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墳墓有一種費,叫保護費

作者丨胡丹

(一)

清明節前, 一個網友說, 以後我就直接撒海裡, 讓我死了也能浪。

往海裡“撒”, 當然是死了化為骨灰後;活著, 那叫“跳”。 網友這句玩笑話, 是對下面這條新聞的評論, 屬於黑色幽默, 我想笑沒笑出來。

據南京媒體3月16日報導, “南京多家公墓即將面臨‘30年到期’, 上萬個墓穴未續管理費”。 所謂管理費, 還有一個正式的說法, 叫“護墓費”, 墓有人保護, 不得交錢麼?

南京殯葬墓穴的使用年限是30年, 這意味著, 再過2年, 一大批墓穴將集中到期, 而部分公墓已有一萬多個墓穴已經到期還沒有續費。 不少市民擔心:到期後是不是要重新買墓?民政官員表示,

墓地只是租賃關係, 不是產權關係——說白了, 就是墓地(或更準確說是墓穴)是租的, 不是買的, 墓主人並不享有永久產權。 對於到期墓地該如何處理, 國家並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墓地使用期限”這一提法實際上並不準確,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早在2012年接受新華社採訪時, 對此就做出過解釋:墓地使用期限與其佔有土地的性質有關, 與土地使用年限一致, 一般為50年或70年。 30年墓地到期, 並不是是“墓地的使用期限為30年”, 而是指護墓費以30年為一個繳費週期, 只要按期交納護墓費用, 仍可繼續使用墓地。

模仿黑道上的話說, 就是:老頭、老太, 想繼續跟這兒混, 得交保護費!

廣大活人剛剛關注完自住房屋70年到期後如何續期,

現在死人(其實還是活人)也要關注自住墓穴30年到期後如何續費續期的問題。 不然, 怕真住不安穩!

(密密麻麻住著的, 原來都是租客!)

目前南京各經營性墓園的打算是, 等到期後讓顧客續交一筆護墓管理費。 某墓園經理說, “最早落葬的有30%的人還沒有續交。

其中很多是因為登記的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進行了變更, 園方管理人員也沒法聯繫。 ”

常言道, “入土為安”。 看來, 入土欲永安, 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二)

事實上, 入土從來就沒“安”過。 不信, 我給大家介紹一位遼代人張文藻張老先生, 讓他接過這個話題講兩句。

下圖是人們打開河北宣化遼代人張文藻的墓葬時, 在墓壁上發現的文字——

這幾個紅色大字是:“墓有重開之日, 人無再少之顏。 ”

墓室牆壁上怎麼會出現這幾個字呢?

有人說這是盜墓者“到此一留”似的塗鴉。 不可能, 哪個挖墳掘墓還隨身帶著文房四寶(毛筆和朱砂紅墨)?

有人猜測, 這是工匠的即興之作, 也不大可能。 張文藻墓是一座壁畫墓, 留下了精美的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壁畫。 墓修好後, 在墓主人入葬時, 張氏家人子孫還進入祭拜瞻仰, 看見這樣帶有諷刺意味的文字, 豈不惱怒, 扣他工資?

(張文藻墓壁畫)

(墓室內供桌上放著的食品碗盤)

如果這兩句話是墓主人的自題,那就不是諷刺,而是深明世理、對人生豁達者的自嘲了!因此,我相信是墓主人張文藻自己留書。

也許有人會笑說:奇了,死人還能從棺材裡跳出來題字?你少忽悠!

死人當然不能,但他可以在生前題啊!古代有條件的人,會在生前就把墓穴建好,這種“活人墓”,叫做“生壙”或“壽藏”。張氏墓應該就是這種情況,當張老先生的墳墓建好後,他親自入墓考察驗收,一時感歎,寫下這幾個字——這便是他為自己寫的極簡版的“壽藏記”吧!

遼代是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亂世之人對生死總是更加豁達,他們見多了無辜者的橫死和死後遭人開棺發塚,所以張老先生並不擔心墳墓將來被人打開,他甚至認為“墳墓重開”是不可避免的,當他仰望自己墳墓的拱頂時,唯一讓他慨歎的,是像流水一樣逝去的青春和年華,他不會為瞑目之後的世界擔心。

(三)

像張文藻這般豁達、不顧及自己墳墓的人,在古代是很多的,像什麼伏機、暗弩、毒氣,古墓中從不曾有,都是後人的想像。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自古無不亡之國,無不掘之墓”。每一座墓葬都難逃被掘的命運,就像任何國家都將滅亡一樣。

中國的盜墓史可以上溯到人們開始為親人修建墳墓之時,“建(墓)”與“發(塚)”,是一對矛盾體,相兼而生,相伴而行。人們的墳墓因各種原因而被發掘。比如今天,盜墓賊與挖掘機,就是古代墓葬最大的一雙死敵,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不同時代的古墓暴露于天日之下。

就是帝王的陵寢,沒有被發掘的,也非常少了。關內(陝西)怕只剩下一座秦始皇墓,關東大概也只有明代的13座皇陵了(北京十三陵中定陵已發掘,但湖北鐘祥的顯陵尚保存完好。長江以南地區皇陵很少,也都發掘了)。

古代墓葬被掘的根本原因,是沒人保護了。

一個大家族,就是興盛幾代人,終是要衰落的,久而久之,有主的墳墓變成了荒塚,無人祭掃,也無人維護,幾十上百年後,碑埋荒草,墓沉地下,便不知為何人藏骨之處了。

遼代的張老先生不會奢望,幾百年後,還會有子孫保護他的墓;可是他怎麼也想不到,幾百年後的人們,可能會因為交不上“保護費”(正式名稱為護墓費)而遭發墓。

(古墓發掘現場)

(四)

墓地的價格按每平米計算,遠遠高於房價。墓地守不住,肯定是個大事,不是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看到保護費到期這樣的新聞,去掃墓時,豈不鬧心嗎?

僅僅南京市就有一萬多人面臨欠費。70年產權的房子,多數要繳費還是幾十年後的事,火還在城門口燒,可墓地續費,對許多人就火燒眉毛!如果不續費,先墓還保得住嗎?

大規模的建設經營性的墓園、公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南京的部分公墓將在2年後達到30年的使用期限,說明這些墓園建成於1990年前後,而且規模是比較大的。

這當然不是南京一地的問題,它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並將在未來幾年裡紛紛爆發。

墳墓“租約”要到期了,趕緊翻合同找連絡人,於是發現許多人根本聯繫不上了。這很正常,九十年代以來的30年,是我國人口流動如潮湧的時期,上億人口往東西南北遷徙;這30年也是我國城市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時期,一個個樓棟、社區、街道和單位消失,找不到人的情況太正常、太普遍了!

到護墓費續期時,除了聯繫不上子孫的,還有墓主人沒有直系子孫的,或有子孫卻交不上管理費的,種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祖先被迫從“房子”裡移走。

古人“重遷”,常說的一句話是:祖先的墳墓搬不走啊!可現在的問題是,等遷徙的人們重回故園時,可能會發現,公墓還在,祖先的墓穴卻找不到了——公墓回答:因為,你沒有續費!沒有交保護費,你自然失去保護。

經營性的公墓就像一家旅館,它不可能讓住戶白住,“賴租子”的老賴,必須要請出去。

說理,還真說不贏他!

(五)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這麼多,老後的“小屋子”,租金30年一續,而且差不多二三十年就得為家裡老人購買新墓地,子孫的經濟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死不起啊!總有一天,這根鏈條終將難以為繼,既而斷裂……

(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沉重的負擔,多半是落在子孫肩上)

面對大面積的不續費墓穴,可能採取的措施,就是發墓,取出骨灰。

我們常說,尊重。當許多人(他們都是死亡30年左右的人)因為安居之穴欠費而被掘出,在活人看來,將是多麼難以為情啊!

畢竟,高昂的墓地購置費,還有約30年一次的護墓費續租,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承受,也不得不承受將來先人遺骨被掘、被棄的風險!

我不是民政方面的專家,這裡我不嘗試提出建議,我只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說說感想:遼東的張老先生,不為幾百年後可能的“墓室重開”而擔憂,這麼久遠而不可測的事情,他固然能做到平靜;如果當代人必須為30年,然後是60年、90年……一輪一輪的續費風險而擔憂,他還能做到心情平靜嗎?可能僅僅三代人,頂多三代人,人們在公墓裡的位置就將岌岌可危!

死後的每一天,都是風雨飄搖。

唉,可歎可歎!人活著時,住著租的房子(雖然名曰“買房”),死後長眠之地也只能租(雖然名曰“買墓”),一時間,我讀懂了,我們於這世界,真的只是一個背包過客,我的世界觀,同時也傾覆了!

為了死後的穩妥,為了不給兒孫增添煩惱,我決定學那位網友,死後撒到海裡,我要去海裡自由地浪!

歡迎關注(皇帝說史)

(墓室內供桌上放著的食品碗盤)

如果這兩句話是墓主人的自題,那就不是諷刺,而是深明世理、對人生豁達者的自嘲了!因此,我相信是墓主人張文藻自己留書。

也許有人會笑說:奇了,死人還能從棺材裡跳出來題字?你少忽悠!

死人當然不能,但他可以在生前題啊!古代有條件的人,會在生前就把墓穴建好,這種“活人墓”,叫做“生壙”或“壽藏”。張氏墓應該就是這種情況,當張老先生的墳墓建好後,他親自入墓考察驗收,一時感歎,寫下這幾個字——這便是他為自己寫的極簡版的“壽藏記”吧!

遼代是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亂世之人對生死總是更加豁達,他們見多了無辜者的橫死和死後遭人開棺發塚,所以張老先生並不擔心墳墓將來被人打開,他甚至認為“墳墓重開”是不可避免的,當他仰望自己墳墓的拱頂時,唯一讓他慨歎的,是像流水一樣逝去的青春和年華,他不會為瞑目之後的世界擔心。

(三)

像張文藻這般豁達、不顧及自己墳墓的人,在古代是很多的,像什麼伏機、暗弩、毒氣,古墓中從不曾有,都是後人的想像。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自古無不亡之國,無不掘之墓”。每一座墓葬都難逃被掘的命運,就像任何國家都將滅亡一樣。

中國的盜墓史可以上溯到人們開始為親人修建墳墓之時,“建(墓)”與“發(塚)”,是一對矛盾體,相兼而生,相伴而行。人們的墳墓因各種原因而被發掘。比如今天,盜墓賊與挖掘機,就是古代墓葬最大的一雙死敵,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不同時代的古墓暴露于天日之下。

就是帝王的陵寢,沒有被發掘的,也非常少了。關內(陝西)怕只剩下一座秦始皇墓,關東大概也只有明代的13座皇陵了(北京十三陵中定陵已發掘,但湖北鐘祥的顯陵尚保存完好。長江以南地區皇陵很少,也都發掘了)。

古代墓葬被掘的根本原因,是沒人保護了。

一個大家族,就是興盛幾代人,終是要衰落的,久而久之,有主的墳墓變成了荒塚,無人祭掃,也無人維護,幾十上百年後,碑埋荒草,墓沉地下,便不知為何人藏骨之處了。

遼代的張老先生不會奢望,幾百年後,還會有子孫保護他的墓;可是他怎麼也想不到,幾百年後的人們,可能會因為交不上“保護費”(正式名稱為護墓費)而遭發墓。

(古墓發掘現場)

(四)

墓地的價格按每平米計算,遠遠高於房價。墓地守不住,肯定是個大事,不是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看到保護費到期這樣的新聞,去掃墓時,豈不鬧心嗎?

僅僅南京市就有一萬多人面臨欠費。70年產權的房子,多數要繳費還是幾十年後的事,火還在城門口燒,可墓地續費,對許多人就火燒眉毛!如果不續費,先墓還保得住嗎?

大規模的建設經營性的墓園、公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南京的部分公墓將在2年後達到30年的使用期限,說明這些墓園建成於1990年前後,而且規模是比較大的。

這當然不是南京一地的問題,它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並將在未來幾年裡紛紛爆發。

墳墓“租約”要到期了,趕緊翻合同找連絡人,於是發現許多人根本聯繫不上了。這很正常,九十年代以來的30年,是我國人口流動如潮湧的時期,上億人口往東西南北遷徙;這30年也是我國城市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時期,一個個樓棟、社區、街道和單位消失,找不到人的情況太正常、太普遍了!

到護墓費續期時,除了聯繫不上子孫的,還有墓主人沒有直系子孫的,或有子孫卻交不上管理費的,種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祖先被迫從“房子”裡移走。

古人“重遷”,常說的一句話是:祖先的墳墓搬不走啊!可現在的問題是,等遷徙的人們重回故園時,可能會發現,公墓還在,祖先的墓穴卻找不到了——公墓回答:因為,你沒有續費!沒有交保護費,你自然失去保護。

經營性的公墓就像一家旅館,它不可能讓住戶白住,“賴租子”的老賴,必須要請出去。

說理,還真說不贏他!

(五)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這麼多,老後的“小屋子”,租金30年一續,而且差不多二三十年就得為家裡老人購買新墓地,子孫的經濟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死不起啊!總有一天,這根鏈條終將難以為繼,既而斷裂……

(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沉重的負擔,多半是落在子孫肩上)

面對大面積的不續費墓穴,可能採取的措施,就是發墓,取出骨灰。

我們常說,尊重。當許多人(他們都是死亡30年左右的人)因為安居之穴欠費而被掘出,在活人看來,將是多麼難以為情啊!

畢竟,高昂的墓地購置費,還有約30年一次的護墓費續租,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承受,也不得不承受將來先人遺骨被掘、被棄的風險!

我不是民政方面的專家,這裡我不嘗試提出建議,我只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說說感想:遼東的張老先生,不為幾百年後可能的“墓室重開”而擔憂,這麼久遠而不可測的事情,他固然能做到平靜;如果當代人必須為30年,然後是60年、90年……一輪一輪的續費風險而擔憂,他還能做到心情平靜嗎?可能僅僅三代人,頂多三代人,人們在公墓裡的位置就將岌岌可危!

死後的每一天,都是風雨飄搖。

唉,可歎可歎!人活著時,住著租的房子(雖然名曰“買房”),死後長眠之地也只能租(雖然名曰“買墓”),一時間,我讀懂了,我們於這世界,真的只是一個背包過客,我的世界觀,同時也傾覆了!

為了死後的穩妥,為了不給兒孫增添煩惱,我決定學那位網友,死後撒到海裡,我要去海裡自由地浪!

歡迎關注(皇帝說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