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忠縣:挖掘資源優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白公祠

《下邳勸降》情景演出

《火燒赤壁》情景演出

白公祠正門

還有幾個月,歷時3年建設的忠縣忠州博物館將完成整體布館,對外開放。 屆時,該縣保存的近2萬件文物有上千件將走出庫房,與市民見面。

“這麼大體量的文物寶貝,全國罕見。 ”不少業內專家充滿期待,“相信將會掀起一波文化旅遊的熱潮。

作為全市文物大縣,忠州博物館的建成開放,不僅是全市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忠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

“我們將借此挖掘歷史文物方面的資源優勢,傳承歷史文脈,進一步弘揚‘忠文化’。 ”忠縣文化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忠縣堅持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弘揚,通過文化場館建設、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文旅融合水準,走出了一條文旅互動融合的發展路徑。

一館一祠四闕 挖掘“深度遊”潛力

4座漢闕初放光彩

最近,到忠縣白公祠遊玩的本地人有了增加的趨勢。 “沒想到我們忠縣還有這樣的寶貝。 ”不少人在白公祠內的漢闕前留影。

這一波熱潮頗有些蹭熱度的“嫌疑”:在不久前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出席會議的各國代表一起在漢闕廣場合影。

眼尖的忠縣網友發現,這個漢闕似乎當地的白公祠裡就有,根據其形制,就是忠縣的無銘闕形象。

漢闕是什麼寶貝?忠縣的漢闕有何來頭?帶著這樣的疑問,來白公祠“探秘”的網友就多了。

“全國現存漢闕30餘座,我們忠縣就有4座。 ”作為全國闕研究7人小組的成員之一,忠縣文物專家曾先龍說起白公祠內的4座漢闕如數家珍。

所謂“闕”通“缺”,意為“門”,由於是漢代現存於世的唯一地面建築,被稱為漢闕。 其也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目前,白公祠內的4座“闕”具體包括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鄧家沱闕。

其中,忠縣烏楊闕是我國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再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石闕,由左、右雙闕組成(為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闕上雕刻有青龍、白虎等圖案,目前被整體搬遷到三峽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之首。

如此寶貝,為何一直“寂寂無名”?“知道的人太少了。 ”曾先龍說,要不是這次在“一帶一路”峰會現場出鏡,忠縣的漢闕可能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白公祠全面提檔升級

隨著漢闕的價值被發現,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狀態的白公祠重新進入關注焦點。

始建于明代的白公祠是當地一個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全國僅有的2座白居易祠廟之一,是與洛陽香山“唐少傅白公墓祠”齊名的白居易祠廟之一。

但有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是:白公祠內文物隨處可見,除了鼎足而立的漢闕,還有紀念秦良玉的太保祠,以及忠縣縣級文保單位老官廟、關帝廟、太保祠等文物。 只有白公祠本尊白居易的“身影”難覓,讓人心生“白公祠不知為何而建”的感歎。

如此情況,有其現實背景。“主要是文物用地不夠,只能暫時存放在一起。”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說。

據瞭解,解放後,白公祠曾駐過軍隊、辦過醫院與學校。1986年,在政協委員與專家的呼籲下,縣政府撥款3萬元重新修繕了白公祠。白公祠內的白園由幾個展室組成,裡面展示著白居易的詩詞以及他教忠州百姓烤制“香山蜜餅”等塑像。

後來,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上漲,考慮到白公祠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集中展示平臺,不少搶救性發掘的文物,如漢闕、漢磚、馮氏華表等都被一一遷至白公祠“存放”,由此,白公祠的“主角”越來越多,白居易的蹤跡便逐漸模糊。為切實解決這個問題,2015年,在忠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白公祠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實施:總投資1200萬元,實施了景區配套、白園-太保祠布展裝飾等工程,於2016年7月初重新對外開放。提檔升級後,白公祠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白公文化內涵得以進一步挖掘。忠州白公祠以白園、樂天堂、樂天詩廊、詠白詩林等為載體,成為忠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串起城市“深度遊”

一館一祠四闕,這些被“掩藏”的寶貝重現光彩後,忠縣旅遊將突破困局:留住三峽過境遊客,讓遊客到城市來旅遊。

“忠州博物館文物內容豐富。”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表示,博物館與白公祠相鄰,遊客在參觀博物館後,可直接步行至白公祠遊覽,看一看聳立其間的珍貴漢闕,真正串起忠縣的城市“深度遊”。“不同于看自然風光時的浮光掠影,這樣的文化旅遊線路,經得起細細品味。”該負責人說。

一寨一“三國” 留住三峽“過境遊”

煥然一新石寶寨

作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的景觀,已有440多年歷史的江上明珠石寶寨一直是三峽遊的重頭戲。尤其是在每年10月,三峽蓄水達到175米後,四面環水的石寶寨宛如蓬萊仙境,每天從水上來的遊客上千人,比淡季增加一倍多。

為了吸引遊客下船上岸,這些年,忠縣加大投入,高規格打造石寶寨周邊配套。2013年,實施景區公廁改造,安裝景區監控系統,更換景區標識標牌。2014年,完成石寶寨景區大門建設,安裝景區大門電子檢票系統。

《烽煙三國》彌補短板

石寶寨受規格與位置的限制,長江三峽的旅遊長期以過境觀光為主,但去年這一現象已經改善。

以“三國”為主題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烽煙三國》在去年4月底上演,結果導致“五一”期間接待遊客及旅遊收入同比增長都超過30%以上。忠縣旅遊行業的商家個個喜笑顏開:“《烽煙三國》改寫了我們忠縣旅遊的歷史!把游三峽的客人留下來,讓忠縣從‘過境遊’轉向‘旅遊目的地’!”

事實上,這正是忠縣打造《烽煙三國》的初衷。忠縣文化委負責人表示,《烽煙三國》讓文旅結合,彌補了忠縣旅遊的短板。忠縣的景點多數以靜態文物為主,《烽煙三國》將“忠文化”與實景演出結合,為遊客提供更多豐富的旅遊選擇。

以“忠文化”涵養旅遊之魂

無論是城區的博物館、白公祠,還是長江邊上的石寶寨和《烽煙三國》,忠縣的旅遊始終主打“忠文化”品牌,以“忠文化”涵養旅遊之魂。

《烽煙三國》本身就主打“三國風、三峽情、忠義魂”,新建成的忠州博物館專門設置了5000平方米的文物展廳,展示凸顯“忠文化”的文物。白公祠記錄了詩人白居易當年不僅心系普通百姓,還帶動忠州人民修路、摘花種樹,與民同苦樂,是勤政忠賢的典範,為此,白公風範與“忠文化”可謂息息相關。

以“忠文化”串聯起忠縣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忠縣正在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

連結》》

半城山水滿城橘,一州忠義九州魂。

忠縣歷史悠久,有2300年的文獻記載史,唐貞觀八年唐太宗賜名忠州,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城市。

忠縣文化源遠流長,是巴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獨特的“忠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忠義之城、山水之城、柑橘之城、開放之城、移民之城,是66個“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之一。

從文物資源來看,忠縣歷史遺存豐富,是三峽庫區文物大縣,有24史“通史館”之稱。全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046個,庫存文物近2萬件,類型豐富,序列清楚,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及科學研究價值。其中不乏全國孤品和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有“江上明珠”石寶寨、白公祠、代表重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中壩遺址和洽溝文化遺址群、抗元軍事遺址皇華城、唐代陸贄陸宣公墓、洋渡鎮冶煉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等,其中烏楊闕被三峽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永久收藏。

從文化積澱來看,從古到今,忠縣忠臣良將、忠義人物輩出,古有刎首留城巴蔓子、“甯做斷頭將軍、不做投降將軍”巴郡太守嚴顏、三國孫吳名將甘甯、明代女將秦良玉,近代有餘永藻、陳雲庵、饒繪峰、馬秀英、吳毅等一批忠於信仰、英勇就義的革命先驅,今有全國道德模範吳林香等一批與時俱進弘揚忠文化的時代新人。正因為歷代忠州兒女對“忠”的深切感悟和不斷踐行,才使得“忠文化”薪火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忠縣歷史文脈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標誌。

李耀輝 圖片由忠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只有白公祠本尊白居易的“身影”難覓,讓人心生“白公祠不知為何而建”的感歎。

如此情況,有其現實背景。“主要是文物用地不夠,只能暫時存放在一起。”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說。

據瞭解,解放後,白公祠曾駐過軍隊、辦過醫院與學校。1986年,在政協委員與專家的呼籲下,縣政府撥款3萬元重新修繕了白公祠。白公祠內的白園由幾個展室組成,裡面展示著白居易的詩詞以及他教忠州百姓烤制“香山蜜餅”等塑像。

後來,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上漲,考慮到白公祠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集中展示平臺,不少搶救性發掘的文物,如漢闕、漢磚、馮氏華表等都被一一遷至白公祠“存放”,由此,白公祠的“主角”越來越多,白居易的蹤跡便逐漸模糊。為切實解決這個問題,2015年,在忠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白公祠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實施:總投資1200萬元,實施了景區配套、白園-太保祠布展裝飾等工程,於2016年7月初重新對外開放。提檔升級後,白公祠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白公文化內涵得以進一步挖掘。忠州白公祠以白園、樂天堂、樂天詩廊、詠白詩林等為載體,成為忠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串起城市“深度遊”

一館一祠四闕,這些被“掩藏”的寶貝重現光彩後,忠縣旅遊將突破困局:留住三峽過境遊客,讓遊客到城市來旅遊。

“忠州博物館文物內容豐富。”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表示,博物館與白公祠相鄰,遊客在參觀博物館後,可直接步行至白公祠遊覽,看一看聳立其間的珍貴漢闕,真正串起忠縣的城市“深度遊”。“不同于看自然風光時的浮光掠影,這樣的文化旅遊線路,經得起細細品味。”該負責人說。

一寨一“三國” 留住三峽“過境遊”

煥然一新石寶寨

作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的景觀,已有440多年歷史的江上明珠石寶寨一直是三峽遊的重頭戲。尤其是在每年10月,三峽蓄水達到175米後,四面環水的石寶寨宛如蓬萊仙境,每天從水上來的遊客上千人,比淡季增加一倍多。

為了吸引遊客下船上岸,這些年,忠縣加大投入,高規格打造石寶寨周邊配套。2013年,實施景區公廁改造,安裝景區監控系統,更換景區標識標牌。2014年,完成石寶寨景區大門建設,安裝景區大門電子檢票系統。

《烽煙三國》彌補短板

石寶寨受規格與位置的限制,長江三峽的旅遊長期以過境觀光為主,但去年這一現象已經改善。

以“三國”為主題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烽煙三國》在去年4月底上演,結果導致“五一”期間接待遊客及旅遊收入同比增長都超過30%以上。忠縣旅遊行業的商家個個喜笑顏開:“《烽煙三國》改寫了我們忠縣旅遊的歷史!把游三峽的客人留下來,讓忠縣從‘過境遊’轉向‘旅遊目的地’!”

事實上,這正是忠縣打造《烽煙三國》的初衷。忠縣文化委負責人表示,《烽煙三國》讓文旅結合,彌補了忠縣旅遊的短板。忠縣的景點多數以靜態文物為主,《烽煙三國》將“忠文化”與實景演出結合,為遊客提供更多豐富的旅遊選擇。

以“忠文化”涵養旅遊之魂

無論是城區的博物館、白公祠,還是長江邊上的石寶寨和《烽煙三國》,忠縣的旅遊始終主打“忠文化”品牌,以“忠文化”涵養旅遊之魂。

《烽煙三國》本身就主打“三國風、三峽情、忠義魂”,新建成的忠州博物館專門設置了5000平方米的文物展廳,展示凸顯“忠文化”的文物。白公祠記錄了詩人白居易當年不僅心系普通百姓,還帶動忠州人民修路、摘花種樹,與民同苦樂,是勤政忠賢的典範,為此,白公風範與“忠文化”可謂息息相關。

以“忠文化”串聯起忠縣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忠縣正在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

連結》》

半城山水滿城橘,一州忠義九州魂。

忠縣歷史悠久,有2300年的文獻記載史,唐貞觀八年唐太宗賜名忠州,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城市。

忠縣文化源遠流長,是巴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獨特的“忠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忠義之城、山水之城、柑橘之城、開放之城、移民之城,是66個“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之一。

從文物資源來看,忠縣歷史遺存豐富,是三峽庫區文物大縣,有24史“通史館”之稱。全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046個,庫存文物近2萬件,類型豐富,序列清楚,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及科學研究價值。其中不乏全國孤品和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有“江上明珠”石寶寨、白公祠、代表重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中壩遺址和洽溝文化遺址群、抗元軍事遺址皇華城、唐代陸贄陸宣公墓、洋渡鎮冶煉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等,其中烏楊闕被三峽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永久收藏。

從文化積澱來看,從古到今,忠縣忠臣良將、忠義人物輩出,古有刎首留城巴蔓子、“甯做斷頭將軍、不做投降將軍”巴郡太守嚴顏、三國孫吳名將甘甯、明代女將秦良玉,近代有餘永藻、陳雲庵、饒繪峰、馬秀英、吳毅等一批忠於信仰、英勇就義的革命先驅,今有全國道德模範吳林香等一批與時俱進弘揚忠文化的時代新人。正因為歷代忠州兒女對“忠”的深切感悟和不斷踐行,才使得“忠文化”薪火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忠縣歷史文脈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標誌。

李耀輝 圖片由忠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