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羅布泊歷險 | 張俊:1個人+4台攝像機+1架無人機=整個劇組

“平時, 要拍攝類似穿越羅布泊這樣的大場面、無重演的題材, 通常會要配備多少人?”周到君問從事視頻行業多年的攝像師張俊,

他是這次穿越羅布泊行動中負責拍攝紀實視頻的隊員。

“一般我們派個劇組, 需要包括3名攝像師和1名航拍師。 航拍師專門負責用無人機航拍;1名攝像師專門拍空鏡頭, 另外2名攝像師負責抓拍人物中景和特寫。 ”張俊答道。

“那這次在羅布泊呢?”

“就我一個人。 ”

■張俊在他乘坐的越野車旁

54歲的張俊是這次穿越羅布泊隊伍中唯一精通攝像的人, 臨行前被隊長委以拍攝全程視頻的重任。 “這難度, 真怕完不成啊!”後來一想, 能跟著周到遠征的團隊去羅布泊實在難得, 便咬咬牙, 接下了這個壓力山大的任務。

既然接了下來, 就要做到最好。

出發前, 張俊收拾器材。 常規攝像機機身帶兩台, 其中一台具有自動對焦功能;鏡頭除了原有的, 又去借了一個大角度鏡頭, “可以拍出超廣角感覺, 鏡頭裡的人臉不容易變形”;再來一台小巧的手持攝像機;一台GoPro運動攝像機加伸縮杆也不能少, 可以吸在車頂、車頭、車尾上, 拍到比較特別的角度;當然, 還有一架無人機。

■張俊在操縱無人機航拍

“無人機本來也想帶兩架的, 行李太多了結果只帶了一架, 有點懊惱。 ”

原來, 為了這次行程, 張俊去向以前進過羅布泊地區拍攝的電視臺朋友取經, 他們告訴他:“沙漠裡沙塵很大, 相機、攝像機當心報廢!”所以他很想帶上雙份的攝像機和無人機。 後來的事實表明,

果然在沙塵的肆虐下, 攝像機裡進了灰沙, 最後對焦都對不准了。 而無人機在進羅布泊的第4天徹底歇菜, 讓張俊特別遺憾。

另外, 因為一些突發原因, 張俊原先準備的單腳架、三角架等輔助器材最後沒能帶進羅布泊。 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像日出日落這類需要腳架固定的視頻鏡頭就沒有拍成。 ”

不過, 儘管有種種意外, 張俊依然設法三頭六臂地完成了穿越全程的拍攝。 一個人, 就像一整個劇組。

一個人承擔多機位拍攝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車隊到達某個地方時, 張俊需要第一個跳下車, 站好位置拍攝隊員陸續下車的鏡頭。

車隊再次啟程時, 張俊留在最後, 站在一輛輛車尾後飛揚蔽天的沙塵裡, 扛著攝像機拍攝。

吃飯時, 張俊早早地去拍做菜打飯的鏡頭,

然後一組一組拍攝隊員們在就餐時互動的場景, 隨後回到自己車旁匆匆忙忙扒兩口飯。

來到雅丹、紅柳生長地等適合大家攝影創作的地方, 隊員們紛紛結伴去拍照, 張俊不但要做他們的跟拍, 還要拍一堆景物空鏡頭, 操控一下無人機航拍……

■在路途中,張俊專注用影像記錄

■端著機器記錄隊友在湖心石碑描字的場景

■荒漠裡提著機器爬坡

■無人機航拍下隊員們揮手的情景

“我也帶了照相機的,但沒來得及拍多少照片。”這簡直就是一定的。這位攝像多面手,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忘我地拍視頻了。“素材要拍得全,不要遺漏任何的場景,那都是不能重來的;也不要漏掉任何隊員,這種記錄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可是,好像有哪裡不對……張俊自己的記錄呢?

有一次午飯時,張俊拍完各車隊員後回來吃飯,隊友高斐過來拍拍他:“兄弟,你教我一下機器怎麼用,我來給你拍。”其他隊員也紛紛過來和張俊說話,於是,諸如“飯好吃嗎?”“來,喂他一口!”之類輕鬆打趣的午飯場景,被高斐他們拍了下來。

這個鏡頭也成為了整個穿越羅布泊行程中,張俊拍攝的1個T(相當於1024G)的視頻素材中,唯一一個有他本人出鏡的鏡頭。

■張俊用航拍視角拍下的部分照片

在羅布泊裡拍視頻,一人“全包”所有機位固然很難很累,但張俊說,最大的挑戰還在於這是一場沒辦法踩點、不可能預判的拍攝。

行程一直在變,不知道今晚的宿營地在哪。前路的景觀不可預測。陷車等意外頻頻發生,隊員的表現無法預估。張俊只能憑經驗去抓鏡頭。

進羅布泊的第一晚,沙塵暴刮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有帳篷被吹上山坡,一個隊員沖到山坡上想去把它撿回來。張俊沒多想,拿著一台攝像機也沖了上去。這名隊員下山的時候,路有些不好走,張俊左手去扶他,右手仍然操作著攝像機。於是,就有了一段“只有我的一隻手扶著他”的晃動的視頻。

第二天,在龍城雅丹一帶,張俊帶回了一段航拍鏡頭,看起來高低錯落各種角度都有了。但其實那段鏡頭拍得很僥倖,“當時已經發覺無人機有點不對了,不敢多飛,憑經驗飛了一塊電池板能支撐的時間,儘量把角度都帶到。”

■雅丹地貌的航拍視頻

到了第4天,車隊開上一段無比顛簸的路,同車的隊長王傑的頭都顛得撞到車頂上,行李也往下翻倒。在開上一處高地後,張俊望向低處根本看不到後車,只能見到後車掀起的滾滾沙塵,馬上想到這個場景應該用航拍效果最好。可是,剛剛把無人機升起十幾米,就出現了黑屏。試了幾次都是這樣。無人機就這麼徹底壞了,再無法拍攝那些高空俯瞰的場面。

在張俊拍攝的素材中,還有幾段看似無意義的行駛中車窗的景象。那是隊長王傑臨時提議利用車載電臺設立“羅布泊荒野廣播電臺”後,隊員們在電臺裡唱新疆歌曲、講故事……張俊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原始素材,馬上打開了攝像機。“我需要的其實是這些聲音,所以後期會把音訊分出來。”

■車隊列隊疾馳的航拍視頻極有氣勢

張俊視頻拍得辛苦,生活上也跟所有隊員一樣經受著無人區的“折磨”。

就著冷水啃又幹又硬的饢;沙塵暴之夜睡在被風吹得抖動的越野車上,聽著沙子打在車窗上“嗒嗒嗒”地響……無不刷新了他的人生體驗。因為丟了帳篷,張俊在羅布泊的5個晚上都是和同車隊友夏雲鵬一起睡越野車,睡袋的墊子只能蓋住腿腳的上面,不能像被子一樣包裹,所以每到下半夜,張俊都被腿部下方的寒冷感覺凍醒……

■沙塵暴之夜的翌日,張俊在貼車標

但張俊覺得吃這些苦不算什麼。“我對別人說,走了一趟羅布泊,我多了一個老大哥!”原來,隊友夏雲鵬將他為了拍視頻顧不上好好休息的辛苦看在眼裡,成了照顧他最多的人。“因為有他在,我自己沒有打過一次飯,沒有洗過一次碗(指用濕紙巾清潔一下餐具),都是他搶著幫我做掉了。其他隊員也都覺得我不容易,都會幫我。”

有時候,張俊為了拍攝,不能像別人那樣在某處走得太深入,像六十泉的小水流,張俊就無緣得見。事後,他從夏雲鵬拍攝的照片裡補上了這個缺憾。

■幾位隊友合影,中間為張俊,左一為夏雲鵬

“我們的團隊真的很好,能夠記錄這樣一場穿越之旅,我覺得很幸運。”為此,張俊一回來就開始忙著整理素材、做剪輯和後期。他說,他要趕在6月下旬的穿越羅布泊主題攝影展之前,製作出本次旅程的第一個視頻。

■航拍視角的穿越隊伍,以團隊的力量砥礪前行(本文圖片視頻由張俊提供,其中風光圖片和所有視頻由張俊拍攝,人物圖片由其他隊員拍攝。製圖:姚鳴)

■在路途中,張俊專注用影像記錄

■端著機器記錄隊友在湖心石碑描字的場景

■荒漠裡提著機器爬坡

■無人機航拍下隊員們揮手的情景

“我也帶了照相機的,但沒來得及拍多少照片。”這簡直就是一定的。這位攝像多面手,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忘我地拍視頻了。“素材要拍得全,不要遺漏任何的場景,那都是不能重來的;也不要漏掉任何隊員,這種記錄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可是,好像有哪裡不對……張俊自己的記錄呢?

有一次午飯時,張俊拍完各車隊員後回來吃飯,隊友高斐過來拍拍他:“兄弟,你教我一下機器怎麼用,我來給你拍。”其他隊員也紛紛過來和張俊說話,於是,諸如“飯好吃嗎?”“來,喂他一口!”之類輕鬆打趣的午飯場景,被高斐他們拍了下來。

這個鏡頭也成為了整個穿越羅布泊行程中,張俊拍攝的1個T(相當於1024G)的視頻素材中,唯一一個有他本人出鏡的鏡頭。

■張俊用航拍視角拍下的部分照片

在羅布泊裡拍視頻,一人“全包”所有機位固然很難很累,但張俊說,最大的挑戰還在於這是一場沒辦法踩點、不可能預判的拍攝。

行程一直在變,不知道今晚的宿營地在哪。前路的景觀不可預測。陷車等意外頻頻發生,隊員的表現無法預估。張俊只能憑經驗去抓鏡頭。

進羅布泊的第一晚,沙塵暴刮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有帳篷被吹上山坡,一個隊員沖到山坡上想去把它撿回來。張俊沒多想,拿著一台攝像機也沖了上去。這名隊員下山的時候,路有些不好走,張俊左手去扶他,右手仍然操作著攝像機。於是,就有了一段“只有我的一隻手扶著他”的晃動的視頻。

第二天,在龍城雅丹一帶,張俊帶回了一段航拍鏡頭,看起來高低錯落各種角度都有了。但其實那段鏡頭拍得很僥倖,“當時已經發覺無人機有點不對了,不敢多飛,憑經驗飛了一塊電池板能支撐的時間,儘量把角度都帶到。”

■雅丹地貌的航拍視頻

到了第4天,車隊開上一段無比顛簸的路,同車的隊長王傑的頭都顛得撞到車頂上,行李也往下翻倒。在開上一處高地後,張俊望向低處根本看不到後車,只能見到後車掀起的滾滾沙塵,馬上想到這個場景應該用航拍效果最好。可是,剛剛把無人機升起十幾米,就出現了黑屏。試了幾次都是這樣。無人機就這麼徹底壞了,再無法拍攝那些高空俯瞰的場面。

在張俊拍攝的素材中,還有幾段看似無意義的行駛中車窗的景象。那是隊長王傑臨時提議利用車載電臺設立“羅布泊荒野廣播電臺”後,隊員們在電臺裡唱新疆歌曲、講故事……張俊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原始素材,馬上打開了攝像機。“我需要的其實是這些聲音,所以後期會把音訊分出來。”

■車隊列隊疾馳的航拍視頻極有氣勢

張俊視頻拍得辛苦,生活上也跟所有隊員一樣經受著無人區的“折磨”。

就著冷水啃又幹又硬的饢;沙塵暴之夜睡在被風吹得抖動的越野車上,聽著沙子打在車窗上“嗒嗒嗒”地響……無不刷新了他的人生體驗。因為丟了帳篷,張俊在羅布泊的5個晚上都是和同車隊友夏雲鵬一起睡越野車,睡袋的墊子只能蓋住腿腳的上面,不能像被子一樣包裹,所以每到下半夜,張俊都被腿部下方的寒冷感覺凍醒……

■沙塵暴之夜的翌日,張俊在貼車標

但張俊覺得吃這些苦不算什麼。“我對別人說,走了一趟羅布泊,我多了一個老大哥!”原來,隊友夏雲鵬將他為了拍視頻顧不上好好休息的辛苦看在眼裡,成了照顧他最多的人。“因為有他在,我自己沒有打過一次飯,沒有洗過一次碗(指用濕紙巾清潔一下餐具),都是他搶著幫我做掉了。其他隊員也都覺得我不容易,都會幫我。”

有時候,張俊為了拍攝,不能像別人那樣在某處走得太深入,像六十泉的小水流,張俊就無緣得見。事後,他從夏雲鵬拍攝的照片裡補上了這個缺憾。

■幾位隊友合影,中間為張俊,左一為夏雲鵬

“我們的團隊真的很好,能夠記錄這樣一場穿越之旅,我覺得很幸運。”為此,張俊一回來就開始忙著整理素材、做剪輯和後期。他說,他要趕在6月下旬的穿越羅布泊主題攝影展之前,製作出本次旅程的第一個視頻。

■航拍視角的穿越隊伍,以團隊的力量砥礪前行(本文圖片視頻由張俊提供,其中風光圖片和所有視頻由張俊拍攝,人物圖片由其他隊員拍攝。製圖:姚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