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姐姐要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

我們常常會跟哥哥姐姐說:「做姐姐的讓著點, 你都這麼大了還跟妹妹搶」, 這句話恐怕很有問題, 因為越大的孩子越在意「公平」二字。

換句話說, 孔融四歲能讓梨, 不代表他長到十歲的時候還會讓, 小時候那是被你們大人忽悠的, 那叫年少無知。 孔融這人吧, 其實是很固執的, 後來被曹操殺了全家。

孩子的思維模式跟大人是不同的, 他們的視角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 不經意間有哲學意蘊,

例如加雷斯·B·馬修斯在《哲學與幼童》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伊恩 (男, 6歲)正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日。 這時家裡來了客人。 客人的三個孩子不與伊恩商量就轉換到他們想看的節目。 伊恩看不到自己喜歡的節目很不高興。 媽媽對他說:「不要哭喪著臉, 三個人快樂總比讓一個人快樂好。 」伊恩想了一會說:「為什麼三個人的自私比一個人的自私好呢?」

很多時候, 我們會簡單地認為, 分享就是好的, 搶東西就是壞的, 輪流是好孩子, 吵架是壞孩子。 但是別忘了, 人是複雜的, 而小孩子做事的動機又往往和我們不一樣。 他們還在探索這個世界, 尋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界限, 所以他們會爭吵、會搶奪。 這雖然不符合我們心目中良好行為的定義, 但對於他們認識世界、發展社交概念, 卻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那麼, 孩子會在爭執中學到很多東西, 是簡單的分享學不到的。 所以, 當孩子們為很小的東西爭得熱鬧時, 爸媽們可以作壁上觀, 只要不涉及安全性, 就索性讓他們爭個明白,

或者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衝突。 那麼孩子們得到的, 會遠比分享來得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