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多病之春|幼稚園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護理(一)

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節, 也是傳染病肆意的高發階段!容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手足口、水痘等傳染性疾病, 威脅著幼兒的生命健康。 春季由於氣溫變暖, 病毒、細菌活躍起來, 而天氣變化的不穩定性, 對免疫功能較弱的幼兒來說, 很容易被病毒或細菌感染而患病。 希望家長提高警惕, 充分重視, 有效預防幼兒春季傳染病!本期小編搜羅全網查閱資料整理了幼稚園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護理, 希望保健醫、老師、家長都能瞭解, 做到防範于未然。

1.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一種幼兒常見傳染病, 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 CVA16)、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多數患兒症狀輕微, 以發熱, 手、足、臀部皮膚皰疹, 口腔黏膜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徵。

傳播途徑

接觸傳播:主要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等傳播。 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絹、玩具等造成感染。

呼吸道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如患兒打噴嚏時近距離接觸造成感染。

腸道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 也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 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 但以5歲以下幼兒為主,

尤其3歲及以下幼兒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潛伏期2~10天, 平均3~5天。 患兒會急性起病, 發熱, 口腔粘膜出現分散狀皰疹, 手、足、臀出現皰疹。 有的患兒不發熱, 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病情較輕。 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 病情恢復。 輕症患兒早期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 重症患兒特別是EV 71感染患兒, 會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神經源性肺水腫、迴圈障礙等, 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即使存活也會留有後遺症。

防控措施

⚠️嚴格執行晨檢、午檢、晚檢制度, 發現可疑患兒時, 要採取立即送診、居家觀察等措施;如確診為手足口病, 患兒所有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教育幼兒勤洗手, 不與別人共用毛巾、牙刷、水杯等物品, 避免病從口入。

⚠️活動室、睡眠室等場所保持空氣清新;教師按園所規定做好玩具、幼兒個人用品、班級環境的預防性消毒工作。

⚠️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 上崗前、接觸患兒後、打掃衛生後立即洗手。

⚠️加強幼兒膳食營養,

保證幼兒睡眠充足, 讓幼兒經常到室外活動, 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在病毒流行期間少帶幼兒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護理措施

⚠️讓患兒適當休息。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 食欲差, 宜給予清淡無刺激、易消化的流食或軟食, 進食前後可讓其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 以減輕食物對口腔的刺激。

⚠️注意讓患兒多飲開水, 保持患兒皮膚清潔。 告訴幼兒切勿撓抓皮膚皰疹, 以防破潰感染。

2.水痘

水痘是由帶狀皰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性很強, 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時期。 其臨床特點為皮膚、黏膜相繼出現並同時存在丘疹、皰疹、結痂等各類皮疹;全身症狀輕微。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或直接接觸皰疹的皰漿傳播。

易感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感染,以嬰幼兒和學齡前、學齡期幼兒發病較多,6個月以下的嬰兒較少見。本病的傳染性極強,易感幼兒接觸後90%發病。

臨床表現

一般潛伏期為12~21天,平均14天。3歲以上幼兒及成人前驅期症狀明顯,表現出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咽痛、咳嗽、噁心、食欲減退等症狀,一般發熱持續1~2天迅速進入出疹期。嬰幼兒前驅期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皮疹和全身表現多同時出現。發熱第一天即可出疹,按紅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的順序演變,連續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不同性狀的皮疹,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徵。皮疹呈向心性分佈,軀幹多,四肢少,部分患兒可出現在黏膜(如口腔、咽、眼結膜、生殖器等)處。水痘瘙癢感重,癒合多不留痕跡。水痘為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自愈。

防控措施

⚠️患兒在家隔離治療至皰疹全部結痂無新的出疹。患兒接觸者需檢疫(隔離)21天。

護理措施

⚠️高熱護理:高熱時可進行物理降溫。

⚠️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勤換內衣,勤剪指甲,帶連指手套,避免抓破皮疹;皮膚瘙癢時可用溫水擦浴;皰疹無破潰時,可局部塗爐甘石洗劑止癢。

⚠️口腔護理:有口腔粘膜皰疹者可用淡鹽水漱口。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腫大、疼痛為主要特徵,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膿性炎症。常見的併發症有腦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

傳染源

本病的傳染源是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在患者唾液中存在時間較長,自腮腺腫大前6天至腫大後9天均可檢出,因此在這2周內具有高度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傳播。

易感人群

90%的患者是5~15歲的幼兒和青少年,感染後一般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流行性腮腺炎潛伏期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狀。發病1~2天后出現耳部疼痛,隨後腮腺逐漸腫大,體溫可達39~40℃,短則1~2天,多則一周。一般一側腮腺先腫大,2~4天后順延對側,或雙側同時腫大。腮腺腫大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使下頜角邊緣輪廓模糊,周圍組織發亮具有彈性,表面發熱不紅。張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時脹痛加劇。腮腺腫大2~3天達高峰,持續4~5天后逐漸消退。

防控措施

⚠️對易感幼兒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90%可產生抗體。

⚠️若班級出現流行腮腺炎患兒,應立即採取呼吸道隔離,無併發症的患兒一般在家中隔離治療,教師應指導家長做好隔離措施,不帶幼兒到公共場合。

⚠️教室要徹底通風換氣,可能被其污染的物品要徹底消毒。有接觸史的易感兒應觀察3周。

護理措施

⚠️督促患兒保持口腔清潔,用溫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幼兒應讓其多飲水,以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防止繼發感染。

⚠️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軟食,忌酸、辣、硬而乾燥的食物。

⚠️可給予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以減輕炎症充血及疼痛。

⚠️隨時注意患兒體溫變化。輕中度發熱時鼓勵患兒多飲水;高熱者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重點觀察患兒有無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頸強直、嗜睡、煩躁和驚厥,如出現這些症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與護理。

4.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臨床特點為低熱,皮疹,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全身症狀輕,病程短。

傳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後3天的病人均有傳染性。起病前一日和起病當日的病人傳染性最強。患者口鼻咽分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

傳播途徑

空氣中的飛沫經呼吸道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患兒排毒時間較長,感染後5~6個月內其唾液、尿、糞便中仍有病毒排出,護理人員與患兒密切接觸可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1~5歲的嬰幼兒。在托幼機構等易感人群較集中、環境較擁擠的場所,可出現流行、爆發,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風疹潛伏期10~21天,平均18天。患病初期有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多在39℃以下。發熱當日或次日就會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面部,很快就佈滿全身,手心、腳心一般沒有皮疹。軀幹、背部皮疹較多,融合呈片,類似猩紅熱皮疹。皮疹一般持續3天消退,因此風疹也有“三日麻疹”之稱。出現皮疹的同時會伴有耳後及枕部的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皮疹消退時體溫下降,症狀逐漸消退,完全恢復需數周以上,皮疹消退後不會留下色素沉著,也不脫屑。

防控措施

⚠️可給易感兒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

⚠️患者應隔離至出疹後5天。與患兒有接觸的幼兒要加強醫學觀察,觀察期加強晨、午、晚檢,檢疫班級不得接收或轉出幼兒。

護理措施

⚠️患兒要臥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風,防止受涼後加重病情。

⚠️發熱期間給患兒多飲水。

⚠️患兒的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讓其吃煎炸與油膩的食物。

⚠️要阻止患兒抓撓皮疹,防止抓破皮膚引起感染。

⚠️懷孕的教師不要護理風疹患兒,以免感染風疹病毒致胎兒畸形。

5.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疹退後有明顯脫屑。少數患者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關節損害。

傳染源

患者及帶菌者為其主要傳染源,發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峰時期傳染性最強。

傳染途徑

主要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也可經皮膚傷口等處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0歲以下幼兒發病率較高。

臨床表現

猩紅熱潛伏期1~12天,一般2~5日。皮疹多在發熱後第2天出現,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24小時左右迅速擴散至全身。其皮疹特點為彌漫性充血的皮膚上出現分佈均勻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疹間無正常皮膚。48小時高峰後體溫下降,皮疹按出疹順序於2~4日內消失。

皮膚皺褶或皮疹密集處由於摩擦出血出現紫色線條,稱之為帕氏線。腋下、肘窩、腹股溝等處可見。會出現面部僅有充血而無皮疹,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相比之下顯得發白的症狀,稱之為口周蒼白圈。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紅腫的乳頭突出于白苔之外,稱之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凸起,此時稱之為楊梅舌。

防控措施

⚠️隔離患兒:呼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後一周連續咽試紙培養3次陰性,有化膿性併發症者應隔離至治癒為止。

⚠️切斷傳播途徑:室內通風換氣或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保護易感人群:對密切接觸者需醫學觀察7天,並可口服紅黴素3~5天以預防疾病發生。

護理措施

⚠️高熱護理:讓患兒臥床休息,多飲水;用小劑量的退燒劑或者物理降溫法對患兒進行降溫。

⚠️皮膚護理:用溫水清洗皮膚,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出疹時勿用肥皂;剪短患兒的指甲,以避免皮膚過度抓傷引發感染。

⚠️飲食護理: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或直接接觸皰疹的皰漿傳播。

易感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感染,以嬰幼兒和學齡前、學齡期幼兒發病較多,6個月以下的嬰兒較少見。本病的傳染性極強,易感幼兒接觸後90%發病。

臨床表現

一般潛伏期為12~21天,平均14天。3歲以上幼兒及成人前驅期症狀明顯,表現出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咽痛、咳嗽、噁心、食欲減退等症狀,一般發熱持續1~2天迅速進入出疹期。嬰幼兒前驅期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皮疹和全身表現多同時出現。發熱第一天即可出疹,按紅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的順序演變,連續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不同性狀的皮疹,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徵。皮疹呈向心性分佈,軀幹多,四肢少,部分患兒可出現在黏膜(如口腔、咽、眼結膜、生殖器等)處。水痘瘙癢感重,癒合多不留痕跡。水痘為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自愈。

防控措施

⚠️患兒在家隔離治療至皰疹全部結痂無新的出疹。患兒接觸者需檢疫(隔離)21天。

護理措施

⚠️高熱護理:高熱時可進行物理降溫。

⚠️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勤換內衣,勤剪指甲,帶連指手套,避免抓破皮疹;皮膚瘙癢時可用溫水擦浴;皰疹無破潰時,可局部塗爐甘石洗劑止癢。

⚠️口腔護理:有口腔粘膜皰疹者可用淡鹽水漱口。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腫大、疼痛為主要特徵,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膿性炎症。常見的併發症有腦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

傳染源

本病的傳染源是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在患者唾液中存在時間較長,自腮腺腫大前6天至腫大後9天均可檢出,因此在這2周內具有高度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傳播。

易感人群

90%的患者是5~15歲的幼兒和青少年,感染後一般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流行性腮腺炎潛伏期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狀。發病1~2天后出現耳部疼痛,隨後腮腺逐漸腫大,體溫可達39~40℃,短則1~2天,多則一周。一般一側腮腺先腫大,2~4天后順延對側,或雙側同時腫大。腮腺腫大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使下頜角邊緣輪廓模糊,周圍組織發亮具有彈性,表面發熱不紅。張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時脹痛加劇。腮腺腫大2~3天達高峰,持續4~5天后逐漸消退。

防控措施

⚠️對易感幼兒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90%可產生抗體。

⚠️若班級出現流行腮腺炎患兒,應立即採取呼吸道隔離,無併發症的患兒一般在家中隔離治療,教師應指導家長做好隔離措施,不帶幼兒到公共場合。

⚠️教室要徹底通風換氣,可能被其污染的物品要徹底消毒。有接觸史的易感兒應觀察3周。

護理措施

⚠️督促患兒保持口腔清潔,用溫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幼兒應讓其多飲水,以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防止繼發感染。

⚠️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軟食,忌酸、辣、硬而乾燥的食物。

⚠️可給予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以減輕炎症充血及疼痛。

⚠️隨時注意患兒體溫變化。輕中度發熱時鼓勵患兒多飲水;高熱者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重點觀察患兒有無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頸強直、嗜睡、煩躁和驚厥,如出現這些症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與護理。

4.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臨床特點為低熱,皮疹,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全身症狀輕,病程短。

傳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後3天的病人均有傳染性。起病前一日和起病當日的病人傳染性最強。患者口鼻咽分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

傳播途徑

空氣中的飛沫經呼吸道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患兒排毒時間較長,感染後5~6個月內其唾液、尿、糞便中仍有病毒排出,護理人員與患兒密切接觸可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1~5歲的嬰幼兒。在托幼機構等易感人群較集中、環境較擁擠的場所,可出現流行、爆發,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風疹潛伏期10~21天,平均18天。患病初期有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多在39℃以下。發熱當日或次日就會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面部,很快就佈滿全身,手心、腳心一般沒有皮疹。軀幹、背部皮疹較多,融合呈片,類似猩紅熱皮疹。皮疹一般持續3天消退,因此風疹也有“三日麻疹”之稱。出現皮疹的同時會伴有耳後及枕部的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皮疹消退時體溫下降,症狀逐漸消退,完全恢復需數周以上,皮疹消退後不會留下色素沉著,也不脫屑。

防控措施

⚠️可給易感兒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

⚠️患者應隔離至出疹後5天。與患兒有接觸的幼兒要加強醫學觀察,觀察期加強晨、午、晚檢,檢疫班級不得接收或轉出幼兒。

護理措施

⚠️患兒要臥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風,防止受涼後加重病情。

⚠️發熱期間給患兒多飲水。

⚠️患兒的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讓其吃煎炸與油膩的食物。

⚠️要阻止患兒抓撓皮疹,防止抓破皮膚引起感染。

⚠️懷孕的教師不要護理風疹患兒,以免感染風疹病毒致胎兒畸形。

5.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疹退後有明顯脫屑。少數患者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關節損害。

傳染源

患者及帶菌者為其主要傳染源,發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峰時期傳染性最強。

傳染途徑

主要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也可經皮膚傷口等處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0歲以下幼兒發病率較高。

臨床表現

猩紅熱潛伏期1~12天,一般2~5日。皮疹多在發熱後第2天出現,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24小時左右迅速擴散至全身。其皮疹特點為彌漫性充血的皮膚上出現分佈均勻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疹間無正常皮膚。48小時高峰後體溫下降,皮疹按出疹順序於2~4日內消失。

皮膚皺褶或皮疹密集處由於摩擦出血出現紫色線條,稱之為帕氏線。腋下、肘窩、腹股溝等處可見。會出現面部僅有充血而無皮疹,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相比之下顯得發白的症狀,稱之為口周蒼白圈。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紅腫的乳頭突出于白苔之外,稱之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凸起,此時稱之為楊梅舌。

防控措施

⚠️隔離患兒:呼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後一周連續咽試紙培養3次陰性,有化膿性併發症者應隔離至治癒為止。

⚠️切斷傳播途徑:室內通風換氣或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保護易感人群:對密切接觸者需醫學觀察7天,並可口服紅黴素3~5天以預防疾病發生。

護理措施

⚠️高熱護理:讓患兒臥床休息,多飲水;用小劑量的退燒劑或者物理降溫法對患兒進行降溫。

⚠️皮膚護理:用溫水清洗皮膚,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出疹時勿用肥皂;剪短患兒的指甲,以避免皮膚過度抓傷引發感染。

⚠️飲食護理: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