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濟南有一個地方叫佛慧山,有一群人叫佛慧人!

“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 有睡著了的大城樓, 有狹窄的古石路, 有寬厚的石城牆, 環城流著一道清泉, 倒映著山影, 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 你的幻想中要是有這麼個境界, 那便是個濟南。 ”

如此古樸而詩意的景色, 不單只在老舍先生的年代存在著, 更存在於濟南的佛慧山, 在這裡我們也品到了老濟南的風韻。

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 又名大佛頭, 海拔460米。 山勢峭拔為市區制高點, 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 山陰絕壁上有摩崖巨佛頭像, 像高7.8米, 寬4米, 開鑿于北宋景佑二年, 鬼斧神工雄偉壯觀。

遺址處岩壁上, 有唐代造像多尊, 遭文革破壞。 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長”“逍遙遊”等雄渾遒勁的歷代題刻。 佛慧山頂原有文筆塔, 為明濟南知府平康裕所建, 今已不存。 懸崖下山泉滴漏。 形成有“秋棠”“甘露”二泉, 夏日, 這裡綠蔭覆蓋, 氣溫清涼, 歷代遊客多來此消暑, 試茶品茗。

關於佛慧山上的佛慧寺, 我們的記憶一直存在...

忘不了, 上山路上鬱鬱蔥蔥的景色...

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 寺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 明初, 濟南府城內開元寺位置改為府署, 僧人遷移于此, 遂改為開元寺。 寺三面環山, 松柏籠罩, 藤蘿垂蔓, 異常清幽。 原有正殿五間, 東西配殿各三間, 院內有宋代丁香數株。

崖壁石隙中, 山泉滲滴, 形成“秋棠”、“甘露”二泉。 開元寺遺址周圍崖壁上有“山高水長”、“逍遙遊”、“德岩猶龍”等歷代摩崖刻石, 雄渾遒勁, 清晰可見。 開元寺遺址西北岩壁上, 有徐夫人桂馨之墓和諸多相關題刻。

傳清末音韻學者徐桂馨葬於寺側, 記錄不詳, 引人猜測。

作為山名, 佛慧山不會出現檢索的雷同。 佛慧山的土名是橛山, 正如中國很多山叫橛山,如同馬鞍山一樣。但濟南古人再迷信,也不會認為沒有橛子拴住濟南會漂走。濟南人沒在佛慧山上修建過巨大的石柱子,那是一座“形似文筆”的七級石塔,曾經代表人們對濟南文昌的期望。

不管從哪一條路一路走上去,心也一路變得安靜。佛慧山好像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不管來多少次,都不會厭倦。也可能是雖然景色一樣,但每次遇到的人都不同吧。走在上山的路上,能看到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故事。

都說人希望有一份讓自己安心的東西,而走進佛慧山,踏上上山的石階,這份安心就找到了。

走進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慧寺

在佛慧山上從大佛頭東側一路下行不遠,忽然就看到了隨風舞蹈的槐花,雪白雪白地,散發著縷縷清香,讓你不由得想起“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古詩。

在一處地勢稍微緩和的地方,有賣飲料的、有賣韭菜的、有賣蠍子的,還有賣雞蛋的等等不一而足。可以停下欣賞風景,也可以繼續沿著石階,往山下走去。

開元寺,明代前,實是佛慧寺。明代前濟南的開元寺,在現在濟南老城區內,南到今天的泉城路,北至明湖路,東到縣東巷,西至東更道。

只因明代時,濟南成為山東省會,省級官府衙門也搬往濟南,原來的濟南府署成了按察司署(即今一中地址),開元寺則改建成了濟南府署(即今縣西巷東鄰的省政協地址)。

原開元寺內的和尚們便只好遷移到市郊的佛慧寺,於是,佛慧寺改名為開元寺。可見李格非當初與齊州知州梁彥共同遊覽時,依舊是佛慧寺。

過了攬勝軒,來到進開元寺景區的石牌坊前。牌坊上朝南的一側刻著一副對聯:“徑滿松蔭雲潤地,峰多禪跡法彌天”橫批:“青巒洗心”。

朝北的一側則又刻著一幅對聯:“梵音遠逝青山無語松韻近,勝跡留蹤芳草有情柳煙輕”橫批:“開元遺韻”。

這兩副對聯,寫得那麼恰倒好處,將情、景,還有遊客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讓遊客留戀往返,去而思歸。

就在你欲走還留、顧影彷徨之際,一轉身,便發現,實已結束了遊山之行。

而這些,才是真正的佛慧寺吧!

無論多少人湧向這裡,該安靜的地方依然安靜。這裡的佛慧人,始終都過著自己的生活。

謝謝你,一直以來給我們留下的回憶!

其實,佛慧山給我們的感動和回憶一直都在。

“佛山賞菊”為古曆下八景之一,崇禎《曆城縣誌》卷二《封域志·山川》中,佛慧山此山峰巒突兀,澗穀縈迴,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焉,故八景標為“佛山賞菊”。

“幽澗黃花”則是明代劉敕所列的“曆下十六景”之一,劉敕《大佛山》詩:“去郭十餘裡,山回石徑幽。白雲嘗覆寺,黃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轉,湖光望裡收。甘泉幾滴水,能解世人愁。”明代張弓還有《佛山賞菊》:“木落天空凋萬卉,幽岩老菊始芬芳。”

佛慧山經過多年自然風化腐蝕,形成了獨具山林特色的地質風貌,同時還有豐富的山林植物資源。對於濟南人來說,佛慧山是個寶。而對於佛慧山下的扳倒井村來說,村民們更是靠山吃山。

佛慧山景區的保潔員說:“以前從村裡進城,我們都是走這條山路,當時的開元寺還有四間大殿。我30多歲的時候,每天到城裡挑大糞,來回一趟仨小時,一天要跑三趟。”作為從開元寺遺址到大佛頭一段的保潔員,現在也是一天來來回回打掃衛生至少三趟。

扳倒井村村民守著大佛頭已經十多年了,農閒時在大佛頭前售賣香火茶水,“以前人少,這幾年修了路,來的人也多了,一天最多能到百十個。”一個月千餘塊的收入,都用來供給兩個孩子,一個讀高中,一個剛剛3歲。不管遊客和香客是否買東西,村民都免費提供桌凳供人們休息,“整日守著佛祖,咱更要多做好事。”

擔沙、鑿石、砌路、焊架、鋪板……佛慧山上,身穿迷彩服的工人們正在施工,忙的時候一身汗,累了就在山坡上躺一會兒,他們是佛慧山的開路人。

小時候,我們和家裡的長輩來,長大了以後,帶著自己的孩子來。

佛慧山和佛慧寺,是一個可以永遠延續的故事和回憶。

而我們,其實都是佛慧人!

文 / 攻略君

圖 / 網路

濟南人的品質生活指南,

@濟南攻略,原汁原味,拉拉濟南事兒.

正如中國很多山叫橛山,如同馬鞍山一樣。但濟南古人再迷信,也不會認為沒有橛子拴住濟南會漂走。濟南人沒在佛慧山上修建過巨大的石柱子,那是一座“形似文筆”的七級石塔,曾經代表人們對濟南文昌的期望。

不管從哪一條路一路走上去,心也一路變得安靜。佛慧山好像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不管來多少次,都不會厭倦。也可能是雖然景色一樣,但每次遇到的人都不同吧。走在上山的路上,能看到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故事。

都說人希望有一份讓自己安心的東西,而走進佛慧山,踏上上山的石階,這份安心就找到了。

走進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慧寺

在佛慧山上從大佛頭東側一路下行不遠,忽然就看到了隨風舞蹈的槐花,雪白雪白地,散發著縷縷清香,讓你不由得想起“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古詩。

在一處地勢稍微緩和的地方,有賣飲料的、有賣韭菜的、有賣蠍子的,還有賣雞蛋的等等不一而足。可以停下欣賞風景,也可以繼續沿著石階,往山下走去。

開元寺,明代前,實是佛慧寺。明代前濟南的開元寺,在現在濟南老城區內,南到今天的泉城路,北至明湖路,東到縣東巷,西至東更道。

只因明代時,濟南成為山東省會,省級官府衙門也搬往濟南,原來的濟南府署成了按察司署(即今一中地址),開元寺則改建成了濟南府署(即今縣西巷東鄰的省政協地址)。

原開元寺內的和尚們便只好遷移到市郊的佛慧寺,於是,佛慧寺改名為開元寺。可見李格非當初與齊州知州梁彥共同遊覽時,依舊是佛慧寺。

過了攬勝軒,來到進開元寺景區的石牌坊前。牌坊上朝南的一側刻著一副對聯:“徑滿松蔭雲潤地,峰多禪跡法彌天”橫批:“青巒洗心”。

朝北的一側則又刻著一幅對聯:“梵音遠逝青山無語松韻近,勝跡留蹤芳草有情柳煙輕”橫批:“開元遺韻”。

這兩副對聯,寫得那麼恰倒好處,將情、景,還有遊客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讓遊客留戀往返,去而思歸。

就在你欲走還留、顧影彷徨之際,一轉身,便發現,實已結束了遊山之行。

而這些,才是真正的佛慧寺吧!

無論多少人湧向這裡,該安靜的地方依然安靜。這裡的佛慧人,始終都過著自己的生活。

謝謝你,一直以來給我們留下的回憶!

其實,佛慧山給我們的感動和回憶一直都在。

“佛山賞菊”為古曆下八景之一,崇禎《曆城縣誌》卷二《封域志·山川》中,佛慧山此山峰巒突兀,澗穀縈迴,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焉,故八景標為“佛山賞菊”。

“幽澗黃花”則是明代劉敕所列的“曆下十六景”之一,劉敕《大佛山》詩:“去郭十餘裡,山回石徑幽。白雲嘗覆寺,黃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轉,湖光望裡收。甘泉幾滴水,能解世人愁。”明代張弓還有《佛山賞菊》:“木落天空凋萬卉,幽岩老菊始芬芳。”

佛慧山經過多年自然風化腐蝕,形成了獨具山林特色的地質風貌,同時還有豐富的山林植物資源。對於濟南人來說,佛慧山是個寶。而對於佛慧山下的扳倒井村來說,村民們更是靠山吃山。

佛慧山景區的保潔員說:“以前從村裡進城,我們都是走這條山路,當時的開元寺還有四間大殿。我30多歲的時候,每天到城裡挑大糞,來回一趟仨小時,一天要跑三趟。”作為從開元寺遺址到大佛頭一段的保潔員,現在也是一天來來回回打掃衛生至少三趟。

扳倒井村村民守著大佛頭已經十多年了,農閒時在大佛頭前售賣香火茶水,“以前人少,這幾年修了路,來的人也多了,一天最多能到百十個。”一個月千餘塊的收入,都用來供給兩個孩子,一個讀高中,一個剛剛3歲。不管遊客和香客是否買東西,村民都免費提供桌凳供人們休息,“整日守著佛祖,咱更要多做好事。”

擔沙、鑿石、砌路、焊架、鋪板……佛慧山上,身穿迷彩服的工人們正在施工,忙的時候一身汗,累了就在山坡上躺一會兒,他們是佛慧山的開路人。

小時候,我們和家裡的長輩來,長大了以後,帶著自己的孩子來。

佛慧山和佛慧寺,是一個可以永遠延續的故事和回憶。

而我們,其實都是佛慧人!

文 / 攻略君

圖 / 網路

濟南人的品質生活指南,

@濟南攻略,原汁原味,拉拉濟南事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