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繁榮發展富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今年5月17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發來賀信,充分肯定了40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的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是對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激勵。

當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賀信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發展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創造偉大的時代。

在人類歷史變遷的長河中,文明形態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因為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社會科學也是如此。 同樣,哲學社會科學的每一次思想創新,都是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及時代的變革中孕育和產生的。 只有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哲學社會科學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哲學社會科學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社會科學從來就不是歷史事件變遷的“記事本”,其本質方面更是時代問題的聚合、時代精神的反映。

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衝突與消解,不斷推動著歷史走向新的階段。 而哲學社會科學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文明的歷史變遷。 從長遠的視角看,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哲學社會科學正是因為沒有背離所誕生的時代,認真思考了時代進程和現實發展中遭遇的問題,才贏得了自身的地位和尊嚴。

哲學社會科學是時代變革的先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提出,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正在成為現實。

這表明,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能夠以特有的方式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關鍵在於以理論的方式表徵了時代變遷的特質,揭示了時代變革的特徵,把握到了時代發展的本質性規律。 同樣,一種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在於,它是否內含著對時代特質、特徵和規律的深刻洞見。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面對這樣一個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鐵肩擔道義,投入火熱的現實生活,為人民做學問,把握時代的脈搏,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

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不僅關乎理論的命運,更關乎民族的命運。 在當代中國歷史變革的長河中,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邏輯相互交織,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也必將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提供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雙重探索

中國的路,只有中國人才能走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變革創新。 中國社會主義不是教科書裡的教條,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體。 正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社會主義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重要發展前提和闡釋空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實行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既不斷開創實踐發展的新局面,又不斷開拓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創造性地探索和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規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規律,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鮮明地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動力和源泉,理論探索是源於實踐探索的總結和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中交相輝映,共同奏出雄渾激昂的中國進步樂章,從而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發展主題,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事業充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只要有發展,就會有新情況、新問題,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不斷破解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都體現著重大的實踐問題,任何重大的實踐問題都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問題。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致力於妥善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發揮自身優勢與利用外部條件、立足自身國情辦好自己事情與遵循國際規則履行國際責任、中國自身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等重大關係,創造性地實施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協調推進內外貿易和雙向投資、加快自貿區建設、參與全球治理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和實踐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置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倍加努力,在學術生產中既要扎實掌握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又要善於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有益學術資源,突顯中國特色,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在我國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

扎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

“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提出的要求綱舉目張,抓住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關鍵。

一流的學術研究與學術生產,一定是指向重大現實問題、把握時代脈搏、推動社會發展、服務廣大人民的。其中,學術話語的打造與經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互相嵌入的,不食人間煙火、純而又純的自在的學術話語是不存在的。化知為識,才能轉識成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是基於中國經驗鮮活的實踐創造,在正確解決中國問題中不斷形成、豐富和完善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要求,通過主動設置議題,有意識地提煉標識性概念,不斷推進學術創新。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智力支援。

一方面,主動設置議題是高舉理論旗幟、把握學術前沿、引領學術潮流的重要方法。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總體水準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的狀況。從學術研究總的態勢看,一些重要的觀點、思潮、流派不是中國本土的,議題也不是我們設置的。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加努力,不僅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學術議題的設置提供方法論指引,而且不能把科學理論束之高閣,擺在那裡作門面,或是機械地將西方現成的思想、理論及標準“削足適履”,照搬套用,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喪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只有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才能切實把握中國學術話語創新的時代邏輯,扎扎實實推進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學術生產工作。

另一方面,“標識性概念”只有原創才有意義,沒有原創只能講別人說過的話,這種知識傳承的價值,不足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講“新話”,用新概念闡釋新實踐和新經驗,在此基礎上提煉新範疇和新命題,形成屬於中國的學術概念體系,才能立足中國現實,鑒往知來,從歷史教益、學術知識的研究中思辨和回應現實問題,更好地指導實踐的深入展開。

主動設置議題,積極打造標識性概念,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要求,必須在實踐不斷發展中,以提煉“標識性概念”、設置“創新性議題”為抓手,緊扣時代主題,牢牢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才能大有作為。近年來,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夢”、“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標識性概念,為國內當前和今後各項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引和強大動力,在國際社會上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產生了很好的反響。這迫切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解讀有關政策,切實回應社會關切,更好地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供給和學理支撐。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田”,不僅體現在學科專業化的學術生產過程,而且在於有效落實學術創新的“主體責任”中。

立足中國立場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學術話語體系,理所應當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同樣,扎實做好中國經驗的世界表達,理所應當對世界學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闊發展已經深度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總體進程,置身于歷史文明視野之外的本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不可想像的。當今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與發展,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不僅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大使命,更是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緊迫任務。

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世界經濟,面對此起彼伏的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難民潮等政治難題,面對貧困、失業、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痼疾,面對資訊技術進步帶來的“黑天鵝事件”頻發,面對全球暖化、環境污染等生態危機壓力,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思想的力量來凝聚共識,共同回應全球性發展風險和嚴峻挑戰。未來的王國是思想的王國。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只有為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性變革貢獻中國智慧,才能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事實證明,作為推動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力量,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道路正彰顯著對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普遍意義。面對快速變化的中國與世界,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解釋中國、解釋世界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國際話語權。”這是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思想文化軟實力,實現持久的國際影響力的根本途徑,更是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往與話語傳播的時代要求。只有研究好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有能力解決好世界性問題;只有總結好中國道路的實踐經驗,才有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貢獻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肩負的歷史使命。

當代中國已走入21世紀國際舞臺的中央,中國倡議、中國立場、中國方案正在發揮著全球不可忽視的思想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對於世界政治經濟複雜局勢和全球性問題的重大理論回應與使命擔當,而且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於世界文明多樣性,深刻指引人類普遍交往關係和諧發展的重要時代表達。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根本在於富有時代精神和思想智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效發揮國際影響力和學術傳播力。

面對複雜紛爭的國際輿論場,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氣魄,以學術的方式、思想的力量增進人類的理解、包容與合作,化解偏見、仇恨與衝突,凸顯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智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敢於和善於思想交鋒的氣度,更要有與國際主流學術展開平等的、有尊嚴的對話能力,才能在國際學術界清晰而響亮地發出中國學術自己的聲音。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善於講好“中國故事”,而且要致力於搭建國際傳播與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學術評價體系標準制定,努力掌握國際學術傳播與評價的話語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創造性地探索和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規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規律,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鮮明地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動力和源泉,理論探索是源於實踐探索的總結和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中交相輝映,共同奏出雄渾激昂的中國進步樂章,從而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發展主題,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事業充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只要有發展,就會有新情況、新問題,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不斷破解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都體現著重大的實踐問題,任何重大的實踐問題都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問題。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致力於妥善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發揮自身優勢與利用外部條件、立足自身國情辦好自己事情與遵循國際規則履行國際責任、中國自身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等重大關係,創造性地實施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協調推進內外貿易和雙向投資、加快自貿區建設、參與全球治理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和實踐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置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倍加努力,在學術生產中既要扎實掌握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又要善於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有益學術資源,突顯中國特色,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在我國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

扎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

“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提出的要求綱舉目張,抓住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關鍵。

一流的學術研究與學術生產,一定是指向重大現實問題、把握時代脈搏、推動社會發展、服務廣大人民的。其中,學術話語的打造與經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互相嵌入的,不食人間煙火、純而又純的自在的學術話語是不存在的。化知為識,才能轉識成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是基於中國經驗鮮活的實踐創造,在正確解決中國問題中不斷形成、豐富和完善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要求,通過主動設置議題,有意識地提煉標識性概念,不斷推進學術創新。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智力支援。

一方面,主動設置議題是高舉理論旗幟、把握學術前沿、引領學術潮流的重要方法。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總體水準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的狀況。從學術研究總的態勢看,一些重要的觀點、思潮、流派不是中國本土的,議題也不是我們設置的。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加努力,不僅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學術議題的設置提供方法論指引,而且不能把科學理論束之高閣,擺在那裡作門面,或是機械地將西方現成的思想、理論及標準“削足適履”,照搬套用,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喪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只有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才能切實把握中國學術話語創新的時代邏輯,扎扎實實推進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學術生產工作。

另一方面,“標識性概念”只有原創才有意義,沒有原創只能講別人說過的話,這種知識傳承的價值,不足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講“新話”,用新概念闡釋新實踐和新經驗,在此基礎上提煉新範疇和新命題,形成屬於中國的學術概念體系,才能立足中國現實,鑒往知來,從歷史教益、學術知識的研究中思辨和回應現實問題,更好地指導實踐的深入展開。

主動設置議題,積極打造標識性概念,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要求,必須在實踐不斷發展中,以提煉“標識性概念”、設置“創新性議題”為抓手,緊扣時代主題,牢牢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才能大有作為。近年來,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夢”、“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標識性概念,為國內當前和今後各項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引和強大動力,在國際社會上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產生了很好的反響。這迫切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解讀有關政策,切實回應社會關切,更好地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供給和學理支撐。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田”,不僅體現在學科專業化的學術生產過程,而且在於有效落實學術創新的“主體責任”中。

立足中國立場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學術話語體系,理所應當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同樣,扎實做好中國經驗的世界表達,理所應當對世界學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闊發展已經深度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總體進程,置身于歷史文明視野之外的本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不可想像的。當今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與發展,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不僅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大使命,更是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緊迫任務。

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世界經濟,面對此起彼伏的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難民潮等政治難題,面對貧困、失業、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痼疾,面對資訊技術進步帶來的“黑天鵝事件”頻發,面對全球暖化、環境污染等生態危機壓力,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思想的力量來凝聚共識,共同回應全球性發展風險和嚴峻挑戰。未來的王國是思想的王國。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只有為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性變革貢獻中國智慧,才能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事實證明,作為推動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力量,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道路正彰顯著對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普遍意義。面對快速變化的中國與世界,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解釋中國、解釋世界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國際話語權。”這是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思想文化軟實力,實現持久的國際影響力的根本途徑,更是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往與話語傳播的時代要求。只有研究好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有能力解決好世界性問題;只有總結好中國道路的實踐經驗,才有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貢獻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肩負的歷史使命。

當代中國已走入21世紀國際舞臺的中央,中國倡議、中國立場、中國方案正在發揮著全球不可忽視的思想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對於世界政治經濟複雜局勢和全球性問題的重大理論回應與使命擔當,而且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於世界文明多樣性,深刻指引人類普遍交往關係和諧發展的重要時代表達。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根本在於富有時代精神和思想智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效發揮國際影響力和學術傳播力。

面對複雜紛爭的國際輿論場,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氣魄,以學術的方式、思想的力量增進人類的理解、包容與合作,化解偏見、仇恨與衝突,凸顯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智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敢於和善於思想交鋒的氣度,更要有與國際主流學術展開平等的、有尊嚴的對話能力,才能在國際學術界清晰而響亮地發出中國學術自己的聲音。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善於講好“中國故事”,而且要致力於搭建國際傳播與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學術評價體系標準制定,努力掌握國際學術傳播與評價的話語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