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挑戰大腦:良渚文化遺址埋藏的秘密之二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史前玉器, 造型怪異、形象神秘, 是古人審美觀、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正確解析這些數千年前的古玉造型、文飾含義, 對我們瞭解自身文化的歷史、探尋文化之源具有特殊意義:

1、文字玉器的特殊表達

“帝”三皇五帝的帝字的本義, 郭沫若等學者解釋為花蒂(象形的表達, 因為甲骨文中帝的象形和花蒂相似)。 用“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心”的寓意來理解這個字的含義, 撇開歷史的實際情況, 我們老百姓所希望的、也是古人所盼望的帝字的本義。 帝字型的古玉也許就是古人為了表示對帝王的這種期望而精心設計雕刻的“文字玉器”如圖:

這兩件玉器是距今3800年至5300年之間, 用考古界的話來說屬於齊家文化、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

這兩件玉器在外型上都有一個共同之處:玉俑的頭是倒三角形而不是正常的橢圓形, 頭頂處是階梯造型, 正中有上下對鑽的孔, 顯然是用作穿繩掛系作用的, 這兩件玉器義形為“帝”之義。



對比一下就很容易看出甲骨文的帝字字形與上面的兩件玉器器形是何等相似。 特別是第一個帝字, 補上字首殘缺的兩橫則與玉俑“正視外形”一模一樣!

更值得有趣的是所列甲骨文最後一個帝字, 此帝字下部居然還有“兩隻手”。 這兩隻類似的手(我們看到像什麼?整體看像不像一隻蠍子呢??) 要想探知這兩隻手在幹嘛,

就必須瞭解另外一個字——“弄”, 見古文字“弄”:

弄字的造型是兩隻手捧著“玉”, 取義把玩玉器。 《說文·弄》中釋義:玩也, 從廾持玉。 能夠把“帝”俑持於掌中把玩的物件不就是上面所示的玉俑嗎?

2、良渚文化骨雕的另類展現

在良渚諸多出土報告中, 骨雕卻是很少見的, 由於年代久遠, 骨製品不易遺存, 出土又少之又少, 在上古人類的骨雕製品實物中我們可以研究古代人類生產活動內容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而且這些骨雕製品所紋刻的內容是良渚文化時期古人文化精神的反映,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 這些骨雕製品較之其他的古人遺物更顯珍貴。

由於在過去500多座良渚文化古墓的發掘中未見這個時期的骨雕作品的出土,所以市場上偶見的這一類骨雕製品也不為人所識,但雕刻有精美的良渚文化所特有的紋飾已展現出其悠遠的歷史。

由於在過去500多座良渚文化古墓的發掘中未見這個時期的骨雕作品的出土,所以市場上偶見的這一類骨雕製品也不為人所識,但雕刻有精美的良渚文化所特有的紋飾已展現出其悠遠的歷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