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關於減肥,我們都想錯了!

減肥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參與的事情, 比如美國為了鼓勵超重的胖人們挑戰減肥, 還衍生出一個名叫《超級減肥王》(the biggest loser)的真人秀, 參與節目的選手們將進行全面的飲食控制何鍛煉, 在最短的時間內減掉最多體重的選手即獲勝, 還可以獲得高達25萬美元的獎金。 其拍攝地區涉及多個國家, 中國也是其中之一。

選手身材對比照(效果確實驚人)

但是, 醫學卻站出來跟這個熱播劇對著幹了:減肥成功可能導致代謝水準下降,

令體重迅速反彈。 我們需要換個態度來看待減肥!

過去幾十年所有的減肥建議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卡路里消耗大於攝入。 這種說法基於卡路里消耗守則, 即消耗3500卡路里等於減輕一磅體重。 簡潔直觀, 讓人感覺減肥並不難。

但這個原則也讓無數節食者非常沮喪, 因為脂肪超標仿佛等於缺乏意志力。 按理說, 占美國總人口69%的體重超標人士只要少吃多運動, 就不會到處出現肥胖問題。 儘管多年來不少科研人員質疑3500卡路里法則, 但早已形成人們對體重和新陳代謝的共識。

不過, 情況開始變化。 諷刺的是, 這種新轉變的主要推手竟然是一檔減肥真人秀節目——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超級減肥王》(Biggest Loser)。

(要求選手在30周內比賽減肥, 減重百分比最高者獲勝。 )正是這檔節目第一次告訴人們減肥與意志力關係沒那麼緊密。

而新近研究顯示, 真相可能更加複雜。 去年5月發佈的一項研究稱, 研究人士追蹤了14位第八季《超級減肥王》參賽者, 記錄了加入該節目前的體重、新陳代謝水準, 健身計畫和食譜, 在節目錄製期間不同時點和第八季結束六年後記錄各項水準。

不出所料, 所有14名參賽前明顯超重, 錄製節目期間都大幅減重。 令人意外的是, 除了一位選手, 其他13位在研究將近尾聲時體重都有所反彈, 其中4位選手的體重已超過參賽前。

真正讓人大跌眼鏡的是, 研究人員發現減肥期間和成功減重後, 參賽者的身體總在努力恢復原有體重:參賽減重後,

選手的新陳代謝水準整體劇減, 意思是他們消耗的卡路里低於相同體形常規消耗水準。 而且不是短期現象, 幾年後多數選手的新陳代謝水準非但沒能回升, 還繼續下滑。 到研究結束時, 減重239磅奪得第八季冠軍的丹尼•卡希爾六年內反彈100磅, 日均基礎熱量消耗較同體形人士常規水準少800卡路里。

該研究第一作者凱文•霍爾認為, 研究結果明確顯示不應把減肥視為只靠意識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他解釋說:“可以減少攝入卡路里, 增加活動, 但身體會抗拒改變。 ” 不妨把人體想像成一根弦。 如果你不減肥, 弦是鬆弛的。 一旦減少攝入卡路里多運動, 弦就繃得越來越緊。 瘦身食譜和鍛煉越猛, 弦就拉得越緊,

身體恢復原有體重的反彈力就越大。

“你減肥多努力, 阻力就多大。 ”霍爾說。 如果你想保住減肥成果, 就得永遠跟阻力作鬥爭。 有點像《第22條軍規》。 減肥越成功, 你的身體就越努力恢復原來的體重。 事實上, 《超級減肥王》節目裡減肥最成功的選手賽後新陳代謝水準下降最快。

《超級減肥王》第五季冠軍

聽起來有點讓人絕望,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研究認為,減肥絕非簡單地少吃多運動。但霍爾覺得,《超級減肥王》比賽的後續報導把重點放在參賽者複胖,其實誇大了負面影響。他注意到,《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高調報導後,出現令人失望的傾向:讀者將研究當成放棄減肥的理由,再不想費勁了。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減肥成果沒法保持,為什麼還要拼命努力?”

但這種想法忽視一個重要的細節:研究結束時,《超級減肥王》選手體重比參賽前平均減輕了12%,幅度並不小。已有一些研究顯示,只要稍微減點體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的幾率就會明顯下降。

霍爾希望,研究結果可以讓人們重新思考減肥方式,而不是絕望。他希望把減肥的塑身效果與增進健康的功效區分開來。塑身通常需要大幅減重,很難長期保持(體重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啟動人體內部的“彈簧”,體重會開始惡性反彈)。而增進健康只要將減重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通過逐漸又合理地改變生活方式實現。

“《超級減肥王》之類節目不斷灌輸概念,即保持身體健康和生活正常就得減掉很多體重,”霍爾說,“但如果真為了健康沒必要迅速瘦身。”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體質指數(BMI)低未必健康。瘦人同樣可能得心臟病。而肥胖人士如果不吸煙,堅持鍛煉,保持健康飲食,過早去逝的幾率不會高於生活習慣類似的正常體重人士。

霍爾指出,雖然證據越來越充分,但真正瞭解的人不多。無論是減肥行業、熱衷報導成功減掉一半體重的雜誌,還是美國人對煥發新生和美貌的迷戀,都在將節食和鍛煉神化,讓人以為只要努力就能瘦,付出一定有回報。

何不重新定位健身節食,別刻意追求好體型,是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健康呢?或許,現在就該行動起來了!

作者:Luara Entis

譯者:Pessy

審稿:夏林

《超級減肥王》第五季冠軍

聽起來有點讓人絕望,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研究認為,減肥絕非簡單地少吃多運動。但霍爾覺得,《超級減肥王》比賽的後續報導把重點放在參賽者複胖,其實誇大了負面影響。他注意到,《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高調報導後,出現令人失望的傾向:讀者將研究當成放棄減肥的理由,再不想費勁了。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減肥成果沒法保持,為什麼還要拼命努力?”

但這種想法忽視一個重要的細節:研究結束時,《超級減肥王》選手體重比參賽前平均減輕了12%,幅度並不小。已有一些研究顯示,只要稍微減點體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的幾率就會明顯下降。

霍爾希望,研究結果可以讓人們重新思考減肥方式,而不是絕望。他希望把減肥的塑身效果與增進健康的功效區分開來。塑身通常需要大幅減重,很難長期保持(體重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啟動人體內部的“彈簧”,體重會開始惡性反彈)。而增進健康只要將減重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通過逐漸又合理地改變生活方式實現。

“《超級減肥王》之類節目不斷灌輸概念,即保持身體健康和生活正常就得減掉很多體重,”霍爾說,“但如果真為了健康沒必要迅速瘦身。”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體質指數(BMI)低未必健康。瘦人同樣可能得心臟病。而肥胖人士如果不吸煙,堅持鍛煉,保持健康飲食,過早去逝的幾率不會高於生活習慣類似的正常體重人士。

霍爾指出,雖然證據越來越充分,但真正瞭解的人不多。無論是減肥行業、熱衷報導成功減掉一半體重的雜誌,還是美國人對煥發新生和美貌的迷戀,都在將節食和鍛煉神化,讓人以為只要努力就能瘦,付出一定有回報。

何不重新定位健身節食,別刻意追求好體型,是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健康呢?或許,現在就該行動起來了!

作者:Luara Entis

譯者:Pessy

審稿:夏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