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故事接地氣 才能有溫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在全國政協23日召開的“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專題協商會上, 30位委員和地方代表、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熱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委員們認為, 要站在人民的立場, 以人民為中心, 深入發掘有泥土氣息、有百姓體溫的故事, 靠故事鮮明生動地說明道理, 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要真實、真誠地講故事,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用形象的藝術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真誠地闡述思想,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認為,

故事是人生的比喻, 故事是真理思想的證據, 用故事來輸出價值觀和思想, 用故事來征服人心, 就是軟實力, 是文化的力量。 王興東認為, 講好中國故事要靠思想、靠真誠、靠藝術的本質, 急功近利是搞不了文化, 講不好故事的;講好的故事, 要對“三俗”說不, 要傳播正能量, 不要因為票房而患得患失。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認為, 我們經常說這些年好作品太少, 實際上任何一部作品出來以後, 都有一個普及、傳播、反復磨煉的過程, 有些戲要改十幾年, 才能真正形成影響, 成為經典。 他建議先從文化大獎、“五個一”工程獎, 包括國家精品工程中選取好的作品來做文章, 研究如何把這些文化的存量資產盤活,

讓我們的年輕人、新的藝術家們在老作品的基礎上提升, 再重新推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求是》雜誌社原總編輯張曉林認為, 講文化的故事, 講中國的故事, 還是要講好民族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這個故事, 講好了這個, 文化自信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了。

全國政協委員馬德秀認為, 青年是中國故事的重要聽眾。 但通過教育使文化自信融入青年血脈, 持久深入影響他們成長, 在馬德秀看來並不容易。 “當代青年成長環境更加紛繁複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面臨多樣化思潮、市場逐利性以及網路新媒體的挑戰, 青年人思想活躍, 互聯網讓他們接觸外部社會的機會大大增加。

”她呼籲既要旗幟鮮明地通過課堂, 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中國發展的故事;又要潤物無聲地通過社會實踐, 讓青年以腳步丈量祖國, 讀懂祖國。

制約中國好故事、好聲音傳播的瓶頸究竟是什麼?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的回答是, “缺少好翻譯”。

“我國並不缺少頂尖的翻譯人才, 但是往往分散在各個系統或單位, 沒有形成一支能夠代表國家最高翻譯水準的專業隊伍。 ”朱永新說, 中國重要典籍的誤讀和誤譯“難防”, 這些誤讀、誤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外國讀者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有意或無意地歪曲與誤解。 同時, 中華思想文化的一些核心術語的解釋不一、翻譯錯訛, 在國際上有時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朱永新建議,

統籌建立對外翻譯和傳播的“國家隊”, 健全專業資源整合和管理機制。 針對涉及我國核心發展理念、中華人文精神的明顯誤讀和歪曲, 要及時作出正面回應, 以正視聽。 對明確歪曲誤解、抹黑我國國際形象並在國際上產生了負面影響的一些關鍵字翻譯, 要通過外交或文化管道主動作出正面回應。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曹育民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說, 故事要真實, “越真實, 越能讓人信服, 要堅持不粉飾、不妄言、不忽悠, 胡編亂造的話, 故事講得再生動, 也起不到好作用”。 曹育民還建議發動大家來講故事, 特別是把年輕人動員起來。 曹育民說, 輝煌的歷史故事是中國人民歷史實踐的積澱, 未來的故事也要靠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來編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