是大腦的思維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也就是說,互聯網時代,我們學習方式應該從用飼料知識飼養自己,變成體育鍛煉式的學習,就是不斷的訓練思維能力。

當然,這裡不是否定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積累是思維能力的基礎,比如只有多吃多運用才會長肌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進食飼料知識,就會出現代人普遍面臨的“肥胖”問題,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那種人,知道很多,從國際局勢到前沿技術,侃侃而談,但是不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說知識失效,是說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對比不斷向後者傾斜。

但是,羅振宇兜售的更多是飼料知識。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我們後面再說,先把剛才知識失效的後面兩個原因說完。

知識失效的第二個原因是,環境的大幅度和高頻率劇變。這也是為什麼乾貨總是失效的原因。我日常知識大多是經驗的積累,但是問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知識也就失效了,比如傳統的科層制管理學知識,今天在互聯網公司已經基本被拋棄了。

此外,知識的擴散和競爭也使知識失效,就是很多乾貨剛開始很有用,當時一旦乾貨擴散後就沒用了,比如借勢行銷,剛開始的時候很有效,但是這個技巧通過模仿擴散後,大家都借勢形成競爭,到時借勢的效果越來越弱,直到失效。

所以,乾貨知識的學習,總是陷入一個升級打怪的迴圈怪圈,總是在學習,但是學習的東西總是在失效,又要學習新的東西,知識的焦慮就越發劇烈。

三、那我們應該學什麼?怎麼學?

學思維的能力!

核心是問題能力、學習能力、感受能力。

當然,再次聲明,我不是反對知識學習,我說過知識是基礎,只是強調知識學習不如思維能力學習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錯誤的把知識學習當做思維能力的學習,這也是羅輯思維常常給人的幻覺。

比如羅輯思維得到APP上通過十幾二分鐘語音解讀一本書,讓你知道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對於思維學習來說,這樣意義不大,因為想對思維進行訓練,更重要的是書的作者在論證該觀點的論證過程和思路。

很多大學者的書的核心觀點非常鮮明,如果聽完一本書,你瞭解了觀點基本上可以去沒讀過的人面前裝逼了,給自己也造成了讀過這書的幻覺,這是羅輯思維學習幻覺的危害。

聽完100本書在這個刷存在感的年代非常容易導致知識肥胖症,大談這一百本書的時髦概念和主要觀點,但是根本沒有得到思維上的訓練。

肥胖的肥肉和鍛煉的肌肉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前者多了有害,後者是健康的體現。

好,下面進入我們的重點,如何進行思維學習。

我名校生和高學歷的人比普通人強在那裡來舉例。

名校生和普通人區別,並不主要是知識的多少,也不再於專業技能,如果用過名校生的人,都有種感覺,就是他們綜合素質強,這種綜合素質是什麼,包括很廣,但是核心就是思維能力,具體一點就是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你發現不管交給他們什麼工作(問題),他們總是比普通人要善於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後自己探索或者快速學習解決方法。還可以任意調配工作崗位能迅速上手,而且後勁十足,就是剛開始名校生可能比普通人強一點,但是,他們後勁十足,越到後面越強,而且瓶頸期很晚。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

問題能力主要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提問的能力、批判性思維。

學習能力主要指快速尋找方法和迅速學習技巧經驗的能力。

那麼思維能力怎麼學習?參考名校生和高學歷人士,就是他們都是發現問題,然後快速深入學習,然後解決問題得出成果。

也許你會說了,這不就是研究課題寫論文的思路嗎?對就是這個思路,大部分書也是按這個思路寫的。

也就是通過這樣解決一個問題,使得快速學習的和查閱的,淩亂的知識被問題串起來形成系統了。

這種思維能力的學習方式簡單點歸納:系統深度學習某領域知識,然後去尋找問題,然後快速大量學習閱讀書籍、論文等文獻,把學到的知識組織起來論證觀點解決問題。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讀文獻,一定要啃,不是讀你喜歡的書籍,也不是讀簡單的書籍,也就是要強讀比較難的學術作品,才能起到“鍛煉的效果”,也就是要脫離舒適區,讀比較難的書才有鍛煉的意義。

還有一點,就是學習中思辨性知識,比如知曉性知識更重要,比如中國經濟增長原因的分析屬於思辨性知識,中國有多大面積多少人口屬於知曉性知識,這些隨處可查。

社會認識很難再系統學習某領域知識了,但是以問題為主導,快速大量學習,解決問題還是能實現。

當然,你說讀書只是怡情,提升審美情趣,沒必要這樣“苦”的學習吧?這提到思維能力的第三個方面:感受力。

感受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在人方面體現在人際溝通能力,在事方面體現在洞察能力,在生活方面體現品味審美能力。

隨著職位上升,做事的能力需求減少,人際溝通能力需求增強,這裡的人際不是指高關係,而是指共情能力,就是你能換位思考,並且看清別人的利益點所在,避免自我中心主義。

洞察能力主要指能迅速看到問題的重點和本質,以及對未知和試錯的直覺。

品味審美能力主要指因為龐大的背景知識所以對事物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理解能力,比如看劇,大眾只喜歡看肥皂劇,但是你要看懂《紙牌屋》,還是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障礙不是語言,語言通過字幕好解決。

想要具備以上能力,不是羅輯思維把知識嚼碎喂給力就行的,而是要像體育鍛煉跑步一樣,自己一步一步的跑,進行大量的閱讀,而且還有脫離舒適區啃比較難的書,讓大腦得到訓練,通過問題導向把知識構建體系。

結語

最後,又回到前面說的焦慮訴求,我提供的方案太難、太花時間、成本太高必然引起抵觸甚至是反感,所以這個社會羅振宇的碎片化知識服務必然大行其道。

羅振宇用飼料知識養“肥”了你,你和大家用金錢養肥了羅振宇。

書沒有人可以幫你讀,羅輯思維是工具,但不要被工具所奴役,騷年,趕緊從羅輯思維製造的學習幻覺醒來吧,飼料知識吃多了要減“肥”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