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人工智慧熱潮,一張蒙在互聯網電視臉上的遮羞布

2017年上半年很快就要過去了, 各式各樣的電視新品發佈會也都開過了一輪。 仿佛昨夜還在眼前的AR、VR熱潮已經被電視廠商當作過眼雲煙, 而趨之若鶩的變成了“超薄”和“人工智慧”。 微鯨和小米在4.9mm處華山論劍, 科大訊飛、搜狗、雲知聲以及BAT之間的在智慧語音技術上摩拳擦掌。 行業的熱點山呼海嘯般迅速變遷, 不禁讓人感到恐慌, 競爭的加劇惡化、對產品體驗的將就妥協, 而一味追求技術熱度的產品創新, 是不是已經淪為追逐創新的傀儡?

疲軟的市場難以支撐互聯網電視的野心

為了論證這一觀點, 我們來看看上半年整個中國彩電市場的狀態。

從第一季度開始, 整個彩電市場就呈現出了疲軟的狀態, 銷量降幅達到13.5%, 零售額也同比下降7.3%, 但是平均售價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6.1%。

到了第二季度, 這種一蹶不振的態勢得到了完整的延續。 整個四月從五一促銷小高峰來看, 同比下降了13.0%, 中怡康18周資料也顯示, 液晶電視市場同比增速下降21.4%。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 比如不斷有新品牌進入, 也不斷有品牌被淘汰, 互聯網品牌增長回落;線上的紅利正在消退, 電商告別高速增長;新消費下用戶的訴求開始走向個性化高端化等等。

但是這些就能成為掩飾產品創新尷尬的藉口嗎?彩電行業從2013年開始出現了一次大的轉折, 國產廠商在面板生產上的不斷效仿和學習,

使得產量得到了飛速提升, 液晶面板的價格也逐漸下滑。 到了一個人人都能做電視機的時代, 互聯網企業長驅直入, 他們為電視帶來了新的內容玩法。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 將彩電市場價格透明化, 將整個行業拉入到水深火熱的價格戰之中。

互聯網企業開始有了野心, 想要在電視上做會員、做生態, 還要做VR、AR, 現在又來做人工智慧, 想要通過互聯網把電視變成一個新的物種。

可是這種想法在7年前的3D電視時代早就有了縮影。 09年的《阿凡達》帶來的3D酷炫效果震驚消費者之後, 3D就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時最大的一個彩電行銷噱頭, 幾年的時間裡, 就出現了主動快門式3D、偏振式3D和裸眼3D的電影。

做這些概念的目的都很明確,

競爭激烈、利潤率越來越低的彩電市場, 需要不斷推出新的概念、技術, 才能持續博得關注, 維持生存。 然而並沒有去考慮這些概念是否能夠得到延續和發展。

最終內容的乏善可陳和成本的限制導致了3D電視走向滅亡。 今天的AR和人工智慧電視恐怕也遭遇這樣的局面。

並不是說AR和人工智慧兩個技術會滅亡, 3D也沒有滅亡, 在電影院它仍是大部分人的首選。 只不過這些技術選擇下放到電視機上的時候, 並沒有帶來使用體驗上的革新, 甚至是改善。 更多的只是一種嘗鮮, 也許就只有30天的新鮮度, 人們便想不起來要用它了。

電視廠商們也證實了這一點。 因為去年做過的VR、AR電視他們今年不做了, 那股新鮮勁已經過了,

需要尋找新的刺激點, 才能誘惑消費者買帳。 所以大家都從阿爾法狗身上看到了人工智慧的“希望”。

站在風口, 永遠都只能捕風捉影

人工智慧是接下來的風口, 的確沒錯。 它經歷了三代技術革命, 符合第三眼美女的定律, 面臨“大爆發”, 這也沒錯。 但是, 你讓我現在愉快的使用它, 抱歉, 堅持不下去。

我們就拿人工智慧電視這一個噱頭, 具體的分析一下它都帶來了哪些使用上的尷尬。 首先我們要知道電視上所謂的人工智慧是一種語音對話模式的設定。 所以就有語音指令的採集、傳輸、處理、回饋這幾個過程。

第一點語音採集, 基本上所有的“人工智慧”電視全都敗下陣來。 目前的採集語音資料的做法都是通過外置USB設備來實現,

這個設備會具備麥克風陣列和攝像頭, 好一點的還會集成語音辨識引擎。 但是最大方的廠商, 也僅僅只採用了4路陣列麥克風。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根本無法實現躺在沙發上隨口一說電視就能聽到的效果, 你得扯著嗓子叫喚, 或者跑到離電視一米遠的地方, 對著麥克風說話, 它才能聽到。

對於我這樣只想安安靜靜看個電視的人, 肯定受不了好像要讓全世界都聽到我要看“澳門首家賭場上線”的電影。 搞出個這麼雞肋的聲音採集設備, 真的懷疑他們有沒有用心做這件事。

第二點語音實際的用途。 時隔了這麼多年, Siri依然只是用來設個鬧鐘打個電話, 電視上的智慧語音助手, 同樣也只是搜索個電影, 調個音量啥的。 有的廠商自作聰明在電視機上加入地圖導航的功能,難道還要背著個電視機出門嗎?還有什麼提醒、便簽、查詢周邊生活服務等,脫離了“隨身攜帶”這個前提條件,這些功能都有什麼意義?

什麼樣的產品就該有什麼樣的服務

互聯網電視廠商都有這樣一個夢想,想把電視上的人工智慧助手作為智慧家庭的交互中心,就是家裡的什麼設備都由電視機來統一管理。後來我發現音響、冰箱、洗衣機、燈泡、路由器也都是這麼想的。

難道他們都是蒙著眼睛假裝沒看到手機這個設備的存在嗎?人們既然已經接受了手機成為多數服務場景的功能集成者,那麼還需要生活中每一個設備都來充當手機的角色嗎?只需要配合好它就可以了吧。

電視只是用來看電視,做好音畫質就行了;洗衣機只是用來洗衣,做好電機就可以了;冰箱只是用來冷藏/凍食物,做好壓縮機就可以了。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專業的設備來完成專業的服務。現代社會的分工協作不都是這樣的嗎?

美國空軍有一款長得又醜又難看又笨重的飛機,A-10攻擊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這架飛機憑藉出色的防禦能力、對地攻擊能力,以及超低的耗油量,完成了對陸軍和近空的絕佳支援,消滅大量的伊拉克軍隊坦克,自身戰損率也很低。可是當這架飛機的製造商試圖在國際市場上推銷時,卻無人問津。因為只有在美軍強大的制空權下,才能確保A-10的完整發揮。其他國家使用這款龐然大物,都只能被當做活靶子。

“疣豬”A-10攻擊機

二次創新,比走捷徑更重要的東西

關於電視的創新,我覺得沒必要如此激進,這種一天變個花樣的產品,看似每天都有新意出來,可實際上是在掩蓋對產品和創新的敬畏之心。是創新遭遇瓶頸的遮羞布。而電視繼續成長的關鍵方法或許是進行“二次創新”。

比如很多廠商都想把電視遙控器做沒了,按鍵越來越少,甚至直接用手機代替。但是我覺得如果克服老款遙控器上的一些毛病,融入互聯網時代的交互理念,進行二次創新,那傳統遙控器又能得到重生。

索尼 X9000C 觸控遙控器

傳統的遙控器怕丟、不常用的按鍵較多、文字輸入麻煩、不易盲操作。怕丟已經有人做出“找遙控器”的功能了,那其餘的幾個毛病我覺得可以通過在遙控器上加入觸控版和手勢操作的功能解決。電視上的文字輸入並不常用,通過觸控手寫輸入很容易解決;智慧電視操作的系統對於手勢滑動的操作應該也是天然適應的。

作為電視機的核心,顯示技術,雖然很長時間都難有大的技術進步,但品牌廠商還是可以做一些二次創新功能出來,比如加入防藍光功能、播放不同的內容進入不同的模式。不過這些好像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還是把重點放在面板、背光和畫質引擎上,砍掉一些多餘的項目,買塊好點的屏來的更實際。

當然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拙見,二次創新比追隨熱點更需要廠商花費工匠般的精神來打磨產品,雖然它不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累積起來的力量絕對是不可忽視的。

總結:內容冗雜的時代,大眾的注意力始終是極度稀缺的,但想要博得關注光靠“性價比”模式和“噱頭”模式,都不是長久之計。即使現在深受資本的青睞,但迅速膨脹的野心,和觸不到地的雙腳,終究還是會稀釋在內容冗雜的時代當中。打磨產品是根本,卓有成效的二次創新、行銷創新才能讓稀釋變為聚焦。

有的廠商自作聰明在電視機上加入地圖導航的功能,難道還要背著個電視機出門嗎?還有什麼提醒、便簽、查詢周邊生活服務等,脫離了“隨身攜帶”這個前提條件,這些功能都有什麼意義?

什麼樣的產品就該有什麼樣的服務

互聯網電視廠商都有這樣一個夢想,想把電視上的人工智慧助手作為智慧家庭的交互中心,就是家裡的什麼設備都由電視機來統一管理。後來我發現音響、冰箱、洗衣機、燈泡、路由器也都是這麼想的。

難道他們都是蒙著眼睛假裝沒看到手機這個設備的存在嗎?人們既然已經接受了手機成為多數服務場景的功能集成者,那麼還需要生活中每一個設備都來充當手機的角色嗎?只需要配合好它就可以了吧。

電視只是用來看電視,做好音畫質就行了;洗衣機只是用來洗衣,做好電機就可以了;冰箱只是用來冷藏/凍食物,做好壓縮機就可以了。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專業的設備來完成專業的服務。現代社會的分工協作不都是這樣的嗎?

美國空軍有一款長得又醜又難看又笨重的飛機,A-10攻擊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這架飛機憑藉出色的防禦能力、對地攻擊能力,以及超低的耗油量,完成了對陸軍和近空的絕佳支援,消滅大量的伊拉克軍隊坦克,自身戰損率也很低。可是當這架飛機的製造商試圖在國際市場上推銷時,卻無人問津。因為只有在美軍強大的制空權下,才能確保A-10的完整發揮。其他國家使用這款龐然大物,都只能被當做活靶子。

“疣豬”A-10攻擊機

二次創新,比走捷徑更重要的東西

關於電視的創新,我覺得沒必要如此激進,這種一天變個花樣的產品,看似每天都有新意出來,可實際上是在掩蓋對產品和創新的敬畏之心。是創新遭遇瓶頸的遮羞布。而電視繼續成長的關鍵方法或許是進行“二次創新”。

比如很多廠商都想把電視遙控器做沒了,按鍵越來越少,甚至直接用手機代替。但是我覺得如果克服老款遙控器上的一些毛病,融入互聯網時代的交互理念,進行二次創新,那傳統遙控器又能得到重生。

索尼 X9000C 觸控遙控器

傳統的遙控器怕丟、不常用的按鍵較多、文字輸入麻煩、不易盲操作。怕丟已經有人做出“找遙控器”的功能了,那其餘的幾個毛病我覺得可以通過在遙控器上加入觸控版和手勢操作的功能解決。電視上的文字輸入並不常用,通過觸控手寫輸入很容易解決;智慧電視操作的系統對於手勢滑動的操作應該也是天然適應的。

作為電視機的核心,顯示技術,雖然很長時間都難有大的技術進步,但品牌廠商還是可以做一些二次創新功能出來,比如加入防藍光功能、播放不同的內容進入不同的模式。不過這些好像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還是把重點放在面板、背光和畫質引擎上,砍掉一些多餘的項目,買塊好點的屏來的更實際。

當然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拙見,二次創新比追隨熱點更需要廠商花費工匠般的精神來打磨產品,雖然它不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累積起來的力量絕對是不可忽視的。

總結:內容冗雜的時代,大眾的注意力始終是極度稀缺的,但想要博得關注光靠“性價比”模式和“噱頭”模式,都不是長久之計。即使現在深受資本的青睞,但迅速膨脹的野心,和觸不到地的雙腳,終究還是會稀釋在內容冗雜的時代當中。打磨產品是根本,卓有成效的二次創新、行銷創新才能讓稀釋變為聚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