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樅陽”這個縣名,“百度”的解釋,居然沒有一處是對!

《鄂君啟節》中的樅陽——松陽

當下, 查字典的少, 點百度的多。 其實, 百度很多是亂寫一氣, 有的百分之百是在逗人。

百度一下“樅陽”, 能出來上萬字的長文。

“樅陽”縣名的由來, 百度給出的說法有三:

百度原文截圖

一、從古宗子國, 《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 遂圍巢。 ”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 即樅陽, 是古代偃姓方國, 漢武帝在舊邑設縣, 以古國為名。 ”

二、《爾雅·釋木》:“樅, 松葉柏身。 ”《本草綱目》:“柏葉松身者檜也,

松葉柏身者樅也。 ”《說文》中述, 縣城後山多樅木, “縣城位山南, 因名樅陽”。

三、古時樅陽多樅木, 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 流經城內, 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 定名為“樅川”。 因縣城坐樅川北岸, 水北為陽, 因而得名。

以上的一二三, 是百度原文。 可惜, 這三點沒有一個正確。

《春秋經傳集解》書影

——百度給出的第一說法, 稱“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 即樅陽, 是古代偃姓方國, 漢武帝在舊邑設縣, 以古國為名。 ’”。 “杜注”的“杜”, 指的是杜預(222-285), 字元凱,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先祖, 但杜預則是西晉時期的人, 著名學者, 《春秋經傳集解》作者。 “宗國為群舒之屬, 即樅陽, 是古代偃姓方國, 漢武帝在舊邑設縣, 以古國為名”, 一看就像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白話文, 西晉時的杜預會寫這種大白話。 一查《春秋經傳集解》, 杜預注的原文是:“平, 舒君名。 宗、巢二國, 群舒之屬。 ”哪是什麼“宗國為群舒之屬, 即樅陽, 是古代偃姓方國, 漢武帝在舊邑設縣, 以古國為名”, 這百度, 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 已經錯了三分之一。

《說文解字》書影

——百度給出的第二說法, 稱“《說文》中述, 縣城後山多樅木, ‘縣城位山南, 因名樅陽’”。 百度所稱的《說文》, 應該是《說文解字》的簡稱, 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字形和字源的字書, 作者是許慎。 但是, 許慎《說文解字》根本找不到這句話。 樅陽的“樅”, 也不是指樅樹《說文》。

縣城既然在山南, 應該稱“陰”, 你看這個亂的。 “縣城位山南, 因名樅陽”, 這百度, 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 已經錯了三分之二。

樅樹

——百度給出的第三說法, 稱“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 流經城內, 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 定名為‘樅川’。 因縣城坐樅川北岸, 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完全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沒有哪條河“流經城內”,古代沒有,現在樅陽縣城大開發仍然沒有跨河發展。況且,“樅川”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入江,兩岸只有東西,不存在南北,何來“水北為陽”。東西流向的是長江,這才有“南北”。“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足足錯了三分之三。

樅陽縣城

“三分之三”,就是“100%”。這百度,也太逗了!

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完全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沒有哪條河“流經城內”,古代沒有,現在樅陽縣城大開發仍然沒有跨河發展。況且,“樅川”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入江,兩岸只有東西,不存在南北,何來“水北為陽”。東西流向的是長江,這才有“南北”。“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足足錯了三分之三。

樅陽縣城

“三分之三”,就是“100%”。這百度,也太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