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杜百川:唱衰的不是電視,而是舊的技術和運營模式

2017亞太OTT/IPTV生態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發表《媒體融合需要統一的跨平臺評價體系》的演講, 為媒體融合深度把脈。 他指出, 唱衰電視說和電視消亡說不成立,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步模糊, 需要建立統一的跨平臺評價體系。 (以下根據杜百川的演講整理而成)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

“唱衰電視說”不成立

《以人民的名義》熱播引發了討論, 從《唱衰電視是中國傳媒業目前最大的陰謀》到《給“電視消亡論”一點清醒的掌聲》, 都在關注“唱衰電視”和“電視消亡”這個話題。 電視的概念早就擴展, IPTV、OTT TV、Web TV都是電視(也有統稱為視頻), 由於直播衛星、IPTV和OTT TV的加入, 電視正在持續擴張, 唱衰電視說和電視消亡說不成立。

媒體融合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步模糊, 並將改變傳統運營模式, 新一輪競爭的關鍵是內容的競爭。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新一輪競爭的關鍵是內容的競爭。

從演算法上傳統電視處於增長態勢。 傳統媒體演算法通常是指有線電視、衛星和地面, 顯然有線電視使用者近年來有所下降, 但連續幾個季度直播衛星用戶的增長大大超過有線電視使用者的流失, 因此把有線電視流失原因都歸到互聯網有失公允。 根據國網發佈的資料, 有線、衛星和地面電視今年一季度有1.56%的淨增, 占整個家庭收視的96.97%。

如果以互聯網作為界限, 與互聯網相關的就是新媒體。 實際上IPTV不在公網, 和有線電視有類似的運營模式, 有人說其區別是一個是裝寬頻送電視, 一個是裝電視送寬頻, 實際上也是傳統視頻!這樣傳統電視第一季度淨增2.82%。

那麼, 最後唱衰的只有有線電視?有線之所以壓力大, 除了自身的問題, 遭受不公平待遇是主要原因。 到美國, 一說寬頻, 都是有線為主, 品質好, 而國內有線寬頻用戶總量不及通信一年光纖寬頻增長量的一半。

衰的是舊的技術和運營模式

唱衰傳統媒體是指傳統媒體實體?當然不是, 在媒體融合時代, 傳統媒體不是一成不變的, 新媒體可以用互聯網, 傳統媒體也可以, 兩者的界限正在模糊。 有人不想承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界限逐步模糊, 但承認媒體融合。 實際上兩個概念是一樣的, 媒體融合的結果就是界限模糊。

因此, 衰的只能是舊的技術和運營方式, 實際上不用唱, 舊的技術和運營模式一定會被更先進的技術和更有活力模式取代。

或者說如果有線電視或傳統媒體不採用先進技術和模式, 那麼確實有衰的可能。

但採用先進技術和模式不單單是傳統媒體的事, 也同樣擺在新媒體的面前, 因此在媒體融合環境下需要統一的跨平臺評價體系。

什麼叫唱衰, 唱衰就是製造輿論, 目的是取而代之。 從目前看網路電視完全取代傳統電視在近期還不可能, 大眾媒體和主流媒體也在不斷並購和融合, 也就是說OTT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傳統媒體的數位轉型和新媒體的融合。

電視和線上視頻變得難以區分

線上視頻的增長吃掉了花在觀看電視的時間, 但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會來遞送專業、高品質長格式內容到任何螢幕。

同時傳統觀看方式中點播的比例在上升。 線上業務現在在廣告商面前儘量看起來像電視, 同時傳統公司像NBC正在投資Buzzfeed和Vox的互聯網視頻運營。 隨處可見的融合對消費者意味著什麼?

1. 在大屏觀看的頂級內容將增加:2017年通過移動螢幕消費長格式點播內容將減少, 因為在電視上接入互聯網變得更容易。

2. 內容和許可費競爭白熱化:由於可選項遠比以前多, 對與眾不同的內容的需求也比以前更重要。 暢銷和排他性內容是獲得新訂戶和保持現有用戶的基礎。 體育賽事許可也許是又一輪超級-通貨膨脹, 通信提供商和社交網路一起獵取內容來推動其業務的發展。 預計會有更多的合夥和縮減的交易, 因為價格太高, 任何單個個體都負擔不起。

3. 簡要新聞丟失受眾,尋找新方式吸引年輕人: 簡要新聞在苦鬥以維持對習慣于小而簡的線上一代的影響力。在英法簡要新聞僅僅在兩年內丟失了35歲以下約20%的受眾。社交媒體往往可以更快地提供突發事件的關鍵鏡頭。

4. 對電視的跨平臺度量:越是分割的媒體環境越是會增加電視觀看單獨平臺的評估難度。在英國,今年會看到啟動Dovetail專案,將從傳統小組為基礎的測量轉向從主要廣播業者新的標籤分析法,實際上這將提供內容是如何在不同人群跨不同設備上觀看的一副完整的概況。

廣播業者的內容“文藝復興”

廣播業者中有一些原來就是製作內容的,但有一些是目前剛剛開發內容策略的。在美國內容戰略已經流行多年,有線網路已經完全將其業務轉換到內容生產和許可。目前這種方法在歐洲也開始流行,認為較數字擴展風險更小。廣播業者建立一個數字業務,如OTT平臺,不能保證能吸引足夠的觀眾來付清技術上大量預付的投入,但轉向內容生產,投入到跨不同內容標準和面對不同廣播業者和平臺,就會有多種選項的預期買家。在埃森哲2015年Pulse of Media 2015報告中就注意到,廣播業者熱衷於內容的“文藝復興”。

研究報告表明內容收入超過總收入20%的都是採用內容為導向策略的,而內容為導向的廣播業者要比廣告為導向的廣播業者達到更高的投入資本金回報率 (ROIC)。

在內容投入上的復興已經產生了超越好萊塢的新的內容王國,巴西和印度越來越成為內容中心,Globo和Televisa是專注在內容生產和成為“出口巨人”的很好的例子。這些廣播業者的出現是對Netflix擴張戰略的真正挑戰。

Netflix在2016年Q4季度的財報會上預計2017年在內容上要投入至少60億美元,巨額投入如不能帶來付費用戶的增長,將會給Netflix帶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總之,OTT和傳統電視你死我活的情況目前不會發生,合作、融合和共贏是趨勢!為此要建立跨平臺統一評價體系!

任何單個個體都負擔不起。

3. 簡要新聞丟失受眾,尋找新方式吸引年輕人: 簡要新聞在苦鬥以維持對習慣于小而簡的線上一代的影響力。在英法簡要新聞僅僅在兩年內丟失了35歲以下約20%的受眾。社交媒體往往可以更快地提供突發事件的關鍵鏡頭。

4. 對電視的跨平臺度量:越是分割的媒體環境越是會增加電視觀看單獨平臺的評估難度。在英國,今年會看到啟動Dovetail專案,將從傳統小組為基礎的測量轉向從主要廣播業者新的標籤分析法,實際上這將提供內容是如何在不同人群跨不同設備上觀看的一副完整的概況。

廣播業者的內容“文藝復興”

廣播業者中有一些原來就是製作內容的,但有一些是目前剛剛開發內容策略的。在美國內容戰略已經流行多年,有線網路已經完全將其業務轉換到內容生產和許可。目前這種方法在歐洲也開始流行,認為較數字擴展風險更小。廣播業者建立一個數字業務,如OTT平臺,不能保證能吸引足夠的觀眾來付清技術上大量預付的投入,但轉向內容生產,投入到跨不同內容標準和面對不同廣播業者和平臺,就會有多種選項的預期買家。在埃森哲2015年Pulse of Media 2015報告中就注意到,廣播業者熱衷於內容的“文藝復興”。

研究報告表明內容收入超過總收入20%的都是採用內容為導向策略的,而內容為導向的廣播業者要比廣告為導向的廣播業者達到更高的投入資本金回報率 (ROIC)。

在內容投入上的復興已經產生了超越好萊塢的新的內容王國,巴西和印度越來越成為內容中心,Globo和Televisa是專注在內容生產和成為“出口巨人”的很好的例子。這些廣播業者的出現是對Netflix擴張戰略的真正挑戰。

Netflix在2016年Q4季度的財報會上預計2017年在內容上要投入至少60億美元,巨額投入如不能帶來付費用戶的增長,將會給Netflix帶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總之,OTT和傳統電視你死我活的情況目前不會發生,合作、融合和共贏是趨勢!為此要建立跨平臺統一評價體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