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就靠這幾招

近年來興起了很多的網路名詞, “拖延症” 算是其中的一個, 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蘭蘭媽的朋友圈經常會看到不少朋友吐槽自己的拖延症, 大呼“誰來救救我的拖延症啊”, 並立下豪言壯語, 一定要怎麼怎麼克服。 但是幾天之後我問他, 還是一切照舊。

拖延症典型的一天是這樣的

“拖延症”的典型心態似乎可以用電影《亂世佳人》結尾的經典臺詞“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來概括。 “明天”是希望的一天, 是鬥志昂揚的一天, 也是西班牙諺語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

什麼叫拖延症, 英文是Procrastination, 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 看似無關緊要, 但是日積月累, 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

蘭蘭媽這些年也一直在和我的拖延症做鬥爭。 讀大學的時候, 我也曾有過拖了一個月的論文在最後幾天臨時抱佛腳的狀況出現,

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拖延症總是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 越是臨近截止日期, 就越發的狂躁不安;但越發的狂躁不安就越不想開始, 如此惡性循環……

在無數個和拖延症做鬥爭的日子裡, 我心裡的“天使蘭蘭媽”和“惡魔蘭蘭媽”一直在做鬥爭。

比如這樣:

天使蘭蘭媽說:“嗯,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我得馬上開始了。 我需要先把下個月的工作進度表列出來。 ”

惡魔蘭蘭媽說: “不開始又怎麼樣呢?你還有大把時間啊, 來, 先看一集《人民的名義》吧。 ”

天使蘭蘭媽說:“不行啊, 今天都25號了, 我得趕緊開始計畫了啊。 ”

惡魔蘭蘭媽說:“嗯, 我覺得你說得有道理, 不過離下個月不還有好幾天呢, 要不咱們先看一集?”

……

……

於是在這樣的糾結中, 一集《人民的名義》演完了……

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症, 有的人輕度, 不太影響生活;但是重度拖延症, 就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危機。 而如果我們的孩子如果患上了拖延症, 則會對他們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拖拖拉拉的現象, 有個經典的比喻叫做“牽著蝸牛去散步”。 美國家長在面對孩子磨蹭, “拖延症”時, 有時也是很奔潰的。 孩子有孩子的節奏, 我們成年人按照我們的節奏去要求孩子顯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放任不管顯然也是不對的。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

和他們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最好辦法!”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磨蹭, 拖遝的“拖延症”呢?蘭蘭媽總結歸納了一些好的方法, 借助我以前文章裡提到過的“思維導圖”, 分享給大家。

第一步, 我們可以借助Circle Map(圓圖)和孩子一起列舉出他們一天當中所要做的事情。

蘭蘭媽簡單的做了一張圖,以供大家參考

孩子的思維通常是比較發散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 “想到一出兒,是一出兒”,而很難有全域觀。和孩子一起把他們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都用“圓圖”的形式列舉出來,孩子會發現“哇,原來我每天需要做這麼多事情啊!”他們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整體的概念。

第二步,可以用Brace Map(括弧圖)把這些一天當中都要做的事情列舉出來。

第三步,用 Flow Map(流程圖)把每天的事情用流程的形式畫出來。

如果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時間不足的情況,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可以做出取捨。比如說當天作業太多,可以把看動畫片或是玩遊戲暫時放棄。週末也不必完全按照平時上學的計畫來執行,家長可以和孩子另外制定一張週末的表格,或是在平時的基礎上略有調整。做計畫的目的在於執行,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得到成長,實現自我管理。

除了和孩子一起運用“思維導圖”來制定每天的日常計畫之外,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還有一些其他的訣竅。

一、拆分任務

好多人不願意執行任務,就是覺得整個工程量太大,或者太麻煩了,而將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務”拆成小任務,就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礙。當孩子們完成一個小任務時,家長們就讓孩子將這一任務在清單上狠狠地劃掉(這可是個很有成就感的過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覺中,任務就完成了;

二、任務細分,不斷設立最後期限

一開學,家長和孩子們都會樹立一些新目標,比如這學期看多少本書啊等等,但往往到學期結束時,卻發現,一個學期除了老師硬性要求的書外,一本也沒看,或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邊,沒有下文了。

這是因為看書這件事,不像每日家庭作業,有個明確的deadline。像家庭作業,拖也就拖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但像看書這樣的事一不小心可能會拖一輩子!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們和孩子一起為自己設立deadline,根據任務的量,把期限設立在幾小時之後,幾天之後等等;

三、給自己留一個緩衝

這也許是拖延症患者們最想聽到的建議了,不過這確實很重要。如果時間計畫制定地太緊,一旦錯過就難以繼續執行,很可能一拖到底!

蘭蘭媽簡單的做了一張圖,以供大家參考

孩子的思維通常是比較發散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 “想到一出兒,是一出兒”,而很難有全域觀。和孩子一起把他們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都用“圓圖”的形式列舉出來,孩子會發現“哇,原來我每天需要做這麼多事情啊!”他們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整體的概念。

第二步,可以用Brace Map(括弧圖)把這些一天當中都要做的事情列舉出來。

第三步,用 Flow Map(流程圖)把每天的事情用流程的形式畫出來。

如果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時間不足的情況,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可以做出取捨。比如說當天作業太多,可以把看動畫片或是玩遊戲暫時放棄。週末也不必完全按照平時上學的計畫來執行,家長可以和孩子另外制定一張週末的表格,或是在平時的基礎上略有調整。做計畫的目的在於執行,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得到成長,實現自我管理。

除了和孩子一起運用“思維導圖”來制定每天的日常計畫之外,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還有一些其他的訣竅。

一、拆分任務

好多人不願意執行任務,就是覺得整個工程量太大,或者太麻煩了,而將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務”拆成小任務,就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礙。當孩子們完成一個小任務時,家長們就讓孩子將這一任務在清單上狠狠地劃掉(這可是個很有成就感的過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覺中,任務就完成了;

二、任務細分,不斷設立最後期限

一開學,家長和孩子們都會樹立一些新目標,比如這學期看多少本書啊等等,但往往到學期結束時,卻發現,一個學期除了老師硬性要求的書外,一本也沒看,或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邊,沒有下文了。

這是因為看書這件事,不像每日家庭作業,有個明確的deadline。像家庭作業,拖也就拖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但像看書這樣的事一不小心可能會拖一輩子!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們和孩子一起為自己設立deadline,根據任務的量,把期限設立在幾小時之後,幾天之後等等;

三、給自己留一個緩衝

這也許是拖延症患者們最想聽到的建議了,不過這確實很重要。如果時間計畫制定地太緊,一旦錯過就難以繼續執行,很可能一拖到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