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離三體人就只差腦皮層的這個晶片了

你正打算讀這篇文章, 但你是怎麼做到的?

是你的運動皮層燃燒了手指上肌肉纖維, 指示你點擊螢幕的特定區域, 然後再命令你的手機 CPU 來載入這個頁面嗎?

或許有一天, 這些事情都會顯得古怪。 因為一些聰明的人正在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研究如何讓電腦直接讀出你的想法, 並直接呈現給你所需要的資訊。

但這個《駭客帝國》裡的未來還有多遠?我們來瞭解一下這些腦機介面的現狀, 以及讓介面進入腦海的可能性。

大腦電腦介面(BCI)實際上已經在存在數十年了。

1924 年, 德國精神病學家漢斯·伯格(Hans Berger)取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神經外科手術過程的 EEG(腦電圖)錄音, 被錄音的是一個 17 歲的男孩。

通過將電極連接到頭皮上, 獲得測量到的腦電波圖形, 並且直接顯示在螢幕上, 醫生因此來判斷和檢測大腦的健康狀況。 較快的波峰可能表示癲癇或癲癇發作,

較慢的波可能是腫瘤或中風的結果。

監測這些腦波還可以用來做什麼?

· 直接進行腦波通訊

20 世紀 70 年代, 比利時的電氣工程師雅克·維達(Jacques Vidal)開始思考這些腦電信號在醫療領域之外的應用, 比如從大腦中取出信號並將其轉換成為電腦指令。

· 操控假肢

在 2014 年巴西世界盃上, 組建“再次升級項目”(The Walk Again Project)的科學家合作展示了他們在輔助移動技術方面的最新進展:腦控制的外骨骼, 使用一組非侵入性電極讀取腦信號並將命令傳遞給羽量級的外骨骼。

一位截癱患者通過這個行為完成了比賽的象徵性開球。 他們還通過從非侵入性腦電圖設備中繪製資料來重建胳膊和腿部的運動, 使癱瘓人員的肢體可以再次行走。

· 乘飛機

坐太空船? NASA 已經在探索這種可能性了。 2013 年, NASA 與埃塞克斯大學的科學家進行合作, 使用 BCI 來控制虛擬太空飛船, 這項研究旨在探索使用腦機控制星際飛船的可能性。

控制飛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用無人機來測試就很接地氣了。

去年四月, 佛羅里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舉辦了第一次“大腦無人駕駛賽”, 這裡涉及的技術是收集腦信號, 並將其轉換為對無人機的控制。 所以, 參賽者完全不需要把手放在操縱杆上, 只需要考慮向左或者向右推進。

除了純粹的競爭遊戲, “大腦無人機賽”是為了激發 BCI 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並且將腦波控制運用到我們生活中。

· 腦皮層植入晶片

外接設備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信號獲取和重新編譯成指令後信號的微弱,直接將感測器放在腦皮層就是不錯的選擇。

昨天我們已經聊過了人體植入了,唯獨沒有討論到腦皮層植入。因為要做手術,還是人體中樞,就有被感染的風險。

早在 2014 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調節中心主任 Ali Rezai 博士在 Ian Burkhart 的運動皮質表面植入了一塊 4 x 4 毫米的微型晶片。

26 歲的 Burkhart 因為在 19 歲時潛水導致四肢癱瘓。醫生將這款晶片與特製的演算法一起使用,並配套電動套管來刺激他手臂中的肌肉,從而可以繞過受損的脊髓,讓 Burkhart 使用他的想法來控制胳膊。

效果非常好,Burkhart 實現了操縱手臂的粗略動作,在過去的兩年半的時間裡,他還能夠執行越來越複雜的動作,握杯子、牙刷、電話、鑰匙和信用卡,打開和關閉咖啡機,甚至還可以玩視頻遊戲。

去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他們所謂的“神經塵埃”,這些微型感測器可以進入體內,即時跟蹤神經信號和肌肉。

這個電晶體挨著神經,用來測量腦電活動,並且能將任何電壓尖峰傳遞到身體外部的超聲波設備進行分析。

這個設備已經成功植入到了老鼠的肌肉和周圍神經,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進一步向下進入人的頭腦。

用非侵入性的腦電圖設備來監測大腦健康水準已經很普遍了,讀取思維轉化為指令是下一個要攻克的難關。

由 NeuroVigil 公司研製的 iBrain,已經做到了將純粹的思維轉化為電腦指令或語言,被知名科學家霍金就是他們理想的實驗物件,也是一個重要的實驗目標。

在霍金的家庭辦公室裡,從語音合成器、Skype 攝像頭、高級定制電腦、“讀臉”紅外眼鏡到特製監測器,可謂一應俱全。除此之外,Intel 還為霍金量身定做一套面部識別軟體,到時,不要說讀思維了,連表情都可以被翻譯。

不過,往後20、40 年來看,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將會怎樣溝通?我們還需要說話嗎?我們的脖子上都會有一個電腦介面嗎?

真的能實現像伊隆·馬斯克所說的 “如果我要向你傳達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進行心靈感應好了”,“ 除非你想為對話增添一些修飾和美化,否則你不需要語言,人們的溝通將會在現在難以想像的層面上進行概念互動”。

再往後來看,我們離思維簡單直白的三體人,還差多少呢?

注:本文編譯自 newatlas.com

· 腦皮層植入晶片

外接設備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信號獲取和重新編譯成指令後信號的微弱,直接將感測器放在腦皮層就是不錯的選擇。

昨天我們已經聊過了人體植入了,唯獨沒有討論到腦皮層植入。因為要做手術,還是人體中樞,就有被感染的風險。

早在 2014 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調節中心主任 Ali Rezai 博士在 Ian Burkhart 的運動皮質表面植入了一塊 4 x 4 毫米的微型晶片。

26 歲的 Burkhart 因為在 19 歲時潛水導致四肢癱瘓。醫生將這款晶片與特製的演算法一起使用,並配套電動套管來刺激他手臂中的肌肉,從而可以繞過受損的脊髓,讓 Burkhart 使用他的想法來控制胳膊。

效果非常好,Burkhart 實現了操縱手臂的粗略動作,在過去的兩年半的時間裡,他還能夠執行越來越複雜的動作,握杯子、牙刷、電話、鑰匙和信用卡,打開和關閉咖啡機,甚至還可以玩視頻遊戲。

去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他們所謂的“神經塵埃”,這些微型感測器可以進入體內,即時跟蹤神經信號和肌肉。

這個電晶體挨著神經,用來測量腦電活動,並且能將任何電壓尖峰傳遞到身體外部的超聲波設備進行分析。

這個設備已經成功植入到了老鼠的肌肉和周圍神經,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進一步向下進入人的頭腦。

用非侵入性的腦電圖設備來監測大腦健康水準已經很普遍了,讀取思維轉化為指令是下一個要攻克的難關。

由 NeuroVigil 公司研製的 iBrain,已經做到了將純粹的思維轉化為電腦指令或語言,被知名科學家霍金就是他們理想的實驗物件,也是一個重要的實驗目標。

在霍金的家庭辦公室裡,從語音合成器、Skype 攝像頭、高級定制電腦、“讀臉”紅外眼鏡到特製監測器,可謂一應俱全。除此之外,Intel 還為霍金量身定做一套面部識別軟體,到時,不要說讀思維了,連表情都可以被翻譯。

不過,往後20、40 年來看,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將會怎樣溝通?我們還需要說話嗎?我們的脖子上都會有一個電腦介面嗎?

真的能實現像伊隆·馬斯克所說的 “如果我要向你傳達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進行心靈感應好了”,“ 除非你想為對話增添一些修飾和美化,否則你不需要語言,人們的溝通將會在現在難以想像的層面上進行概念互動”。

再往後來看,我們離思維簡單直白的三體人,還差多少呢?

注:本文編譯自 newatlas.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