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華中科大創業企業家密集度驚人 CPU般大腦更有亟待爆發的創意

如果說2004年海外興起“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家群現象”, 那麼現在國內出現了“華中科大創業企業家現象”。

“更有高科技的敏銳度, 更能夠理解新產業”

華中科技大學正門, 關山大道一路向南, 距離3.2公里處, 海康威視大樓矗立, 成為關山大道上的一個地標。

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 31年前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 打造出一個數字監控領域的龍頭企業。 他最初的創業夥伴, 是同屆畢業的校友胡揚忠。 兩人同在杭州中電五十二所, 日後完成了從工程師到企業家的人生轉型。

華中科大校友龔虹嘉的加入, 讓海康威視插上資本的翅膀,

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視頻監控設備供應商, 市值超2500億元。 作為天使投資人, 龔虹嘉從海康威視獲得了近萬倍的高額回報, 但他的初心, “只是想幫同學實現自己的夢想”。

同在海康威視大樓的卷皮, 也有類似基因。

2009年, 26歲的夏裡峰從華為辭職, 回到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尋找創業機會, 認識了還在軟體專業就讀的師弟黃承松。 師兄弟合作打造的平價電商企業, 如今已是武漢互聯網獨角獸之一。

更早幾年, 還在通訊工程專業就讀的夏裡峰結識了姚欣, 參與了PPTV的早期創業。 “華科男”姚欣的創業故事又激勵了讀高中的付小龍, 他攢著勁考進了華中科大, 日後也折騰起“休學創業”。

“創業紅娘”劉玉教授創建Dian團隊,

孵化出520人, 已產生54家創業公司。 520人中產生54家創業公司的比例, 幾乎超過了美國斯坦福大學。

創新和創業滾成雪球, 原本默默無聞的工科男在商界馳騁, 世人驀然發現, “華科男”已經成為一個創業群體、一種創業現象, 他們被描述為具有“CPU般的大腦, 小悶騷的內心, 還有亟待爆發的創意與熱情”。

“木訥”“碼農”“程式猿”的標籤之下, 可以帶著極客的神秘色彩, 也有著某種簡單和堅定, 比如, 實用而且實幹, 就想安安靜靜地做一款好用的產品;比如, 對於自我和他人的困惑, 就想用掌握的技術手段去回應、挑戰或征服。

技術, 是絕大多數華科人創業的關鍵字。

1999年, 該校電信系碩士畢業生黃立辭職下海, 以全部積蓄30萬元創立了高德電氣, 日後,

這個做“黑科技”的企業幫助他登頂湖北首富榜。

華中科大的基因裡, 不僅僅只有技術。 “我們比社會上沒有學過理工科的創業者更重技術, 更有高科技的敏銳度, 更能夠理解新產業。 我們比其他文科、財經專業的同學擁有更好的知識結構, 比自動化、電子或者材料專業的同學更懂市場價值、設計品牌、行銷、人力資源。 ”從華中科大走出的信中利創始人汪潮湧告訴記者。

超七成華科男“反覆運算”創業新想法

把奔湧的內心, 投射于現實, 也許是華科人更能創業成事的原因。

在華中科大學著電子科學技術專業, 卻以賣水果作為創業原點, 生於1992年的黃鐵森創業很實在。 他的故事進入了央視紀錄片《創業街》。

踏實、肯幹、負責任, 看起來平靜如水,

實際上心潮澎湃, 內心的激情驅動他們在創業路上越走越遠。

汪海兵創立的冰岩作坊、楊永智創立的聯創團隊……華科20餘個各具學科特色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裡, 打破專業, 超七成“華科男”在通過各種創新創業訓練計畫, “反覆運算”新的創業想法, 一分鐘都不願虛度, 不滿足無變化的生活。

有“孤獨而偉大”的信仰, 為創業而生百折不撓

楊永智4年前寫的信, 讓著名投資人鐘曉林一直珍藏。 在海豚流覽器創立之初, 82級機電專業的華科系投資人鐘曉林, 投資了這位比自己小16歲的師弟, 4年後他獲得10多倍回報。

2014年, 楊永智賣掉了海豚流覽器, 他沒有忙著套現, 而是讓投資人先退出, 每位投資人都收到了他的信:“拿到你們的錢時我誠惶誠恐,

這次讓你們賺少了, 感到很抱歉, 下次讓你們多賺點。 ”

之後, 楊永智做機器人、區塊鏈、人工智慧, 都有鐘曉林的投資, “他參與的所有專案我都投”。 數度創業, 也有做得沒有起色的時候, 鐘曉林對長江日報記者說, 就沖那份“誠惶誠恐”, 應該給有肩膀的人更多時間。

“校友創業投資中, 有校友認定的原始股, 相當於天使投資, 天使投資實際上是拼人品”, 華中科大上海校友會前任會長馬詠華對記者說, “華科校友創業企業家群”抱團, 他們有“孤獨而偉大”的一致信仰, 為創業而生, 百折不撓。

華科王牌專業光電學院的“休學生”、1992年出生的付小龍, 曾獲千萬元融資, 創建的“戀愛筆記”專案淡出人們視線, 他又紮進電商領域。 但半年過去,還沒有融資消息傳出,“在產品不斷完善和成熟後,再做融資的打算”。

他這一代的90後創業者們,有中斷創業後再創業,有遇到撤資堅持創業,也有從海外回來創業。

他們膜拜的那些創業前輩,也有離場和轉型的。創業精神不滅,啟明學院各創業團隊所在樓層的牆面上,空缺的編號正等著創業後來者填補,而那些已存在的名字,幾年後或許還會閃亮在中國的創業江湖。

(記者肖娟 李佳)

責編:李智恒

但半年過去,還沒有融資消息傳出,“在產品不斷完善和成熟後,再做融資的打算”。

他這一代的90後創業者們,有中斷創業後再創業,有遇到撤資堅持創業,也有從海外回來創業。

他們膜拜的那些創業前輩,也有離場和轉型的。創業精神不滅,啟明學院各創業團隊所在樓層的牆面上,空缺的編號正等著創業後來者填補,而那些已存在的名字,幾年後或許還會閃亮在中國的創業江湖。

(記者肖娟 李佳)

責編:李智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