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島咖啡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品牌四分五裂

有一種說法是:成功的咖啡, 會讓顧客提升逼格。 失敗的咖啡, 只能自己默默裝逼。

而最最失敗的, 該是那些會讓消費者趨而避之,

認為在此消費反而會自降身價、low成土鼈的咖啡。

本來定位高端, 先發制人, 搶佔獨家市場, 前景大好。 怎料高開低走, 後勁不足, 盲目加盟擴張, 品質下降。 內憂外患, 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寥寥數年, 如此巨大的落差, 除了自己作死的上島咖啡可能也是沒誰了。

上島咖啡沒落的案例, 是為品牌商敲響的警鐘, 也是對加盟商的一個警示。

導致上島咖啡大敗的三大致命內傷

曾幾何時, 上島咖啡是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最喜歡去消費的場所, 沒有之一。

畢竟, 上世紀末, 在剛剛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大陸地區, “咖啡”這個洋玩意兒的普及率並不高, 所以咖啡廳也自帶了一種新鮮和奢侈感。

上島咖啡就在這樣一個時機, 於1997年進入了大陸這個廣袤的市場, 遠遠早于星巴克或COSTA。 缺少同行業競爭者的上島咖啡一家獨大, 在最好的時機, 搶佔了巨大的市場。

可以說, 在九十年代時, 許多人第一次進入咖啡館, 踏進的就是上島咖啡的門檻。 所以, 短短七年時間, 依靠拓展加盟店,

掛著上島咖啡招牌的門店在大陸達到3000多家。

遺憾的是, 如此的輝煌成績並沒能持續下去。

究其原因, 三大“致命傷”不可不說:

加盟模式簡單粗野, 無後期服務;

加盟管控體系不規範, 未能形成標準化體系;

股東內訌、缺乏長期戰略

上述三大“內傷”致使品牌生命力消耗殆盡,

失去了口碑的上島咖啡, 又何以應對外部來自同行業競爭者的嚴峻挑戰?

內傷一:

只管收加盟費, 缺乏服務支援

上島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簡單, 僅僅收取初次加盟費以及後期續約費。 在短期“加盟費”的利益驅使下, 股東們為了迅速獲取資金, 大肆拓展加盟店數量。

在這樣的模式下, 上島咖啡收取了加盟費用後就基本撒手不管, 採取放養制度。 那麼, 既沒有開店選址的調研和指導, 也沒有中期銷售的支持, 甚至也沒有後期行銷資料分析, 除了一塊上島咖啡的金字招牌, 缺乏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例如, 很多想要開咖啡店的創業者, 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題, 要在環境、菜品、音樂、裝修等方面下功夫。 的確, 這些要素都很關鍵——做得好, 會讓消費體驗更加舒適, 增加黏性;無功無過不會扣分;但要是做得差了, 輕則人氣流失重則砸了招牌關張撤店。

但是,你要知道,它們都是附加項。很多人似乎都會忘記一點,一個咖啡店,最重要的當然是做好咖啡。連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遠走不送。作為品牌商,上島咖啡當然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如果不將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加盟者,創業者沒有人帶領,要摸爬滾打地走過多少彎路才能踏上康莊大道?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所說,“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加盟不用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模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內傷二:

缺乏嚴格而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

由於領先于競爭對手進入大陸市場,上島咖啡順風順水地做大做強。

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能力參差不齊的加盟商們現在上了同一條名為上島咖啡的“船”。作為“船長”的品牌商,就該篩選一下“船員”的體格,培訓他們的“航海技能”。只有步調一致,動作統一,才能保證航行時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處,不至於跑偏。如果沒有一套標準而嚴格的加盟管控制度來實現“標準化”、“統一化”,那麼過度自由發揮的枝葉,只會白白浪費掉品牌這顆大樹的養分。

比如,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業本土化做得風生水起,就蠢蠢欲動地想要進行嘗試。一個品牌,進行本土化經營的策略需要謹慎評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會失之千里。

然而,上島公司並沒有關注到這樣的“異動”,或者說,他們也沒打算“費心”來管這事。於是,上島咖啡慢慢變質——有的店,咖啡品質上乘,環境舒適;有的店面烏煙瘴氣,喧鬧嘈雜。原本“高端商務會談場所”變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煙打牌聚會”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頗有“創意”地提供了麻將桌供客人搓麻……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沒有管轄和約束,任由加盟商自由發展的品牌,又會出現多少顆老鼠屎呢?

畢竟,對於加盟商來說,上島咖啡的品牌只是他們抱的“大腿”——一塊藉以吸引消費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們只關心自己的利潤,至於維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品質、裝修風格、服務水準,那不在他們的關心範圍。加盟商自掃門前雪,損害的其實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品牌的整體形象。當品牌形象下降,自然會帶來利益的損失。但上島咖啡的股東們正忙著打自己的小算盤,也無暇顧及為一些加盟商做培訓和後期指導。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曾指出,特許加盟需要管控一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體、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島咖啡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呈現出的是末路態勢。

內傷三:

股東內訌,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為生長在“和平年代”,上島咖啡並沒有產生憂患意識。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則就曾指出,上島咖啡過於依賴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由於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公司股東並沒有齊心協力地為應對之後競爭者的挑戰做出準備,反而早早的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盤——這也直接導致了對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為一盤散沙。

另外,股東們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借助經營上島咖啡品牌的經驗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專注叫板打擂和為自家拆臺的子品牌——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與上島咖啡在同一領域直接爭搶同樣的消費群和市場。

中國烹飪協會國際美食委員會秘書長、北京西餐業協會秘書長許萌曾對媒體表示,股東紛紛自行創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為他們不再看好上島咖啡這個品牌。而忽略了“管理”這個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島咖啡早晚會因為“目光短淺”、“髒亂差”的加盟把自己夾死。

不作死,就不會死

— — — — end — — — —

但是,你要知道,它們都是附加項。很多人似乎都會忘記一點,一個咖啡店,最重要的當然是做好咖啡。連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遠走不送。作為品牌商,上島咖啡當然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如果不將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加盟者,創業者沒有人帶領,要摸爬滾打地走過多少彎路才能踏上康莊大道?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所說,“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加盟不用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模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內傷二:

缺乏嚴格而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

由於領先于競爭對手進入大陸市場,上島咖啡順風順水地做大做強。

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能力參差不齊的加盟商們現在上了同一條名為上島咖啡的“船”。作為“船長”的品牌商,就該篩選一下“船員”的體格,培訓他們的“航海技能”。只有步調一致,動作統一,才能保證航行時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處,不至於跑偏。如果沒有一套標準而嚴格的加盟管控制度來實現“標準化”、“統一化”,那麼過度自由發揮的枝葉,只會白白浪費掉品牌這顆大樹的養分。

比如,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業本土化做得風生水起,就蠢蠢欲動地想要進行嘗試。一個品牌,進行本土化經營的策略需要謹慎評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會失之千里。

然而,上島公司並沒有關注到這樣的“異動”,或者說,他們也沒打算“費心”來管這事。於是,上島咖啡慢慢變質——有的店,咖啡品質上乘,環境舒適;有的店面烏煙瘴氣,喧鬧嘈雜。原本“高端商務會談場所”變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煙打牌聚會”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頗有“創意”地提供了麻將桌供客人搓麻……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沒有管轄和約束,任由加盟商自由發展的品牌,又會出現多少顆老鼠屎呢?

畢竟,對於加盟商來說,上島咖啡的品牌只是他們抱的“大腿”——一塊藉以吸引消費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們只關心自己的利潤,至於維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品質、裝修風格、服務水準,那不在他們的關心範圍。加盟商自掃門前雪,損害的其實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品牌的整體形象。當品牌形象下降,自然會帶來利益的損失。但上島咖啡的股東們正忙著打自己的小算盤,也無暇顧及為一些加盟商做培訓和後期指導。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曾指出,特許加盟需要管控一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體、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島咖啡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呈現出的是末路態勢。

內傷三:

股東內訌,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為生長在“和平年代”,上島咖啡並沒有產生憂患意識。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則就曾指出,上島咖啡過於依賴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由於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公司股東並沒有齊心協力地為應對之後競爭者的挑戰做出準備,反而早早的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盤——這也直接導致了對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為一盤散沙。

另外,股東們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借助經營上島咖啡品牌的經驗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專注叫板打擂和為自家拆臺的子品牌——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與上島咖啡在同一領域直接爭搶同樣的消費群和市場。

中國烹飪協會國際美食委員會秘書長、北京西餐業協會秘書長許萌曾對媒體表示,股東紛紛自行創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為他們不再看好上島咖啡這個品牌。而忽略了“管理”這個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島咖啡早晚會因為“目光短淺”、“髒亂差”的加盟把自己夾死。

不作死,就不會死

— — — — end — — —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