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相較於“娛樂至死” 我選擇“思維的樂趣”

近日, 據媒體報導, 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閱資料顯示, 除專業書籍外, 文學類、哲學類圖書的借閱率最高, 其中超過六成大學生讀過四大名著, 但不超過三成完全讀完原著, 多以影視作品和簡本替代。 同時, 記者調查發現, 有些學生平時的閱讀主要滿足消遣和應試兩種需求, 最喜歡讀各類小說。

雖說閒暇裡讀不讀書, 讀什麼類型的書, 是個人的權利, 但所謂青年強則國家強, 大學生的閱讀數量和層次關涉國人的精神文化涵養, 馬虎不得。 有調研資料顯示, 高校大多數學生平均每天課餘閱讀時間為1至3小時,

一半左右選擇利用零碎時間讀書, 且閱讀電子書多於紙質書。 這說明在快節奏、碎片化的社會環境裡, 零散式和數位化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閱讀的重要方式, 我們不用擔心大學生讀書的數量, 而要關心他們閱讀的品質, 即是否敢於讀一些費時、“燒腦”的作品, 以此提升閱讀品味, 磨礪閱讀心性, 培養批判思維。

當前資訊爆炸、電子終端設備普及和個性獨立等時代發展因素, 使得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方式及時間分配等方面均呈現多元化趨勢, 這與大學生休閒、專業發展、興趣養成等方面的需求相適應, 對大學生的有利性不必贅言, 但其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來, 無論是消遣還是應試性閱讀, 都不應成為大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二來, 大學生基於互聯網的淺閱讀應有限度。 要知道工具性閱讀和網路閱讀雖然可以説明我們在零散時間裡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訊或知識, 但很容易讓人浮躁和片面, 不僅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而且錯把資訊當知識, 更錯把知識當智慧,

缺乏系統的邏輯體系和對認知物件的評判性思考。

近年來, 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和政府對文創產業的大力支持, 使文創產業迎來了發展契機, 一些網路小說通過電視劇改編收穫了不少年輕讀者, 但大量有內涵的經典作品還有待開發,

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對於經典著作和紙質作品研讀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 國外發達國家的閱讀呈現出兩個趨勢, 一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市民閱讀存在回歸紙質圖書的潮流, 電子書的銷售放緩, 而紙質圖書的銷售穩步增長。 二是歐美知名高校認識到經典名著對學生批判性思維養成的重要性, 而強調學生的經典研讀。

所以, 我們必須形成一個閱讀共識, 即不僅要利用零碎時間讀一些有樂趣、易讀的輕鬆讀物, 而且要花整塊時間讀一些枯燥、難讀的經典作品。 因為輕鬆讀物雖然易懂、好讀、不用動腦, 有時卻缺乏營養, 艱澀作品雖然難懂、費勁、耗腦細胞, 卻不乏精品佳作, 尤其是經典作品。 沒有這種基本的閱讀觀, 敢於閱讀“燒腦”作品的勇氣和靜心研讀經典“燒腦”作品的實踐, 我們的閱讀面和思維層次就會在原地打轉, 難以提高。

作家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中說:“我認為腦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 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 是可疑之舉。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則認為,在一個意見領袖時代甚至網紅時代,“講理”者越來越少,閱讀紙質書籍與名著越發重要,因為這是促進自我啟蒙、培養理性的最佳方式。閱讀“燒腦”的書,過程是痛苦的,但卻是攀登思想高峰的必經之路,也是無限接近于“思維的樂趣”的體驗。相較於“娛樂至死”帶來的快樂,思維的樂趣和理性精神的培育更應該成為大學生乃至每個讀書人的追求。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則認為,在一個意見領袖時代甚至網紅時代,“講理”者越來越少,閱讀紙質書籍與名著越發重要,因為這是促進自我啟蒙、培養理性的最佳方式。閱讀“燒腦”的書,過程是痛苦的,但卻是攀登思想高峰的必經之路,也是無限接近于“思維的樂趣”的體驗。相較於“娛樂至死”帶來的快樂,思維的樂趣和理性精神的培育更應該成為大學生乃至每個讀書人的追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