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科大首次實現“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以日常生活的經驗, 任何資訊的傳輸都需要通過實物載體, 如信件、電磁波等。 然而, 在2013年, 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M. Suhail Zubairy小組卻提出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觀認識相悖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 即在通信雙方(假定為Bob和Alice)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 也可以實現資訊的傳遞。 日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等和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 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在實驗中演示了圖像的反事實傳輸。 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本質上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集中體現。 該方案最初的靈感來自於1993年提出的“炸彈測試模型”。 如圖1所示, MZ干涉儀有兩個入口記為A和B, 兩個出口記為C和D, 有上下兩臂。 如果下臂中可能存在一個非常敏感的炸彈, 即使只有一個光子遇到它, 也會被其吸收並引發爆炸。 為了探測炸彈是否存在, 可以從A端向干涉儀中發射一個光子。 如果炸彈不存在, 由於干涉, 光子將一定從埠C離開;如果炸彈存在, 則光子要麼通過下臂被炸彈吸收, 要麼通過上臂, 並以相同的概率從埠C或D離開。 因此, 如果最終在埠D探測到一個光子, 那麼炸彈一定存在於干涉儀中且一定沒有光子通過炸彈, 然而我們卻得到了炸彈存在的資訊。

這在後來被稱為“無相互作用測量”。 在此基礎上, 再利用量子芝諾效應, 可以大大提升上述無相互作用測量的成功率。

無相互作用測量示意圖

具體到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的物理實現, 最核心的結構是嵌套和串聯的干涉儀。 Bob根據所需要傳輸的資訊來編碼,

通過嵌套的量子芝諾效應, 則Alice即可利用類似於“無相互作用測量”的方式完整地獲知所傳輸的資訊,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光子在通信雙方之間傳輸。

最初提出“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的Zubairy等人的原始方案要求有無窮多個干涉儀, 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潘建偉團隊通過對原始方案的仔細分析和改進, 使得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得以實現。 一方面, 通過使用單光子源, 在較少的干涉儀數目下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反事實性;另一方面, 用被動篩選光子到達時間的策略替代原方案中的高速主動光開關等。

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相位穩定技術, 首次實現了複雜的嵌套和串聯的單光子干涉儀等技術突破,

並成功傳輸了一張100×100圖元的中國結圖片, 傳輸正確率達到了87%。 (如圖3所示)。 該方案還可以進一步發展, 用於無相互作用成像等領域。

100×100圖元中國結圖片的傳輸結果

這項工作是量子通信領域的全新嘗試。 自最初的理論工作提出以來, 在對其內在機理的解釋方面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論。 然而正是這樣的爭論, 推進了人們對其本質的探索, 使得人們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量子力學。 該工作被《美國科學院院報》的審稿人評論為"是一個將量子芝諾效應用於通信的新奇實現(a novel realization of an application of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to communication)"以及"非常有趣且及時(very interesting and timely)"。 該工作受到了英國物理學會網站Physics World、《科學美國人》、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等國際權威媒體的專題報導。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