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當年湖南鄉下補鍋匠的精彩絕活,你是否見識過?

【瞭解更多湖南旅遊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並訂閱《三湘旅遊原創旅遊元素稿件;如有喜歡的內容, 歡迎收藏並分享給您的親友】

(▲補鍋匠舀出火紅火紅的鐵水, 倒在一塊托著的兩寸見方的布塊上)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 家鄉婁底新化縣到處都有補鍋匠。 那些年月裡, 家家戶戶都有一口大鐵鍋、一口小炒鍋。 鐵鍋是生鐵鑄造的, 有時候會碰出一道裂縫, 加上每天都會在灶臺上使用, 並與鍋鏟碰撞, 鍋底會越來越薄, 往往會滲水。 因為買一口新鍋要花不少錢, 所以一般人家都不會在鐵鍋有沙眼或者滲水後就扔了重新買, 總會將就著用。 一口鍋並非只補一次, 往往是三五次, 敲去舊疤, 再添上新疤, 日子就這麼過著。 主人一般都會問補鍋匠:“你看我這個鍋還能補嗎, 多少錢?”儘管那時只需要幾毛錢, 但主人一般都要討價還價。 一般情況下, 無論錢多錢少, 補鍋匠都會接下活兒。

(▲補鍋匠挑著兩個筐子, 筐裡放著小鋼爐、風箱、木槽、小鐵棒等)

小時候, 常見到遊走在我們山村的補鍋匠, 看補鍋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一道風景。 補鍋匠前邊挑著風箱後邊挑著一個條筐, 條筐裡放著小鋼爐、木槽、小鐵棒、木炭、厚布等。

如果村裡人拿來鍋鐵盆等, 補鍋首先對鍋打量一番, 然後拿起一個尖嘴小鐵錘, 把破鍋扣在地上敲洞。 如若是花生米大的眼, 他必敲成紅棗大, 紅棗大必敲成雞蛋大小, 小縫必敲成大縫……那時我不明白為什麼還要將漏洞弄得更大, 還多次跑回家問爺爺, 爺爺說:“破了的地方如果小, 就把它弄大點, 才好補。 ”

(▲使勁拉風箱, 木炭越燃越旺)

補鍋是用鐵水補的, 補鍋匠先去拿一點樹葉或柴禾, 把樹葉放入鍋中把木炭引燃, 接著拿出一個小鋼爐, 把風箱對準小爐的進口處, 將引燃的木炭放入爐中。 然後使勁拉風箱, 木炭越燃越旺, 補鍋匠再放入一些生鐵到爐中, 繼續加一些木炭。 然後補鍋匠取出一個木槽, 一塊很厚的布和布做成的刷子。 溫度達到一定火候時, 鐵塊變成通紅的鐵水了, 只見補鍋匠舀出來那火紅火紅的鐵水, 倒在一塊托著的兩寸見方的布塊上。 當然, 布是很厚的, 上面還放一層碳粉, 然後就托著放到鍋的破眼下面, 用力往上頂, 另一隻手用一園柱形的濕棉布往上用力一壓,

快速一碾, 一個補釘就打上去了。 碾得平不平, 牢靠不牢靠, 就體現出師傅的力道與掌握的時機精到了。 動作慢了, 鐵水凝結, 就沒法弄平了。

(▲快速一碾, 一個補釘就打上去了)

有時一個洞要打三個以上的補釘才能補上的, 如果洞太大了, 補鍋匠會挑一小塊比洞略小的從別的破鍋取下來的鐵塊, 先用小夾子固定在鍋洞上,然後圍著鐵水縫補上,最後再用泥水往新補丁處塗一下,整個過程一氣就呵成了。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長大以後才知道,這是為了讓它生銹,這樣補丁與原鍋壁之間的結合就更緊密了。

(▲火紅火紅的鐵水,倒在一塊托著的兩寸見方的布塊上)

補鍋是門技術活,又髒、又辛苦、又累,冬天還好些,到了夏天,氣溫高,坐在爐火邊,和鐵鍋,鐵水打交道,汗漬和污漬把臉弄得花花的,十分滑稽,所以咱們鄉間有句俗語:“有兒不當補鍋匠,一天糊得像鬼樣。”

(▲托著鐵水放到鍋的破眼下面用力往上頂)

隨著科技的進步,什麼塘瓷鍋、高壓鍋、電磁鍋等新產品紛紛擠進市場,進入普通家庭,城鄉用鐵鍋的少了,而且各家鐵鍋鋁壺大半是用壞了便扔,扔了再買。

(撰稿:湘中建新 編輯:春哥)

【發佈

(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先用小夾子固定在鍋洞上,然後圍著鐵水縫補上,最後再用泥水往新補丁處塗一下,整個過程一氣就呵成了。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長大以後才知道,這是為了讓它生銹,這樣補丁與原鍋壁之間的結合就更緊密了。

(▲火紅火紅的鐵水,倒在一塊托著的兩寸見方的布塊上)

補鍋是門技術活,又髒、又辛苦、又累,冬天還好些,到了夏天,氣溫高,坐在爐火邊,和鐵鍋,鐵水打交道,汗漬和污漬把臉弄得花花的,十分滑稽,所以咱們鄉間有句俗語:“有兒不當補鍋匠,一天糊得像鬼樣。”

(▲托著鐵水放到鍋的破眼下面用力往上頂)

隨著科技的進步,什麼塘瓷鍋、高壓鍋、電磁鍋等新產品紛紛擠進市場,進入普通家庭,城鄉用鐵鍋的少了,而且各家鐵鍋鋁壺大半是用壞了便扔,扔了再買。

(撰稿:湘中建新 編輯:春哥)

【發佈

(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