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日常小故事|我是李寧,我有一顆冠軍的心!

我是李寧, 我有一顆冠軍的心!

文/熊劍輝

1988年9月, 韓國漢城奧運會上, 被譽為“體操王子”的李寧, 先在吊環比賽中掛了腳、後在跳馬比賽中摔了個腚墩。 這次, 他敗得很慘, 並就此終結了輝煌的運動生涯。 但誰也沒想到, 這次失敗卻開啟了他征戰商界的人生, 並創造出一個偉大的運動品牌——“李寧”。

【偉大的失敗】

1963年, 李寧在廣西來賓一個普通教師家庭中出生。 他7歲練體操, 17歲進國家隊, 18歲, 變成了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

大部分人對此莫名其妙, 新Logo、新口號似乎並不動人。 通常只有走投無路的品牌才會更新Logo和口號冒險一試, 風頭正勁的“李寧”大動干戈, 不知意欲何為?而在李寧公司看來, 剛完成對愛迪達的超越, 很有必要趁熱打鐵加把勁, 借著“換臉”重塑“國際化”品牌, 以更激進方式完成對耐克的超越。

事後看來, 這是個昏招。 但深入情境, 局中人發起這場大變革, 卻又情有可原。

競爭的現實依然殘酷。 借助北京奧運, “李甯”得以超越, 各大體育品牌同樣大幅增長。 耐克、阿迪佔據高端, 安踏為首的福建“晉江系”橫掃低端, Kappa為首的運動休閒快銷品牌又異軍突起……這讓卡在“中端”的“李寧”凸顯尷尬:論運動專業性, 不敵耐克、阿迪;論性價比, 不如“晉江系”。 定位的模糊, 直接導致了消費者的困惑。

品牌老化, 也是個大問題。

2007年, 李甯公司曾發起一項市場調查, 結果顯示, “李寧”的實際消費人群年齡偏大, 以60、70為主;

而年輕的90後, 感覺“李寧”不夠“酷”。 相比之下, 個性鮮明的耐克和阿迪更受年輕人喜愛。 在展望未來時, “李寧”品牌已感乏力, 於是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成為必然選擇。

但剛剛撐過奧運大戰的李寧公司, 猶如一輛磨損嚴重的賽車,

本應將產品、管道、行銷全面整頓, 卻又加滿了油, 期望靠著瘋狂加速再戰一程。 結果, 一場不期而至的風暴席捲了一切。

【大衰敗】

北京奧運開幕式上, 本身有恐高症的李甯緊咬牙關, 完成了點燃聖火的“國家任務”。 有人曾問他在空中想了些什麼, 他的回答是:“別掉下來!”

2010年12月, 李寧公司一公佈2011年二季度產品訂貨會情況, 便引發了股票暴跌。 10天內, 50億港元市值蒸發。 由於品牌重塑、成本上升, 李寧公司在一年內三次提價, 導致訂貨數量下降, 500多個低效經銷商關店, 成為一場大危機的導火索。

很快, 所有體育品牌都陷入存貨積壓的困境。 大家忙著瘋狂關店、斷臂求生, 李寧公司的形勢尤其嚴峻。 2012年, 形勢急轉直下, 效力20年的CEO張志勇最終引咎辭職。 為挽救危機, 李寧引入美國私募基金TPG(德州太平洋)的戰略投資, 與TPG合夥人金珍君共同執掌公司。

金珍君的商業履歷堪稱神奇。 他曾執掌韓國戴爾, 在行業整體下滑的4年內, 令其業績暴增10倍;2009年又拯救達芙妮, 使其股價上漲4倍、利潤翻番;此後又帶領廣匯汽車快速成長。

有這般起死回生的戰績, 李寧顯然希望這個“救世主”能力挽狂瀾。

金珍君入主後, 驚訝于李甯公司長達15個月的產品週期, 庫存更是積重難返。 為完成拯救使命, 李甯、金珍君一起定了個“狠招”:耗資18億元進行管道回購, 以支持經銷商清理庫存。

這是一次代價極大的“刮骨療毒”, 當年李寧公司的虧損就高達19.79億, 門店關掉1800多家, 股價從20多狂跌到4元, 近乎一場大崩潰。

但在金珍君看來, 如此“猛藥”值得一試。 粉飾財報毫無意義, 只有改善供應鏈、清除存貨後, 李寧公司才能重獲新生。

李甯性格溫和, 卻永不言敗, 即便在最困難、最具風險的時刻, 依然有放手一搏的勇氣。

面對史無前例的危局, 他並未保守求穩, 反而更加激進。 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的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超級巨星韋德;12月,啟動耗資18億的“管道復興計畫”。三大手筆花費近50億元,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不過,高舉高打、大筆花錢的同時,李甯公司依然深陷虧損泥潭。

拿下CBA固然明智,但“李寧”每年4億的高價,與之前安踏每年僅4000萬的價錢相比,顯然吃了大虧;天價簽下韋德也值得再考量,韋德同款限量球鞋售價過千,相對耐克、愛迪達,性價比明顯不夠,加上球鞋工藝複雜、代工廠不給力,很多消費者竟然拿不到貨,結果錯失了大好的行銷良機。於是,2013年又虧3.92億,2014年再虧7.81億。

自創業以來,李寧從未遭遇如此危機,批評和負面報導蜂擁而來,令這位偉大的冠軍倍添痛苦,甚至一度深感超出極限。

2014年11月,被寄予厚望的金珍君也未能挽救李寧公司,悄然卸任。面對著2014年7.81億的虧損,兩鬢斑白的李寧躊躇滿志地承諾:2015年將傾盡全力,帶領公司重回盈利增長的軌道。

【冠軍的心】

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們期盼著李寧來挽救“李寧”。唯有他親自出山,才能喚醒公司在創業時代固有的激情和鬥志。事實證明,這是唯一行得通的方法。

雖然李寧公司以前是中國體育行業的霸主,但外人看來,“李寧”狼性略顯不足。這緣于李甯寬厚的長者之風,他即便有不同意見,都不會直接說“No”,而是會用商量的態度來勸說。此外,他很在意為員工創造寬鬆的環境,薪酬上更顯大度:即便在2012的巨虧之年,員工的人均福利支出都高達20萬,這遠高於一般民營企業的薪酬標準。

如今,李寧直接出任CEO,公司士氣為之一振,經歷了骨幹“離職潮”後,人心重新凝聚。“就要創始人回歸才對”,人們對“李甯”重新燃起了希望。

“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科技”的李寧,很快拉著小米,推出帶晶片的智慧跑鞋,趕上了智慧穿戴和“跑步熱”兩大風口。這種鞋,跑完步可以用手機app看分析,監測距離、配速、路線、卡路里消耗等情況,讓“檸檬”們愛不釋手。

最重要的是,“李寧”的行銷戰略回歸到價廉物美的道路上來。即便是最新款的智慧跑鞋也分為399元、199元的高低款,大部分產品價格親民,不再追求曲高和寡的“國際範”。人們紛紛評價,“吃瓜老李”越來越有互聯網思維了,甚至打造出“赤兔”這樣的爆款,一年單款在網上就賣出了40萬雙。

當然,溝通中也有罵李寧的、不友好的。李寧的態度是,心有光明,保持樂觀:“中國需要一代代不斷向前走,新一代更需要有新一代的價值和表現,我相信他們!”

就這樣,年過五旬的李寧親力親為,在公司的存亡時刻,終於爆發出果決的英雄本色。兩年來,他親自巡視專賣店,經常開會連軸轉、加班到淩晨,沒有了雙休日。由於公司處於危機,所以時刻都不曾懈怠。即便如此,李甯依然覺得:“辛苦卻能夠把事情做好,那是最大的幸福。”53歲的李寧都這麼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拼!

就這樣,李寧公司神奇地恢復了增長。2015年淨利潤1430萬,首次實現扭虧為盈;最新的2016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淨利潤增至1.13億元,已經徹底走出了危機的泥潭。

李寧再次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商業才華。他鮮有商界英豪們慣有的精明與算計,卻充滿了對體育夢想的真誠追求和商道智慧。哪怕年過半百,李寧仍然擁有最年輕時代的勇氣、夢想和激情。正如體育賽場上那句名言一樣: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的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超級巨星韋德;12月,啟動耗資18億的“管道復興計畫”。三大手筆花費近50億元,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不過,高舉高打、大筆花錢的同時,李甯公司依然深陷虧損泥潭。

拿下CBA固然明智,但“李寧”每年4億的高價,與之前安踏每年僅4000萬的價錢相比,顯然吃了大虧;天價簽下韋德也值得再考量,韋德同款限量球鞋售價過千,相對耐克、愛迪達,性價比明顯不夠,加上球鞋工藝複雜、代工廠不給力,很多消費者竟然拿不到貨,結果錯失了大好的行銷良機。於是,2013年又虧3.92億,2014年再虧7.81億。

自創業以來,李寧從未遭遇如此危機,批評和負面報導蜂擁而來,令這位偉大的冠軍倍添痛苦,甚至一度深感超出極限。

2014年11月,被寄予厚望的金珍君也未能挽救李寧公司,悄然卸任。面對著2014年7.81億的虧損,兩鬢斑白的李寧躊躇滿志地承諾:2015年將傾盡全力,帶領公司重回盈利增長的軌道。

【冠軍的心】

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們期盼著李寧來挽救“李寧”。唯有他親自出山,才能喚醒公司在創業時代固有的激情和鬥志。事實證明,這是唯一行得通的方法。

雖然李寧公司以前是中國體育行業的霸主,但外人看來,“李寧”狼性略顯不足。這緣于李甯寬厚的長者之風,他即便有不同意見,都不會直接說“No”,而是會用商量的態度來勸說。此外,他很在意為員工創造寬鬆的環境,薪酬上更顯大度:即便在2012的巨虧之年,員工的人均福利支出都高達20萬,這遠高於一般民營企業的薪酬標準。

如今,李寧直接出任CEO,公司士氣為之一振,經歷了骨幹“離職潮”後,人心重新凝聚。“就要創始人回歸才對”,人們對“李甯”重新燃起了希望。

“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科技”的李寧,很快拉著小米,推出帶晶片的智慧跑鞋,趕上了智慧穿戴和“跑步熱”兩大風口。這種鞋,跑完步可以用手機app看分析,監測距離、配速、路線、卡路里消耗等情況,讓“檸檬”們愛不釋手。

最重要的是,“李寧”的行銷戰略回歸到價廉物美的道路上來。即便是最新款的智慧跑鞋也分為399元、199元的高低款,大部分產品價格親民,不再追求曲高和寡的“國際範”。人們紛紛評價,“吃瓜老李”越來越有互聯網思維了,甚至打造出“赤兔”這樣的爆款,一年單款在網上就賣出了40萬雙。

當然,溝通中也有罵李寧的、不友好的。李寧的態度是,心有光明,保持樂觀:“中國需要一代代不斷向前走,新一代更需要有新一代的價值和表現,我相信他們!”

就這樣,年過五旬的李寧親力親為,在公司的存亡時刻,終於爆發出果決的英雄本色。兩年來,他親自巡視專賣店,經常開會連軸轉、加班到淩晨,沒有了雙休日。由於公司處於危機,所以時刻都不曾懈怠。即便如此,李甯依然覺得:“辛苦卻能夠把事情做好,那是最大的幸福。”53歲的李寧都這麼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拼!

就這樣,李寧公司神奇地恢復了增長。2015年淨利潤1430萬,首次實現扭虧為盈;最新的2016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淨利潤增至1.13億元,已經徹底走出了危機的泥潭。

李寧再次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商業才華。他鮮有商界英豪們慣有的精明與算計,卻充滿了對體育夢想的真誠追求和商道智慧。哪怕年過半百,李寧仍然擁有最年輕時代的勇氣、夢想和激情。正如體育賽場上那句名言一樣: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