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3歲數學教授講詩詞 近兩個小時報告始終站在講臺上

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後, 潘鼎坤便與講臺結緣, 一站就是60餘載, 直至90歲高齡, 依然在為大學生做“我愛微積分”等專題講座。

在他的講述中, 枯燥的數學原理變得生動鮮活:他用“以豬尋豬”的故事, 讓學生理解用已知條件求解未知的奧妙, 還會引用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係……

這一次, 潘教授沒有講自己的專業——高等數學, 而是選擇“ 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 “不能讓唐詩宋詞這樣的好東西在我們手裡絕了。 ”從小念私塾、熟悉詩詞格律的他, 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詩詞時, 常會皺起眉頭, “平仄都不對”。

為了講好課, 潘教授認真地準備了好幾個月, 講稿寫了厚厚一遝。 自嘲“班門弄斧”的他, 為自己找了一個強大“後盾”——《中文大辭典》。 他將《中文大辭典》中關於詩詞格律的內容進行了“翻譯”, 用毛筆謄寫了絕句、律詩平起式、仄起式的寫法,

在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都畫上了紅圈。

“其實, 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來, 數學是表達自然規律的詩歌。 數學表達自然規律, 詩歌表達人的意志情感, “兩者都很抽象, 但都表達得十分深刻、準確簡潔, 而且都強調對稱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藍色中山裝, 一隻隨身攜帶的放大鏡, 還有一口略帶江浙口音的普通話……5月16日下午, 拄著拐杖的潘教授剛走進能容納百餘人的教室, 便迎來了熱烈掌聲。 近兩個小時的報告, 他始終站在講臺上, 從自己的成長歷程講起, 帶著大家走近唐詩宋詞的“平平仄仄”, 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麥克風, 中間不休息, 沒喝一口水。 四塊黑板擦了寫、寫了又擦。 記不清講稿內容時,

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沒有人主持開場, 預定時間裡, 他講完了全部內容。

講座結束, 慕名前來的師生圍在了老教授身邊。 他們中, 有同樣兩鬢斑白的老教授, 有坐校車從另一個校區趕來的青年學子, 還有已經畢業多年的老校友。 “老師的課, 傳達著濃濃的師者情懷和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 ”一名青年教師說。

“我沒有心臟病, 也沒有高血壓, 每月都領退休金, 不幹點什麼, ‘一把火’燒了挺可惜的。 ”一次輔導講座上, 潘鼎坤對學生說, “課堂是我一生最快樂、最享受, 也是最留戀的地方。 只要你們願意聽, 我願意一直講下去。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