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媒體看呂梁·人民論壇網」挪出窮山窩 搬來新希望

核心提示: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為了切實實現精准扶貧, 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總體部署, 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總目標, 加強領導、創新模式,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 走出了一條交城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徑。

“新遷入的住房戶型好, 價格合理, 群眾不舉債, 就業管道多……”這是前不久, 國務院汪洋副總理赴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調研扶貧攻堅工作後, 對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中肯評價。

脫貧攻堅是交城縣的頭號工程和最難啃的硬骨頭, 易地扶貧搬遷是交城縣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著墨最多, 成效最為顯著的工作之一。 該縣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86人, 同步搬遷非貧困人口606人, 涉及50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

交城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目標, 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截止日前, 2016年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中, 東坡底鄉所屬的170戶、424人, 已全部拿到新房鑰匙, 其他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鄉鎮的此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2017年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1150人, 已全面開工建設;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336人, 已進入招投標階段, 於5月底開工。

窮在深山有人問, 異地搬遷譜新篇

交城縣異地搬遷扶貧人口主要集中在會立、水峪貫、嶺底、東坡底等山區鄉鎮。 這裡, 溝深林茂, 常住人口少, 老弱病殘多, 居住分散, 交通閉塞, 靠天吃飯現象嚴重,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搬家進城成了這裡幾代村民的願望。

群眾所盼就是黨和政府所想

從去年6月底開始, 交城縣脫貧攻堅政策宣傳隊便進了村, 挨家挨戶給村民們宣傳易地搬遷扶貧政策,

讓只有“搬”才能改善貧困群眾安居環境, 只有“搬出去”才能為今後致富打下堅實基礎的觀念深入人心, 挪窮窩、拔窮根的夙願像一縷曙光照進了久盼脫貧的村民心裡。

去年以來, 按照政府引導, 群眾自願, 政策協調的原則,

交城縣積極宣傳扶貧政策、瞭解貧困戶需求、掌握群眾移民意向, 易地搬遷工作組挨家挨戶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溝通, 為易地扶貧搬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異地搬遷工作組因地制宜地採取以縣搬遷、以鄉搬遷、以村搬遷、以戶搬遷四種搬遷方式, 即“縣城新建集中安置、中心鎮購房安置、整村移民安置、敬老院安置”, 建設了梁家莊、西營、安定、夏家營四個集中安置點。

精准算好“四筆賬”, 群眾生活有保障

交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合考慮搬遷的各個環節, 精准算帳, 精准搬遷, 不給人民群眾添負擔, 確保群眾能承受、搬得起、不負債。 不僅讓生活在窮山僻壤的貧困戶搬出了大山, 而且換了個新活法。

第一筆是購房賬。 嚴格控制建房成本, 嚴格落實稅費減免政策, 堅決守住“戶均自籌資金不超1萬元”這條底線。 以一家3口購買一套60平方米住房為例, 房價總額7.86萬元, 除去7.5萬元的政府補助資金, 群眾自籌3600元, 戶均不超1萬元。

第二筆是就業賬。 全縣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中, 1971人有就業需求。 該縣根據調查摸底和對接情況,動員縣域內企業優先安排搬遷群眾就業,積極搭建政企用工對接平臺,加強與開發區企業、農業園區、電商網店、文旅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溝通協調,同時加大公益性崗位安排力度,確保搬遷群眾充分享受就業機會。就業後,每人每月平均工資不低於2000元。

第三筆是政策賬。 群眾搬遷安置後,對舊村產權的權屬關係不變,原先享受的支農惠農政策不變,各類補助待遇不變,舊房拆除複墾的搬遷戶還可以享受人均1萬元的獎勵。

第四筆是生活成本賬。以一套60平方米住房為例,通過價格調控,水、電、暖等必需開支控制在每年2278元以內,與原居住地相比沒有增加開支,確保搬遷群眾負擔得起。

切實搞好“四同步”,不離家鄉能致富

交城縣為了克服“重搬遷輕脫貧、重建房輕減貧”傾向,充分考慮到群眾的需求,注重銜接,同步推進產業發展、舊村利用、管理創新等後續工作,切實搞好了“四同步”。

一是配套設施同步規劃。為確保搬遷群眾順利入住,該縣實施基礎設施“七通”(通路、水、電、暖、通訊、網路、電視),落實公共服務設施“八有”(學校、衛生室、便民超市、文體廣場、公共廁所、停車場、金融服務網點、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推進人居環境“四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總投資5442萬元。

二是後續產業同步跟進。該縣積極鼓勵搬遷群眾返鄉創業,依託天津寶迪、北京新瑞利邦、阿裡巴巴等龍頭企業,發展畜牧養殖、農村電商、農家樂等產業,通過發展產業、入股分紅、勞務增收等途徑確保群眾獲得穩定的收入。

三是拆舊複墾同步實施。鼓勵搬遷群眾開展舊房拆除、土地複墾、流轉經營,充分盤活舊村資產資源,發揮舊村生態和經濟效益,避免舊村“撂荒”。推進合作社村全覆蓋,引導群眾以土地、勞動力要素入股。

四是管理機制同步配套。該縣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運行模式、黨組織設置模式,籌畫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實行社區化管理,形成一套與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管理機制,銜接就近、就醫、就學、就業“四就”政策,確保搬遷群眾與安置所在地群眾享受同等待遇,切實維護好搬遷群眾的切身利益。

圍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城縣委劉應剛書記如是說: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重大工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強化問題導向,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心組織、規範管理,扎實穩妥地推進搬遷專案建設和後續幫扶等各項工作。我們在探索和實踐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認為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我們要進一步吃透政策、主動作為,抓緊抓早、扎實推進,確保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如期、圓滿完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

該縣根據調查摸底和對接情況,動員縣域內企業優先安排搬遷群眾就業,積極搭建政企用工對接平臺,加強與開發區企業、農業園區、電商網店、文旅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溝通協調,同時加大公益性崗位安排力度,確保搬遷群眾充分享受就業機會。就業後,每人每月平均工資不低於2000元。

第三筆是政策賬。 群眾搬遷安置後,對舊村產權的權屬關係不變,原先享受的支農惠農政策不變,各類補助待遇不變,舊房拆除複墾的搬遷戶還可以享受人均1萬元的獎勵。

第四筆是生活成本賬。以一套60平方米住房為例,通過價格調控,水、電、暖等必需開支控制在每年2278元以內,與原居住地相比沒有增加開支,確保搬遷群眾負擔得起。

切實搞好“四同步”,不離家鄉能致富

交城縣為了克服“重搬遷輕脫貧、重建房輕減貧”傾向,充分考慮到群眾的需求,注重銜接,同步推進產業發展、舊村利用、管理創新等後續工作,切實搞好了“四同步”。

一是配套設施同步規劃。為確保搬遷群眾順利入住,該縣實施基礎設施“七通”(通路、水、電、暖、通訊、網路、電視),落實公共服務設施“八有”(學校、衛生室、便民超市、文體廣場、公共廁所、停車場、金融服務網點、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推進人居環境“四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總投資5442萬元。

二是後續產業同步跟進。該縣積極鼓勵搬遷群眾返鄉創業,依託天津寶迪、北京新瑞利邦、阿裡巴巴等龍頭企業,發展畜牧養殖、農村電商、農家樂等產業,通過發展產業、入股分紅、勞務增收等途徑確保群眾獲得穩定的收入。

三是拆舊複墾同步實施。鼓勵搬遷群眾開展舊房拆除、土地複墾、流轉經營,充分盤活舊村資產資源,發揮舊村生態和經濟效益,避免舊村“撂荒”。推進合作社村全覆蓋,引導群眾以土地、勞動力要素入股。

四是管理機制同步配套。該縣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運行模式、黨組織設置模式,籌畫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實行社區化管理,形成一套與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管理機制,銜接就近、就醫、就學、就業“四就”政策,確保搬遷群眾與安置所在地群眾享受同等待遇,切實維護好搬遷群眾的切身利益。

圍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城縣委劉應剛書記如是說: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重大工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強化問題導向,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心組織、規範管理,扎實穩妥地推進搬遷專案建設和後續幫扶等各項工作。我們在探索和實踐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認為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我們要進一步吃透政策、主動作為,抓緊抓早、扎實推進,確保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如期、圓滿完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