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學李曉明:大學正在經歷第五次變化

芥末堆 5 月 24 日訊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混合式教學研討論壇”上, 北京大學線上教育的負責人李曉明分享了他對資訊化時代下的教育教學變革一些觀點。

在李曉明看來, 資訊化對教育教學的改革需要一面旗幟帶動, 而慕課就是這面旗幟。

“什麼樣可以叫做慕課?無非是一個網路課程沒什麼了不起。 ”李曉明認為, 但是有六個特徵使慕課變得特別有意義:完整的授課視頻、立判對錯的測驗、支援互動的論壇、實名身份的講者、徹底開放、免費學習。

分享中, 李曉明回顧一下 2012 年到 2014 年期間社會上說的關於慕課的各種說法, 元年、浪潮、革命、失業、海嘯、風暴、顛覆等等。

五年來, 國際主流慕課平臺上已有約 4000 門課程, 約 4000 萬學員;中國主流慕課平臺上, 已有約 2000 門課程, 約 2000 萬學員。 李曉明坦言, 但是五年來, 他們並沒有看到慕課有之前社會上說的那麼厲害。

這些年來, 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還能預期什麼?“我覺得在慕課在這樣的浪潮下, 的確發生了很多事情。 ”李曉明說。

慕課證書, 李曉明估計在過去幾年, 中國的大學發的慕課證書有 5 萬個, 北京大學發了有 1 萬個。

慕課學分, 有學校開始嘗試通過慕課給學生學分。

慕課微專業, 基於若干門慕課, 把它們放在一起, 叫做微專業。 微專業能提供一個更加集成化的學習。

慕課微碩士, “微碩士”的“文憑性”更加鮮明。

慕課碩士學位, Coursera 創始人Daphne Koller 公開預言:未來十年, 每一個專業碩士學位都將有慕課版本

慕課大一學院

政府鼓勵在終身學習生使用慕課。

……

“怎麼看整個的發展, 在我看來一直是這樣的, 一個是課程的數量、學習的人數過去五年一直在增加;二是各種應用場景、機制與模式在探索實踐中。 ”李曉明說。

那麼慕課又帶來了什麼社會效應呢?李曉明認為, 第一慕課啟動了人們對線上教育價值的再認識:在大學教育中融入開放線上課程, 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潮流;第二帶動了各種形式網路課程服務的顯著增長;第三慕課初衷的實現依然任重道遠,

但前途光明。

“不久前教育部發了一個重要的檔, 裡面有兩條跟我們今天特別有關係, 第五條鼓勵和支持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這個提法是一直沒有的, 這個是放在學生管理的。 第十六條也很重要, 學生根據學校有關規定可以跨校選別的學校, 還可以參加學校認可的開放式網路課程學習, 學生修讀的課程獲得成績學分, 學校審核同意後予以承認。 ”在李曉明看來, 這一段話很有份量, 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暢想實踐空間, “本來是我們的民間實驗, 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政府的鼓勵, 成為了一個正式的認可。 ”

此外, 李曉明認為, 混合是慕課創新的基本旋律, 可以從八個方面看慕課給教育帶來的混合:

內容的混合, 線上與線下、多種媒體形式、多種互動方式內容的混合;

時間的混合, 中國時間、美國時間、印度時間等的混合, 學期時間、假期時間的混合, 青年時間、中年時間、老年時間的混合;

學歷的混合,如不同的大學不僅互認學分,而且也可以互認前序新型學歷;

社區的混合,如一門課的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成員來自世界的不同角落;

大學教育品牌本身可能就是個“混合體”,現在我國一些大學開展的國際辦學品牌就是“混合的”,有了大量慕課,會出現更多的樣式;

各種聯盟就是“混合”體,在標準、品質、信譽等方面提供某種統一保障和互惠機制;

繼續教育、終生學習,在“混合”的方式下會更加有效和便利,成人自考,網路學院,開放大學等開始轉型;

曾經流行過的企業大學,正在慕課概念下獲得新生。

“大學有 1000 多年的歷史,從教育史學家研究來看,1000 多年來發生過四次重大的變化,中世紀的變化、幾百年後英國法國的變化,然後是德國,再然後是在美國,大學的形態功能、老師們在做什麼等有四次變化,難道我們現在不是在經歷第五次變化嗎?我個人認為我們真的是在經歷第五次變化,再過十年二十年大學會不會一樣?李曉明如是說。

學歷的混合,如不同的大學不僅互認學分,而且也可以互認前序新型學歷;

社區的混合,如一門課的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成員來自世界的不同角落;

大學教育品牌本身可能就是個“混合體”,現在我國一些大學開展的國際辦學品牌就是“混合的”,有了大量慕課,會出現更多的樣式;

各種聯盟就是“混合”體,在標準、品質、信譽等方面提供某種統一保障和互惠機制;

繼續教育、終生學習,在“混合”的方式下會更加有效和便利,成人自考,網路學院,開放大學等開始轉型;

曾經流行過的企業大學,正在慕課概念下獲得新生。

“大學有 1000 多年的歷史,從教育史學家研究來看,1000 多年來發生過四次重大的變化,中世紀的變化、幾百年後英國法國的變化,然後是德國,再然後是在美國,大學的形態功能、老師們在做什麼等有四次變化,難道我們現在不是在經歷第五次變化嗎?我個人認為我們真的是在經歷第五次變化,再過十年二十年大學會不會一樣?李曉明如是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