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師大珍稀動物標本館 500種蜉蝣標本國內最全

南師大藏著兩萬頭脊椎動物標本, 60多年前漁民捕獲的“怪魚”竟是白鱀豚

瀕臨滅絕的“水中大熊貓”白鱀豚、生命週期很短的蜉蝣、從澳洲而來的企鵝、生活習性各不相同的鼠類……在南京師範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中, 有一座珍稀動物標本館。 這座我省面積最大、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動物標本館, 僅脊椎類的標本就有兩萬頭, 很多珍貴標本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500種蜉蝣標本,

國內最全

南師大珍稀動物標本館位於仙林校區生科院內。 標本館分為室內、室外兩個部分。 一踏入室內, 溫度明顯降低, 空氣中漂來一股福馬林藥水的味道。 一樓陳列有華南虎、非洲獅等哺乳動物和白天鵝、禿鷲、孔雀等鳥類, 標本全都模擬動物自然的動作和神態製成, 十分生動。

二樓陳列著大量水生哺乳動物的標本, 最中間的展臺上臥著幾條巨大的“魚”, 它們身體呈紡錘型, 喙又狹又長, 呈暗黑色。 “這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白鱀豚, 也稱‘水中大熊貓’。 ”講解員、生科院研究生羅娟豔介紹, 白鱀豚是一種產在長江中的珍貴哺乳動物, 國內只有少數的標本館存放, 該館數量最多, 整頭的白鱀豚加上零散的骨頭, 總共接近5頭。

南師大生科院副院長、博物館館長周長髮教授說, 這座博物館裡的很多標本都非常珍貴, 比如蜉蝣。 小編看到, 蜉蝣體長只有1-2釐米, 存放在小小的標本瓶子裡。

蜉蝣是朝生暮死的昆蟲, 生存週期非常短, 像蜻蜓一樣從水裡羽化出來之後, 不吃不喝。 “南師大生科院的科研組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目前標本館保存的蜉蝣標本大概有500種, 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的蜉蝣種類, 是國內最為齊全的。 ”他說。

南京漁民捕獲“怪魚”, 生科院老師都沒見過

標本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 “1952年通過院系調整,

中央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金陵大學組成南京師範大學生物科, 後來東吳大學生物系併入了南師大生物科。 如今標本館有1/3的展品都是由這幾個學校的標本傳承下來的。 ”周長髮介紹, 很多珍貴標本的得來都有一段故事。

1956年12月, 南京郊區的漁民在江中捕獲一條長1.5米的“怪魚”, 幾個青年漁民打電話給南京師範學院生物系, 問他們要不要。 生物系青年教師李悅民等馬上用手推車把它拉了回來。 經大家辨認, 這是一種沒有見過的海豚, 教師們將其製成標本。

碩大的標本陳列在生物系的一個房間裡。 當時誰也沒想到對它做進一步的研究, 直到第二年, 周開亞教授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考察回來, 得知標本來自南京附近的江中, 他產生了極大興趣,經過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稀有的淡水豚白鱀豚。

標本館內保存的一套21種鼠類的標本,由南京醫科大學一位教授捐贈。“南京醫科大學的胡介堂教授專門研究集中在鼠類身上的寄生蟲、流行病,他一輩子研究的過程中製作、積累和保存了各種各樣的鼠類標本,捨不得扔掉,但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展出的地方。”周長生介紹,胡教授去世之後,他家人來這裡參觀了幾次,覺得這裡最合適。

標本是實物依據,研究後有了很多新發現

周長髮說,標本是無價的,有的標本有文物價值,有的標本有科研價值,它是生物鑒定和分類的實物的依據,是物種存在的一個證據。南師的老師利用標本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

周長髮他和團隊在紫金山野外採集蜉蝣標本,將其帶回研究後,發現了南京獨有的新的蜉蝣目昆蟲,它的體長儘管只有7毫米左右,但獨特的鰓表明,它是一種新的蜉蝣演化方向。

通過研究標本,他還在國內發現了新蜉科中的頰突新蜉,並和其研究同伴建立了蜉蝣裡最原始、最古老的種類古絲蜉科。而此前學術界認為,頰突新蜉只分佈在美洲和歐洲,這樣一來,曾經學術界關於蜉蝣演化、起源、進化的假說全部都要被重新構建。

周開亞在確認標本是白鱀豚後經過進一步探索,最終在充分的證據面前得出結論——白鱀豚的分佈,應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長江中游,向東擴展到南京—上海附近的長江下游。而在此之前,國內外所有脊椎動物學文獻及參考書中都認為,白鱀豚的分佈僅限於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長江中游。後來,南京師範學院生物系通過走訪調查,又將白鱀豚在長江的分佈範圍西限向西推進200公里以上,直至湖北省的枝城。

他產生了極大興趣,經過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稀有的淡水豚白鱀豚。

標本館內保存的一套21種鼠類的標本,由南京醫科大學一位教授捐贈。“南京醫科大學的胡介堂教授專門研究集中在鼠類身上的寄生蟲、流行病,他一輩子研究的過程中製作、積累和保存了各種各樣的鼠類標本,捨不得扔掉,但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展出的地方。”周長生介紹,胡教授去世之後,他家人來這裡參觀了幾次,覺得這裡最合適。

標本是實物依據,研究後有了很多新發現

周長髮說,標本是無價的,有的標本有文物價值,有的標本有科研價值,它是生物鑒定和分類的實物的依據,是物種存在的一個證據。南師的老師利用標本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

周長髮他和團隊在紫金山野外採集蜉蝣標本,將其帶回研究後,發現了南京獨有的新的蜉蝣目昆蟲,它的體長儘管只有7毫米左右,但獨特的鰓表明,它是一種新的蜉蝣演化方向。

通過研究標本,他還在國內發現了新蜉科中的頰突新蜉,並和其研究同伴建立了蜉蝣裡最原始、最古老的種類古絲蜉科。而此前學術界認為,頰突新蜉只分佈在美洲和歐洲,這樣一來,曾經學術界關於蜉蝣演化、起源、進化的假說全部都要被重新構建。

周開亞在確認標本是白鱀豚後經過進一步探索,最終在充分的證據面前得出結論——白鱀豚的分佈,應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長江中游,向東擴展到南京—上海附近的長江下游。而在此之前,國內外所有脊椎動物學文獻及參考書中都認為,白鱀豚的分佈僅限於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長江中游。後來,南京師範學院生物系通過走訪調查,又將白鱀豚在長江的分佈範圍西限向西推進200公里以上,直至湖北省的枝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