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艾灸到底能治多少病?

導讀:最近有一些做艾灸的朋友諮詢萊鑫老師, “艾灸能治多少疾病?”“為什麼做了艾灸後感覺很累?” 今天, 平臺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艾灸治病的神奇效果以及灸後的各類反應!

為什麼做了艾灸後感覺很累?

艾灸感覺疲勞嗜睡, 正是身體開始自我修復的徵兆!

繼續艾灸下去, 氣血充足了, 身體就會恢復正常。

氣血虛弱的灸友易中招

出現這種症狀的灸友, 大多是氣血相對比較虛的人, 換句話說, 主要腸胃吸收功能不好。

一句話, 虛症的人最容易出現此症。

艾灸是通過調動全身氣血至病所來達到治病目的, 具有溫通經絡, 活血化瘀, 散寒除濕的作用。

當經絡疏通調理師的手, 作用于患者身體的某個部位時, 患者的氣血就會從身體的其他的部位向這裡集中, 同時, 由於患者的身體較弱, 身體無法快速生成新的氣血補充, 這就使得原本供應臟器的氣血量一時減少,

人就會感覺到累和乏了。

《周易》有說“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也就是說, 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會自然聚合在一起。 引火歸元也是同樣道理, 當人體元陽充足, 在艾火的作用下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一樣讓虛浮的陽氣歸位, 所以就會感到困倦, 這是身體的功能恢復正常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人體各項功能都比較弱的狀態下, 這種自我恢復功能會消退, 而艾灸就相當於我們幫身體儘快恢復這種功能。

多久疲勞感才會好轉呢?

要知道,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 經絡敏感不一樣, 健康程度不一樣, 好轉的速度也不一樣!

必須知道的是, 腰腿有問題的越灸越感覺腰酸腿疼, 或是婦科越灸肚子越疼, 此為排病反應, 此時需要堅持灸,

不然會功虧一簣。

如何改善灸後疲勞呢?

要想永久解決此問題, 就要提升人體的饑餓感, 增強人體吸收營養的能力, 從而能隨時製造出大量的氣血來。

而提升饑餓感的關鍵, 就是要先通經絡, 通經絡的目的就是排毒。

當你的饑餓感顯著提升之時, 就是你的身體開始好轉之日!

灸了兩個月為何從沒有饑餓感?

人體的主要能量都是靠吃來得到的, 但是吃了還需要吸收了才是最好的補充能量, 如果沒有饑餓感, 那就可能是腸胃吸收不好, 可以經常艾灸:中脘、神闕、天樞穴、足三裡。

為什麼喝中藥不管用呢?

不是中藥的問題, 而是因為經絡不暢通, 身體的吸收能力太差了!中藥的藥力都吸收不了, 病怎麼能好呢。 所以一定要用艾灸把脾胃調節好, 要吃好喝好才是真的好。

艾灸後不同反應說明書

1、艾灸時出現寒感, 甚至灸後會覺得冒涼風, 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 要多灸。

2、艾灸時出現熱感, 腹腔發熱到後腰往上走到百會, 往下走到湧泉。 這種屬於經絡通暢, 效果好。

3、艾灸後出現沉感, 比較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這種現象說明氣血循環不暢經絡不通。

4、出現肚子咕咕叫, 或者排氣, 這是促進腸蠕動, 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 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5、腹部或後腰出油, 是血液粘稠, 血脂高, 血液毒素垃圾過多, 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6、灸的過程中有出現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氣的現象,然後才出的熱汗,說明體內寒氣重。

7、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做到配合做肩頸灸,療效會比較好。

8、開始灸很熱,過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熱了,那是正常的平臺期,還有就是經絡適應了,需要用猛火灸。

9、呼吸急促或不順暢,情緒不穩定、頭重,說明心臟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0、腎臟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涼,尿量增加,尿色有變化,代表腎功能不佳,腎氣不足。

11、做完艾灸後,臍部有出黃水的現象,這說明有婦科炎症或腸胃炎症。

12、臍下出水泡,是有婦科問題,水泡下還有紅點是有炎症。臍周出水泡是腸道濕寒,嚴重的人會在臍周起一圈硬皮。

13、做完艾灸後全身無力感或增加酸痛,說明體內有風濕,堅持做幾次就會消失。

14、做完艾灸後持續出汗,代表體內濕氣重,艾為純陽之火,能幫助排濕去寒。

15、做完幾次艾灸會感覺口渴,屬典型的上實下虛的症狀,在做過幾次後出現好轉反應;如果感覺病情加重了,建議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間穿插做刮痧,拔罐。

16、出水泡,出紅疹是體內的濕毒,血毒過多,越是這樣越要灸。

艾灸到底能治多少病?

科 名病 證常見灸治穴位呼吸系統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裡專灸風門、足三裡可預防流感肺炎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裡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台、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裡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隔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化膿灸)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裡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循環系統高血壓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太沖、風門(足三裡、絕骨瘢痕灸)動脈硬化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裡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郤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郤門、內關、膻中
預防中風風池、天柱、肩井、手三裡、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裡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心俞、靈台、肝俞、巨闕、郤門、小海、神門、足三裡
血液系統貧血隔俞、脾俞、中脘、足三裡、絕骨白細胞減少症大椎、隔俞、脾俞、足三裡、關元
白血病隔俞、脾俞、中脘、足三裡、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統胃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急性胃腸炎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裡
慢性胃腸炎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曆、足三裡
胃酸過多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不用足三裡)
胃痙攣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裡、內廷
胃擴張上脘、中脘、氣海、至陽、隔俞、脾俞、胃俞、足三裡
胃下垂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裡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盲門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穀、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異常至陽、隔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裡、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治癒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侖、足三裡、大腸俞、次廖、大椎
結腸炎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裡
脫肛百會、命門、次廖、秩邊、長強、承山、合穀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裡、三陰交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隔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神經系統中風(腦出血)病初發,小艾炷灸百會1~3壯,使血管收縮,足三裡、三陰交各灸5壯,降低血壓,防止出血偏癱(中風後遺症)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上肢癱:曲池、合谷、臑俞、手三裡、陽池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裡、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
失眠心俞、腎俞、神門、足三裡、三陰交
嗜眠百會、風池、神門、足三裡、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裡、承山、絕骨
泌尿生殖系統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複溜、水泉、太溪腎病綜合征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症選穴
腎結核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裡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複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症(夜尿)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裡、三陰交
尿血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症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裡、太溪
遺精、早洩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裡、三陰交
男性不育症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卷經常溫灸雙側睾丸
內分泌系統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裡、三陰交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裡、足三裡、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裡、足三裡、陰陵泉,長期施灸
運動系統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肩禺、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裡、小海、合穀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裡、陽陵泉、委中、梁丘踝關節:足三裡、昆侖、太溪、解溪、丘墟肩周炎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禺、曲池、條口、四瀆、外關
腳氣足三裡、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征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膚科腱鞘炎灸局部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裡,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痔瘡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扭傷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蕁麻疹風門、身柱、肩禺、血海、足三裡、陽交
濕疹肩禺、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痤瘡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裡、三陰交
皮膚病隔俞、曲池、血海
網球肘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婦科子宮位置異常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子宮痙攣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征腎俞、次髎、關元、足三裡、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症關元、子宮、胞戶、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習慣性流產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產後出血血海、大敦
白帶多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築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穀、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結膜炎心俞、肝俞、童子髎 、攢竹、曲池、足三裡、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腎俞、足三裡、光明
視力模糊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穀、養老、足三裡、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後、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
近視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裡、光明
鼻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裡、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耳鳴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盜汗百會、肝俞、陰郤穴、後溪
嘔吐身柱、上脘、內關、足三裡
水腫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痛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裡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裡
心悸內關、膻中、心俞、足三裡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僕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裡
身體虛弱大椎、中脘、關元、足三裡

6、灸的過程中有出現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氣的現象,然後才出的熱汗,說明體內寒氣重。

7、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做到配合做肩頸灸,療效會比較好。

8、開始灸很熱,過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熱了,那是正常的平臺期,還有就是經絡適應了,需要用猛火灸。

9、呼吸急促或不順暢,情緒不穩定、頭重,說明心臟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0、腎臟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涼,尿量增加,尿色有變化,代表腎功能不佳,腎氣不足。

11、做完艾灸後,臍部有出黃水的現象,這說明有婦科炎症或腸胃炎症。

12、臍下出水泡,是有婦科問題,水泡下還有紅點是有炎症。臍周出水泡是腸道濕寒,嚴重的人會在臍周起一圈硬皮。

13、做完艾灸後全身無力感或增加酸痛,說明體內有風濕,堅持做幾次就會消失。

14、做完艾灸後持續出汗,代表體內濕氣重,艾為純陽之火,能幫助排濕去寒。

15、做完幾次艾灸會感覺口渴,屬典型的上實下虛的症狀,在做過幾次後出現好轉反應;如果感覺病情加重了,建議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間穿插做刮痧,拔罐。

16、出水泡,出紅疹是體內的濕毒,血毒過多,越是這樣越要灸。

艾灸到底能治多少病?

科 名病 證常見灸治穴位呼吸系統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裡專灸風門、足三裡可預防流感肺炎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裡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台、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裡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隔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化膿灸)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裡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循環系統高血壓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太沖、風門(足三裡、絕骨瘢痕灸)動脈硬化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裡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郤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郤門、內關、膻中
預防中風風池、天柱、肩井、手三裡、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裡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心俞、靈台、肝俞、巨闕、郤門、小海、神門、足三裡
血液系統貧血隔俞、脾俞、中脘、足三裡、絕骨白細胞減少症大椎、隔俞、脾俞、足三裡、關元
白血病隔俞、脾俞、中脘、足三裡、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統胃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急性胃腸炎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裡
慢性胃腸炎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曆、足三裡
胃酸過多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不用足三裡)
胃痙攣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裡、內廷
胃擴張上脘、中脘、氣海、至陽、隔俞、脾俞、胃俞、足三裡
胃下垂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裡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盲門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穀、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異常至陽、隔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裡、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治癒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侖、足三裡、大腸俞、次廖、大椎
結腸炎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裡
脫肛百會、命門、次廖、秩邊、長強、承山、合穀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裡、三陰交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隔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神經系統中風(腦出血)病初發,小艾炷灸百會1~3壯,使血管收縮,足三裡、三陰交各灸5壯,降低血壓,防止出血偏癱(中風後遺症)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上肢癱:曲池、合谷、臑俞、手三裡、陽池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裡、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
失眠心俞、腎俞、神門、足三裡、三陰交
嗜眠百會、風池、神門、足三裡、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裡、承山、絕骨
泌尿生殖系統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複溜、水泉、太溪腎病綜合征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症選穴
腎結核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裡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複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症(夜尿)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裡、三陰交
尿血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症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裡、太溪
遺精、早洩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裡、三陰交
男性不育症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卷經常溫灸雙側睾丸
內分泌系統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裡、三陰交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裡、足三裡、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裡、足三裡、陰陵泉,長期施灸
運動系統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肩禺、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裡、小海、合穀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裡、陽陵泉、委中、梁丘踝關節:足三裡、昆侖、太溪、解溪、丘墟肩周炎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禺、曲池、條口、四瀆、外關
腳氣足三裡、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征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膚科腱鞘炎灸局部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裡,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痔瘡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扭傷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蕁麻疹風門、身柱、肩禺、血海、足三裡、陽交
濕疹肩禺、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痤瘡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裡、三陰交
皮膚病隔俞、曲池、血海
網球肘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婦科子宮位置異常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子宮痙攣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征腎俞、次髎、關元、足三裡、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症關元、子宮、胞戶、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習慣性流產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產後出血血海、大敦
白帶多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築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穀、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結膜炎心俞、肝俞、童子髎 、攢竹、曲池、足三裡、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腎俞、足三裡、光明
視力模糊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穀、養老、足三裡、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後、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
近視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裡、光明
鼻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裡、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耳鳴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盜汗百會、肝俞、陰郤穴、後溪
嘔吐身柱、上脘、內關、足三裡
水腫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痛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裡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裡
心悸內關、膻中、心俞、足三裡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僕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裡
身體虛弱大椎、中脘、關元、足三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