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IT經理人世界2013年10月20日:醫生龔曉明,創業者龔曉明

作為半個互聯網人的龔曉明醫生曾經有兩個客戶:婦產科醫生群體、接受醫療和科普服務的患者。 未來, 他希望超越互聯網, 為兩者做得更多。

一個職業醫生、半個互聯網創業者, 這是龔曉明目前的角色。 將來他還可能做得更多。

中國obgyn.net創始人

1998年, 龔曉明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畢業, 獲醫學博士學位, 進入協和醫院。 正是那一年, 中國商業互聯網開始興起——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都出現在公眾面前。

龔曉明注意到了這一動向。 因為“覺得好玩。 ”在“學了一點技術”之後, 他給班級寫了一個網頁, 把大家的通訊錄給掛網上去。

2001年, 龔曉明發現, 國內沒有一個讓婦產科醫生進行網路交流的網站, “那就自己創建一個吧。 ”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 龔曉明就注意到美國一家婦產科專業網站:obgyn, 這家網站由Roberta Speyer女士創辦。 龔曉明迅速成為這家網站的粉絲, 並開始嘗試與之聯繫溝通, 之後, 他為自己創建的中國婦產科網的申請了一個頂層網域名:china- obgyn.net。

在沒有資金, 也沒有技術和資源的條件下, 龔曉明開始“玩票”。 因為其專業性與資訊共用的需要, 中國婦產科網為越來越多的婦產科醫師所熟知, 龔曉明申請的國際頂層網域名, 也吸引了不少搜尋引擎將該網站收錄到與婦產科相關的連結裡。

在技術運維上, 這家網站“因陋就簡”。 “沒有伺服器, 我就用免費空間,

一年花個100元不到。 ”龔曉明回憶, “後來自己租, 再後來找技術, 租用服務。 ”

回憶過往, 龔曉明語氣輕鬆。 實際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這位創始人還兼任總編工作, 他扛起攝像機、拿起話筒, 出席各種學術會議, 並組織採訪多位元業界專家教授, 採編播全靠一人拿下。

這需要佔用大量的業餘時間和精力——這位創始人一直沒有放棄他的職業醫生身份, 而原本的門診與手術任務已經十分繁重。

到了2006年, 龔曉明已經為這家網站投入了很多精力, 但產出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龔曉明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個網站怎麼辦?是這麼長期下去還是找一條不同的道路?

醫生龔曉明開始感受到運營一家網站的資金壓力。 “做好醫生, 只要替患者考慮就行,

在醫院裡有人發工資。 ”龔曉明說, “做網站運營是為客戶考慮, 現實的情況首先是要活下去。 ”

“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商業化道路。 ”龔曉明認為, “不找這條路就死路一條, 不做下去就前功盡棄。 ”

2006年3月, 中國婦產科網成立了編委會,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博導郎景和教授擔任編委會主席, 編委會成員還包括其他婦產科行業專家。

除了來自官方資源的整合, 龔曉明還註冊了自己的公司, 此後的出行, 他又增加了一項新任務:談業務。

龔曉明自認“絕對不是一個健談的人。 ”到現在他仍覺得自己並不適應商業活動。 “但我會從醫生這個群體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知道醫生需要什麼。 ”龔曉明告訴記者, “我們面對的合作夥伴包括企業、藥廠、醫生等,

最終還是要面對患者。 ”

2006年, 龔曉明去參加國際婦產科聯盟大會, 在展臺上遇見一家醫藥企業, 就上去和對方交流, 不到三個月, 他為中國婦產科網談下了第一筆訂單, 對方之前並沒有和類似的網站合作過。

“每天至少1萬多婦產科醫生在看我們內容。 ”龔曉明說, “但我們只有一個做市場的人, 對接企業, 我們缺少一個好的銷售。 ”不過, 因為對這家網站的盈利期許是“只要自己能養活自己就好。 ”龔曉明也缺乏更多的商業化動力。

作為行業醫生網站的創始人, 龔曉明這些年一直活躍在業務一線。 在好大夫網站上, 龔曉明也收穫了來自患者的諸多好評。 “如果對比專注的創業者, 我是最一心兩用的創業者。

”龔曉明承認, “但是, 醫療行業脫離了臨床, 還可能成功嗎?”

互聯網:除了科普還能做什麼

他還建了一個維琪百科的條目, 以供搜尋引擎來分享, 並推動百度百科修訂相關醫療詞條。

龔曉明曾經在北京協和醫院醫院資訊管理處兼負負責醫院網站改造工作。 當時他曾提出一個理念:病人的化驗單不用回到醫院列印, 特別是外地患者可能看病之後要回當地, 如果實現聯網查詢, 就可以省去患者來回奔波的時間與精力。

技術上要實現聯網和資訊化共用並不困難, 但是這首先依賴於醫改。

站在一個相對特殊、變革緩慢的專業服務領域, 一腳踏入了互聯網的龔曉明, 經常發現“IT世界變化太快了。 ”在體制內, 他也承認自己有點“另類”。 可是,如果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他的回答仍然是:做醫生。

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算是擁有自媒體的人,“我只是希望老百姓不被誤導。”

談及互聯網對醫患群體和關係的影響,龔曉明打了一個比方。互聯網使得患者瞭解醫生不僅僅是通過傳統的途徑,還可以讓醫生變成為類似於大眾點評上的餐館一樣被患者點評,促使醫生改變服務,老百姓也更容易找到好醫生。

就醫生這一群體而言,“互聯網讓知識的傳播變得公平,只要醫生肯學習,以前只能主任出去學習的模式就成為了歷史。”

現在,除了科普之外,龔曉明正在為後者做出努力。他曾在《中美醫療差距在哪裡?》一文中提將中美患者的就醫環境和待遇進行對比,“看了外面的世界以後, 我認識到其實導致中美之間差距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的醫師培訓體系。”為此,他提出了建立全國性的住院醫師培訓體系、開放醫師多點執業、取消醫院級別評 審、取消手術級別分類等限制醫院發展制度等四點建議。

在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龔曉明自己帶了一個團隊,同時開始嘗試新的醫療模式。“改變圍繞著專家轉的模式,向國外學習住院醫師的體系建設。”龔曉明告訴記者,“最終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今年8月,龔曉明再次轉發了自己寫的《中美醫療差距在哪裡?》一文, “用好的系統培養出更多的好醫生,讓更多的百姓受益,你們等著看!”

可是,如果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他的回答仍然是:做醫生。

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算是擁有自媒體的人,“我只是希望老百姓不被誤導。”

談及互聯網對醫患群體和關係的影響,龔曉明打了一個比方。互聯網使得患者瞭解醫生不僅僅是通過傳統的途徑,還可以讓醫生變成為類似於大眾點評上的餐館一樣被患者點評,促使醫生改變服務,老百姓也更容易找到好醫生。

就醫生這一群體而言,“互聯網讓知識的傳播變得公平,只要醫生肯學習,以前只能主任出去學習的模式就成為了歷史。”

現在,除了科普之外,龔曉明正在為後者做出努力。他曾在《中美醫療差距在哪裡?》一文中提將中美患者的就醫環境和待遇進行對比,“看了外面的世界以後, 我認識到其實導致中美之間差距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的醫師培訓體系。”為此,他提出了建立全國性的住院醫師培訓體系、開放醫師多點執業、取消醫院級別評 審、取消手術級別分類等限制醫院發展制度等四點建議。

在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龔曉明自己帶了一個團隊,同時開始嘗試新的醫療模式。“改變圍繞著專家轉的模式,向國外學習住院醫師的體系建設。”龔曉明告訴記者,“最終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今年8月,龔曉明再次轉發了自己寫的《中美醫療差距在哪裡?》一文, “用好的系統培養出更多的好醫生,讓更多的百姓受益,你們等著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