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的輸血:簡直就是一部瘋狂的玩命史

輸血這個詞, 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 一袋袋殷紅溫熱的液體, 在醫生的妙手之下, 便能奇跡般地救活許多人的生命。 然而, 這種奇妙的治療方法並不是神的恩賜, 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 靠一些瘋狂大膽的天才, 用血和淚摸索出來的……

黎明前漫長的黑夜

輸血之所以會誕生, 要追溯到生活在西元前430年左右的希波克拉底。 這位古希臘的大爺被廣泛地尊稱為“醫學之父”, 他的醫學理論統治了歐洲至少兩千年, 雖然它們基本上都是錯的。

希波克拉底(squarespace.com)

在血液這個問題上, 希波克拉底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液學說”。 他認為, 世間所有生物, 都是由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構成的, 而任何疾病, 都可以用體液的失衡來解釋。 因此, 治療疾病的終極方法, 就是調整四種體液的比例。

哪種體液最容易操縱?當然是血液。 正是這樣, 古歐洲人才發明了大名鼎鼎的放血療法,

由兼職外科醫生的理髮師們用剃刀割開病人的血管“治病”, 他們甚至還在1685年治死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除了放血外, 人們還會補充血液。 古羅馬帝國就流行著這樣一種習俗, 狂熱的觀眾湧入鬥獸場, 喝掉角鬥士們廝殺時灑落的血液。 到了15世紀, 依然有人提倡將飲用年輕人的血液作為恢復青春活力的手段。 16世紀一位名叫安德莉亞斯(Andreas Libavius)的德國醫生認為, 只要將健康人的血液轉移到病人身上, 就可以給他提供生命的源泉, 將病魔驅趕出去。

放血療法(健康報)

這些想法愚昧又野蠻, 但永葆青春的誘惑吸引了無數前仆後繼的研究者, 著實推動了醫學的進步。 開始有人研究血管循環系統的解剖結構, 而這個人, 就是17世紀的威廉·哈威(William Harvey)。 雖然那時候人們對血管和血液的認識還停留在非常粗淺的肉眼水準, 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開始了輸血實驗。

威廉·哈威繪製的前臂靜脈圖(returnofkings.com)

草菅人命的早期實驗

1666年11月14日, 在牛津大學的實驗室裡, 威廉·哈威的學生們進行了史上第一次輸血實驗。 他們準備了兩隻狗, 第一隻狗被置於高處, 它前臂的靜脈被割開, 血液順著管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隻狗的左側前臂靜脈中。 為了避免, 它右側的前臂也被割開, 一邊輸血、一邊放血。 第一隻狗的血液流幹了之後, 這個血腥的實驗才算結束。

實驗者們給第二隻狗包紮好傷口, 便驚喜地發現, 它很好地承受了這場駭人聽聞的輸血治療。 於是他們宣佈:實驗成功了。

一年後, 法國的年輕醫生鄧尼斯(Jean-Baptiste Denis)率先在人體上進行了類似的實驗。 他在屠夫的幫助下, 將一隻山羊的血液輸給了一個發熱的小男孩。 這根本就是草菅人命, 但或許是因為輸血的分量太少、速度太慢, 小男孩倖存了下來。 之後, 輸血治療就被輕率地認定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我們都知道, 輸血是在失血的情況下才使用的, 但當時的醫生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重要的問題。 大膽的外科醫生們開始用動物的血液給狂躁的精神病人治病, 希望他們能變得同樣溫順。

用狗給病人輸血(wikipedia)

在前後短短的兩年內,有許多的實驗動物和病人死于輸血治療。醫學家們觀察到了恐怖的溶血現象,在輸血的24小時內,病人迅速出現發燒、胸痛、血壓下降的症狀,甚至很快死去。彼時,醫生們還沒有意識到血型的存在,對這些事故毫無總結歸納能力,只能歎息自己手氣不佳。加上由於器械不潔帶來的大面積感染,接受輸血治療和找死無異。因此,1668年,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政府明文禁止了輸血這項療法。不久,梵蒂岡教廷以宗教為名譴責了那些科學家們,輸血此後陷入了長達150年的沉寂期。

輸血第一次拯救了一條生命

詹姆斯·布倫德爾(James Blundell)是19世紀初倫敦聖托馬斯醫院的一位產科醫生,他工作上最大的苦惱是,產婦們總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在病床上。他翻閱了過去的老資料,開始思索能不能用輸血來拯救這些媽媽的生命。他先是用貓狗做了實驗,不久便福至心靈地意識到,不同物種的血液是不能共用的。但有誰願意充當獻血人,把珍貴的血液贈送給他人呢?

詹姆斯·布倫德爾(wikipedia)

布倫德爾很快就找到了心甘情願的獻血者。病床邊的一位丈夫願意伸出胳膊,讓布倫德爾用大針筒從他的前臂抽出了大約400毫升的血液,之後輸注到他妻子的體內。幸運的是,這次輸血沒有出現排異反應,妻子得救了。

從1825年到1830年之間,布倫德爾進行了10次輸血治療,其中5次產婦都被奇跡般地救活了。1840年,他還在一位血友病患者身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全身換血治療。

誠然,即使到了這個時候,輸血依然兇險,就算是在布倫德爾所在的倫敦,大部分醫生也拒絕學習這項治療手段。但對於絕望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病人來說,它起碼帶來了一線生機。

ABO血型:開天闢地般的發現

19世紀晚期,開始有人在體外實驗中觀察到,將不同的血液混合時,有時候紅細胞會像是溶解掉似的失去原本的形態和大小並聚集成團,這就是所謂溶血反應。假設紅細胞在病人的體內聚集成團,後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溶解的紅細胞(nature)

1900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但他從來不信什麼“運氣”的鬼話,決定找出其中的規律。他從22位同事身上收集了血液,並不斷排列組合交叉混合,將結果編寫在表格中,最終歸納出了三種血型,分別命名為A、B、C血型。其中的C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O型血。他發現,那些嚴重的溶血反應只發生在不同血型的人之間。

卡爾·蘭德斯坦納(wikipedia)

1902年,蘭德斯坦納擴大了實驗規模,將人數增加到155人,發現了第四種更加稀有的血型,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AB”型血,出現概率大約只有2.5%。

ABO系統血型的發現,在現代的外科醫學中,有著開天闢地般的意義。根據他的血型理論,人們迅速摸索出了血型鑒別的技術,建立了現代血型系統。1907年,紐約西奈山醫院首先為病人進行了分型輸血。結果非常成功,人們終於不用再將輸血當成俄羅斯輪盤賭了。而蘭德斯坦納本人,也因為這個偉大發現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此後,人們發現了更多的血型系統(包括Rh血型系統),輸血過程中出現的致命溶血反應,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些成功,都要感謝前人的努力。

ABO血型的依據在於紅細胞上有哪種抗原。過去認為AB型是萬能受血者、O型是萬能供血者,由於新血型系統的發現,這個說法已被證實有誤(ikexue.org)

戰爭是血庫的催化劑

在人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保存血液之前,輸血必須現采現輸,因為離開人體的血液很快就會凝固。但是誰能保證在病人需要輸血時,總有志願者在一邊候著呢?

過去直接輸血的器械,兩頭連接供血者和受血者,用針筒推動血液流動(世界衛生組織)

這個問題在戰爭時期顯得更加緊迫。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皇家陸軍醫療部隊的幾位醫生發現,只要在新鮮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檸檬酸鈉,血液就不會凝固。他們迫切地希望拯救那些被炮彈擊中的傷兵,不僅開發出了保存血液用的冰瓶,還排除萬難,征得政府的同意,在西線戰場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的輸血站。

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西班牙醫生弗雷德里克(Frederic Durán-Jord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血庫。他從每個獻血者身上抽取300~400毫升的血液,與10%的檸檬酸鈉溶液混合後,在抽壓條件下灌進無菌消毒過的玻璃燒瓶裡,之後密封,置於2攝氏度的低溫下保存。血庫運行了30個月,3萬位獻血者在這裡貢獻了超過9000升血液。

西班牙醫生弗雷德里克(photobucket.com)

弗雷德里克的血庫系統在隨後的二戰中被廣泛採用。全世界的人都看見了血庫的強大功效,它能無視距離和時間的障礙,將救命的鮮血送到病人身邊。因此,戰爭結束後,各國的常規血庫便如同雨後春筍一樣湧現了。

1943年西西里島上,醫療兵給傷患輸血(wikipedia)

如今,輸血已經是醫學實踐中最常規的操作之一。據統計,全球每年要輸注8500萬單位的紅細胞,相當於要花掉1700萬升的血液。這項原本被視作賭命的危險療法,已經拯救了不計其數的生命。

用狗給病人輸血(wikipedia)

在前後短短的兩年內,有許多的實驗動物和病人死于輸血治療。醫學家們觀察到了恐怖的溶血現象,在輸血的24小時內,病人迅速出現發燒、胸痛、血壓下降的症狀,甚至很快死去。彼時,醫生們還沒有意識到血型的存在,對這些事故毫無總結歸納能力,只能歎息自己手氣不佳。加上由於器械不潔帶來的大面積感染,接受輸血治療和找死無異。因此,1668年,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政府明文禁止了輸血這項療法。不久,梵蒂岡教廷以宗教為名譴責了那些科學家們,輸血此後陷入了長達150年的沉寂期。

輸血第一次拯救了一條生命

詹姆斯·布倫德爾(James Blundell)是19世紀初倫敦聖托馬斯醫院的一位產科醫生,他工作上最大的苦惱是,產婦們總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在病床上。他翻閱了過去的老資料,開始思索能不能用輸血來拯救這些媽媽的生命。他先是用貓狗做了實驗,不久便福至心靈地意識到,不同物種的血液是不能共用的。但有誰願意充當獻血人,把珍貴的血液贈送給他人呢?

詹姆斯·布倫德爾(wikipedia)

布倫德爾很快就找到了心甘情願的獻血者。病床邊的一位丈夫願意伸出胳膊,讓布倫德爾用大針筒從他的前臂抽出了大約400毫升的血液,之後輸注到他妻子的體內。幸運的是,這次輸血沒有出現排異反應,妻子得救了。

從1825年到1830年之間,布倫德爾進行了10次輸血治療,其中5次產婦都被奇跡般地救活了。1840年,他還在一位血友病患者身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全身換血治療。

誠然,即使到了這個時候,輸血依然兇險,就算是在布倫德爾所在的倫敦,大部分醫生也拒絕學習這項治療手段。但對於絕望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病人來說,它起碼帶來了一線生機。

ABO血型:開天闢地般的發現

19世紀晚期,開始有人在體外實驗中觀察到,將不同的血液混合時,有時候紅細胞會像是溶解掉似的失去原本的形態和大小並聚集成團,這就是所謂溶血反應。假設紅細胞在病人的體內聚集成團,後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溶解的紅細胞(nature)

1900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但他從來不信什麼“運氣”的鬼話,決定找出其中的規律。他從22位同事身上收集了血液,並不斷排列組合交叉混合,將結果編寫在表格中,最終歸納出了三種血型,分別命名為A、B、C血型。其中的C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O型血。他發現,那些嚴重的溶血反應只發生在不同血型的人之間。

卡爾·蘭德斯坦納(wikipedia)

1902年,蘭德斯坦納擴大了實驗規模,將人數增加到155人,發現了第四種更加稀有的血型,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AB”型血,出現概率大約只有2.5%。

ABO系統血型的發現,在現代的外科醫學中,有著開天闢地般的意義。根據他的血型理論,人們迅速摸索出了血型鑒別的技術,建立了現代血型系統。1907年,紐約西奈山醫院首先為病人進行了分型輸血。結果非常成功,人們終於不用再將輸血當成俄羅斯輪盤賭了。而蘭德斯坦納本人,也因為這個偉大發現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此後,人們發現了更多的血型系統(包括Rh血型系統),輸血過程中出現的致命溶血反應,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些成功,都要感謝前人的努力。

ABO血型的依據在於紅細胞上有哪種抗原。過去認為AB型是萬能受血者、O型是萬能供血者,由於新血型系統的發現,這個說法已被證實有誤(ikexue.org)

戰爭是血庫的催化劑

在人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保存血液之前,輸血必須現采現輸,因為離開人體的血液很快就會凝固。但是誰能保證在病人需要輸血時,總有志願者在一邊候著呢?

過去直接輸血的器械,兩頭連接供血者和受血者,用針筒推動血液流動(世界衛生組織)

這個問題在戰爭時期顯得更加緊迫。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皇家陸軍醫療部隊的幾位醫生發現,只要在新鮮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檸檬酸鈉,血液就不會凝固。他們迫切地希望拯救那些被炮彈擊中的傷兵,不僅開發出了保存血液用的冰瓶,還排除萬難,征得政府的同意,在西線戰場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的輸血站。

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西班牙醫生弗雷德里克(Frederic Durán-Jord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血庫。他從每個獻血者身上抽取300~400毫升的血液,與10%的檸檬酸鈉溶液混合後,在抽壓條件下灌進無菌消毒過的玻璃燒瓶裡,之後密封,置於2攝氏度的低溫下保存。血庫運行了30個月,3萬位獻血者在這裡貢獻了超過9000升血液。

西班牙醫生弗雷德里克(photobucket.com)

弗雷德里克的血庫系統在隨後的二戰中被廣泛採用。全世界的人都看見了血庫的強大功效,它能無視距離和時間的障礙,將救命的鮮血送到病人身邊。因此,戰爭結束後,各國的常規血庫便如同雨後春筍一樣湧現了。

1943年西西里島上,醫療兵給傷患輸血(wikipedia)

如今,輸血已經是醫學實踐中最常規的操作之一。據統計,全球每年要輸注8500萬單位的紅細胞,相當於要花掉1700萬升的血液。這項原本被視作賭命的危險療法,已經拯救了不計其數的生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