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絳:我生於寒素人家

清晨的陽光照在視窗, 樹枝的光影在窗臺上搖曳, 時光很好, 風也很好, 樹上的喜鵲已經築完了巢, 幾隻幼崽在巢裡張著嘴, 稚嫩地叫著, 兩隻做了父母的喜鵲在歡喜地飛來飛去, 一位百歲的老人在出神地看著、思考著, 時間都去哪兒了?

生命的初始和凋落像是一個圓, 人的一生便是沿著這圓在行走, 循著一個輪回, 尋找生命最初的足跡。 我們用虔誠的姿勢, 探尋這位老人的一生, 欣賞屬於她的沿途的風景, 不敢貪心逗留, 只盼歲月溫柔待她, 一切安好。

楊絳出生在江蘇無錫, 一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地方,

江南女子, 天生婉約。 在那個時代, 楊絳家算是知識份子家庭, 她說那是個“寒素人家”。

楊絳的父親叫楊蔭杭, 字補塘, 又名虎頭, 筆名老圃, 是當時十分著名的律師, 曾先後考入北洋公學、南洋公學, 後留學到美國、日本, 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 創辦過無錫勵志學社和上海律師公會。 擔任過上海《申報》編輯, 學而優則仕, 擔任過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

楊父一生有兩部有名的著作——《名學》和《邏輯學》, 流傳後世。 幾年前, 有人與楊絳聊到當今社會腐敗成風, 她拿出她父親楊蔭杭先生寫于一九二一年的文章《說儉》, 文中說:“奢靡是君主政體、貴族政體的精神追求。 而共和之精神, 則力求儉樸, ‘孟德斯鳩論共和國民之道德,

三致意於儉, 非故作老生常談也’, 決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社會風氣奢靡, 會直接加劇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歪風邪氣!”幾十年前的文章, 如今讀起來依然讓人肅然起敬。

楊蔭杭是個一輩子剛正不阿的清末民初知識份子。 在楊絳回憶父親的書裡, 她把父親描述成一直堅守自己人生信條的“包公”, 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持到最後。

父親于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學堂, 學習十分努力, 卻中途被除名, 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出格的事情, 是因為當時的一些學生鬧學潮, 遭到了當時“洋人”的鎮壓, 一個領頭的廣東人被學校開除了。

這件事震懾了其他參與的人, 大家紛紛退後, 楊蔭杭看著這些人被嚇得縮了頭,

站了出來說“還有我”, 就被一起除名了, 但事實上楊蔭杭並沒有參與, 他只是看不過大家被“洋人”嚇得那個樣子。

那時, 楊蔭杭的父親過世, 母親一個人支撐著生活, 當時進入的北洋大學堂是公費學校, 這點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十分難得的。 後來他轉入了南洋公學, 隨後因各方面的優秀表現, 被選去日本留學。 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 楊蔭杭和同在日本留學的幾個同學一起創辦了留日學生自辦的第一份雜誌《譯書彙編》, 專門翻譯當時歐美政法方面的著作, 在當時的留學生圈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最終楊蔭杭獲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學士學位, 然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論文還被收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叢書》第一輯中。

雖然父親從來沒有提過這件事, 卻被細心的女婿錢鐘書發現, 並告知楊絳, 後來楊絳還托了朋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裡尋找這本書, 果真被她找到了, 影印下來收藏。

開闊的眼光和不停的遊歷, 讓楊蔭杭有了新的意識和想法, 接觸到的西方社會觀念, 讓他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自己的“立憲夢”, 無奈當時的社會大背景, 讓這個夢早早破碎, 但他卻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方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那個年代的符號。 楊蔭杭與唐家小姐訂婚自然也是很早的, 那時的兩個人只有十二歲。

母親唐須嫈也是無錫人, 在上海女子中學務本女中上過學, 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了, 身上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點, 賢良淑德,

長得也很漂亮, 典型的南方女子, 皮膚白皙, 性格溫雅, 做什麼都是穩穩當當, 從不會急躁。 結婚後便在家中安靜地相夫教子, 很少出去。

有閒暇的時候, 母親也會看書, 她喜歡看《綴白裘》, 看到高興處還會開心地笑。 還喜歡看《石頭記》、《聊齋志異》這類經典小說, 也會看當下一些新體小說,大體都喜歡。一次,她無意中看到了綠漪女士寫的《綠天》,就跟楊絳說:“這個人也學著蘇梅的調兒。”當時作者用的是筆名,她卻能讀出其中的韻調,楊絳對此佩服不已。還有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後評價說: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誰誰誰……楊絳覺得母親在文學上的很多見解都十分恰當。

在楊絳的記憶中,那些童年裡的歌謠,都是母親教的,細聲慢語,成了記憶裡內容模糊卻感覺溫暖的調調。母親總有很多家務要做,似乎有幹不完的事情,所以很少哄著孩子們一起玩。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楊絳於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七日來到這個世界上,她出生在北京,一個租來的院子裡,排行老四,原本的名字是楊季康。家裡人都寵著這個小小的女孩,她還有個昵稱叫阿季,楊絳是她的筆名,用這個筆名署名的作品問世後,楊絳這個名字就似乎成了她的本名一樣,被大家熟知。

父母年紀相仿,又都是有知識有修養的人,在楊絳的記憶中,兩個人從沒吵過架,算得上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種平靜的家庭氛圍,為楊絳提供了一個平和的成長環境,在那個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而父母的相處方式,無疑也在楊絳的心中成為了榜樣。

楊絳的父母關係十分融洽,這直接影響到家中孩子的性格發展。楊家八個孩子,楊絳第四,上面三個姐姐,下面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楊家的教育方式是比較成功的,楊蔭杭並沒有太限制孩子本身的個性,而每個孩子都出落得很優秀。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蘇州九如巷張家是豪門望族,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安徽合肥人,淮軍二號人物。)楊絳說,我們姐妹個個都對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們都不如母親對父親那樣細緻耐心。

母親有個習慣,就是每晚記帳,可總是記不起有些怎麼花的,父親就奪過筆來,寫“糊塗賬”,不許她多費心思了。但據父親說,母親雖然記不明白小帳目,但每月寄回無錫大家庭的家用,一輩子沒錯過一天。

楊絳是楊蔭杭從美國留學歸來後的第一個孩子,成了他的心頭寶貝。楊蔭杭喜歡吃冰淇淋,楊絳出生那年他買了個可以自己做冰淇淋的桶,她出生那天父親做了一桶冰淇淋,給她在小嘴唇上點了那麼一小點,家人回憶說,小嘴都凍紫了,還是使勁地吧嗒著滋味,香得陶醉呢!

父親總笑楊絳是“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因為楊絳生下來的時候就小小的一個,需要他兩隻手靠得很近才能很好地抱起,長大了之後也是姐妹中最矮的,也是最討大人喜歡的一個。

楊絳出生的時候,趕上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中國醞釀著巨大的改變。當時,父親楊蔭杭在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做廳長,後被調至浙江省的審判廳,住在了杭州。因為剛正不阿的工作方式,得罪了當時的省長屈映光,此人到袁世凱面前“奏了一本”。恰巧的是當時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張一麟是楊蔭杭留學時候的好友,在袁世凱面前力薦楊蔭杭,袁世凱還親筆寫了四個字“此是好人”的批示,這事才算過去,楊蔭杭隨後又調到了北京。

這次到北京,四歲的楊絳第一次見到了滿族人,也第一次見到了滿族的服裝和發飾,因為當時全家租住在北京東城,房東便是個滿族人。

房東是梳“板板頭”,穿著旗袍,腳上蹬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之前她只見識過上海女人的高跟鞋,她們的鞋跟在腳後跟,而房東的鞋跟在鞋底的正中央,這種鞋也叫“花盆底”鞋或者“馬蹄底”鞋。中間的木底多厚的都有,十釐米左右的多見,還有二十多釐米的。穿著這種鞋的滿族女子走起路來搖曳生姿,還高挑了許多,楊絳沒穿過,充滿了好奇。有一次,父親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仔細地琢磨了一會兒說:“要!”

輾轉多地,大姐、二姐留在上海上學,三姐在無錫老家,楊絳成了唯一跟著父母生活的孩子。五歲的時候,楊絳走入了學堂,她的三姑母楊蔭榆也在這所學校裡工作。因為楊絳聰明機靈,很多人都喜歡她,在女高師學生的聚會上,她們還叫楊絳扮花神,身上、臉上都是花,她也像朵燦爛的花一樣,笑得那樣開心,笑聲飄蕩好遠好遠。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回憶道:“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堂吃飯,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堂參觀。頓時全飯堂肅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裡吃了。後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後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楊絳也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先後就讀于北京女高師附小、上海啟明女校、蘇州振華女中,成績都很優異。不過,小時候的她開始念書的時候比較不安分,喜歡在課堂上淘氣,她喜歡玩一種吹小絨球的遊戲,結果吹著吹著就笑起來,老師看到了十分生氣,就讓她站起來回答課文內容,誰知她竟全能準確無誤地答上來,老師十分驚訝,也沒有別的能說,就只好讓她坐下繼續聽課。

安穩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一九一七年五月間,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涉嫌貪污鉅款。時任京師高等檢察長的楊蔭杭傳訊交通部總長,同時有檢察官到許邸搜查證據。楊蔭杭將貪污鉅款的總長拘捕扣押了一個晚上。那個晚上,楊家的電話響啊響,都是上級打來的。然而,就算多少高官干預此事,鐵面無情的楊蔭杭也不允許保釋。結果就是,次日,楊蔭杭就被停職停薪了。因為父親的薪水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家裡的生活開始緊張起來,這個時候卻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堅定了楊蔭杭回南方的決心。

楊絳的大姐、二姐一直在上海上學,並沒有跟著來北京。那時候的她們也只是十五六歲的光景,二姐在學校感染了風寒,住進了醫院。家人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焦急,尤其是母親,恨不得飛到女兒的身邊。但當時趕上天津發大水,火車已經中斷了,只能換乘輪船趕路。

可憐的孩子,在等到母親的時候,已經雙眼模糊,看不清母親的面容,十分無助。她只是緊緊地拉著母親的手,不停地哭著、哭著,哭得母親心都碎了。姐姐中,楊絳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二姐,小時候也唯有二姐才能哄得了她。最後上帝還是帶走了這個天使,給一家人留下了最深的痛。

經歷了這些變故,楊蔭杭決定辭官離開北京。這座城市,帶給他太多灰涼的記憶。

也會看當下一些新體小說,大體都喜歡。一次,她無意中看到了綠漪女士寫的《綠天》,就跟楊絳說:“這個人也學著蘇梅的調兒。”當時作者用的是筆名,她卻能讀出其中的韻調,楊絳對此佩服不已。還有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後評價說: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誰誰誰……楊絳覺得母親在文學上的很多見解都十分恰當。

在楊絳的記憶中,那些童年裡的歌謠,都是母親教的,細聲慢語,成了記憶裡內容模糊卻感覺溫暖的調調。母親總有很多家務要做,似乎有幹不完的事情,所以很少哄著孩子們一起玩。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楊絳於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七日來到這個世界上,她出生在北京,一個租來的院子裡,排行老四,原本的名字是楊季康。家裡人都寵著這個小小的女孩,她還有個昵稱叫阿季,楊絳是她的筆名,用這個筆名署名的作品問世後,楊絳這個名字就似乎成了她的本名一樣,被大家熟知。

父母年紀相仿,又都是有知識有修養的人,在楊絳的記憶中,兩個人從沒吵過架,算得上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種平靜的家庭氛圍,為楊絳提供了一個平和的成長環境,在那個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而父母的相處方式,無疑也在楊絳的心中成為了榜樣。

楊絳的父母關係十分融洽,這直接影響到家中孩子的性格發展。楊家八個孩子,楊絳第四,上面三個姐姐,下面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楊家的教育方式是比較成功的,楊蔭杭並沒有太限制孩子本身的個性,而每個孩子都出落得很優秀。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蘇州九如巷張家是豪門望族,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安徽合肥人,淮軍二號人物。)楊絳說,我們姐妹個個都對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們都不如母親對父親那樣細緻耐心。

母親有個習慣,就是每晚記帳,可總是記不起有些怎麼花的,父親就奪過筆來,寫“糊塗賬”,不許她多費心思了。但據父親說,母親雖然記不明白小帳目,但每月寄回無錫大家庭的家用,一輩子沒錯過一天。

楊絳是楊蔭杭從美國留學歸來後的第一個孩子,成了他的心頭寶貝。楊蔭杭喜歡吃冰淇淋,楊絳出生那年他買了個可以自己做冰淇淋的桶,她出生那天父親做了一桶冰淇淋,給她在小嘴唇上點了那麼一小點,家人回憶說,小嘴都凍紫了,還是使勁地吧嗒著滋味,香得陶醉呢!

父親總笑楊絳是“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因為楊絳生下來的時候就小小的一個,需要他兩隻手靠得很近才能很好地抱起,長大了之後也是姐妹中最矮的,也是最討大人喜歡的一個。

楊絳出生的時候,趕上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中國醞釀著巨大的改變。當時,父親楊蔭杭在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做廳長,後被調至浙江省的審判廳,住在了杭州。因為剛正不阿的工作方式,得罪了當時的省長屈映光,此人到袁世凱面前“奏了一本”。恰巧的是當時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張一麟是楊蔭杭留學時候的好友,在袁世凱面前力薦楊蔭杭,袁世凱還親筆寫了四個字“此是好人”的批示,這事才算過去,楊蔭杭隨後又調到了北京。

這次到北京,四歲的楊絳第一次見到了滿族人,也第一次見到了滿族的服裝和發飾,因為當時全家租住在北京東城,房東便是個滿族人。

房東是梳“板板頭”,穿著旗袍,腳上蹬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之前她只見識過上海女人的高跟鞋,她們的鞋跟在腳後跟,而房東的鞋跟在鞋底的正中央,這種鞋也叫“花盆底”鞋或者“馬蹄底”鞋。中間的木底多厚的都有,十釐米左右的多見,還有二十多釐米的。穿著這種鞋的滿族女子走起路來搖曳生姿,還高挑了許多,楊絳沒穿過,充滿了好奇。有一次,父親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仔細地琢磨了一會兒說:“要!”

輾轉多地,大姐、二姐留在上海上學,三姐在無錫老家,楊絳成了唯一跟著父母生活的孩子。五歲的時候,楊絳走入了學堂,她的三姑母楊蔭榆也在這所學校裡工作。因為楊絳聰明機靈,很多人都喜歡她,在女高師學生的聚會上,她們還叫楊絳扮花神,身上、臉上都是花,她也像朵燦爛的花一樣,笑得那樣開心,笑聲飄蕩好遠好遠。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回憶道:“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堂吃飯,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堂參觀。頓時全飯堂肅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裡吃了。後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後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楊絳也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先後就讀于北京女高師附小、上海啟明女校、蘇州振華女中,成績都很優異。不過,小時候的她開始念書的時候比較不安分,喜歡在課堂上淘氣,她喜歡玩一種吹小絨球的遊戲,結果吹著吹著就笑起來,老師看到了十分生氣,就讓她站起來回答課文內容,誰知她竟全能準確無誤地答上來,老師十分驚訝,也沒有別的能說,就只好讓她坐下繼續聽課。

安穩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一九一七年五月間,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涉嫌貪污鉅款。時任京師高等檢察長的楊蔭杭傳訊交通部總長,同時有檢察官到許邸搜查證據。楊蔭杭將貪污鉅款的總長拘捕扣押了一個晚上。那個晚上,楊家的電話響啊響,都是上級打來的。然而,就算多少高官干預此事,鐵面無情的楊蔭杭也不允許保釋。結果就是,次日,楊蔭杭就被停職停薪了。因為父親的薪水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家裡的生活開始緊張起來,這個時候卻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堅定了楊蔭杭回南方的決心。

楊絳的大姐、二姐一直在上海上學,並沒有跟著來北京。那時候的她們也只是十五六歲的光景,二姐在學校感染了風寒,住進了醫院。家人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焦急,尤其是母親,恨不得飛到女兒的身邊。但當時趕上天津發大水,火車已經中斷了,只能換乘輪船趕路。

可憐的孩子,在等到母親的時候,已經雙眼模糊,看不清母親的面容,十分無助。她只是緊緊地拉著母親的手,不停地哭著、哭著,哭得母親心都碎了。姐姐中,楊絳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二姐,小時候也唯有二姐才能哄得了她。最後上帝還是帶走了這個天使,給一家人留下了最深的痛。

經歷了這些變故,楊蔭杭決定辭官離開北京。這座城市,帶給他太多灰涼的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