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政協調研產學研用結合 讓科研助力生態農業

全國政協“推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調研報導

讓科研助力生態農業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6日電“這套設備占地面積是多少?農民需要投入多大成本?”

“這種技術對土地的肥沃程度有要求嗎?”

“你們在哪些地方實際嘗試過?效果如何?”

……

近日,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調研組走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 步行至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前,委員們突然被展臺上的瓶瓶罐罐和一台用於秸稈生物質連續炭化的設備模型吸引,再也捨不得邁開步子。

在總經理付興國的介紹中,調研組瞭解到,該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成立了生物質綠色工程技術中心,共同開發秸稈生物質綜合迴圈利用技術,通過實踐、產業、資本、技術高度融合的創新模式,引領秸稈產業綠色迴圈發展。

秸稈具有肥料、能源和飼料的秉性。 目前,利用的主要途徑是直接還田,應用效果不理想。 同時,秸稈焚燒現象仍普遍存在,資源浪費嚴重且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環境造成巨大危害。 秸稈生物質綜合迴圈利用技術則可以利用物理手段先將秸稈粉碎、擠壓製造成不可燃燒的顆粒,再進一步炭化為生物質炭,製作成三聚炭肥,還田反哺土地,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質炭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礦物質養分含量,疏鬆土壤,改善耕性。 同時,生物質炭還可以降低土壤的電導率,降低重金屬物質對土壤的污染,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付興國告訴調研組,目前,種種原因使得部分省份耕地面臨肥力下降、鹽鹼化、板結化等問題,而土地的改良和培育需要根據實地問題制定專業的治理方案。

為此,專案組還聯合南京農業大學製作易操作的速測箱幫助農民測試土壤成分,定制改良配方,加入三聚炭肥中,實現專土專調,種養並蓄,持續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現在,大家都喜歡綠色蔬菜、綠色作物,可是很多土地被污染了,達不到綠色種植的標準。 這項技術可以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對已污染的土壤進行改良,在利用中恢復,這才叫綠色農業!”委員們感歎道。

對於調研組最關心的成本與收益問題,付興國回答道:一台設備成本約為1.2億元,項目建設用地50餘畝,可以覆蓋50余萬畝土地,投資回報率為12%~15%。 此外,採用三聚炭肥後,植物根系更發達,每畝增產77千克,每噸產量減少氮肥26千克,農作物品質(粗蛋白)提高15.7%。

“土地是農業、農民之本,改良土地、增加農作物產量是關乎民生的大事。 如今,通過產學研用合作,科研技術真正服務於社會、服務于老百姓,這才是最重要的。 ”全國政協委員劉川生一邊對著瓶瓶罐罐拍照,一邊不斷詢問著具體的問題。

“這項技術可以用於精准扶貧呀。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馬德秀話音剛落,付興國就笑著說:專案服務方三分之一以上是貧困縣,優先選擇貧困地區已成為專案不變的原則。

聽到這裡,調研組一行開心地笑了。 最後,在工作人員的多次催促下,委員們終於停止詢問,不舍地向下一個展區走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