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日本動畫走過 100 周年,在劇情和畫面之外它還創造了什麼?

1917 年, 第一部日本動畫來了

在一段 4 分多鐘的黑白無聲動畫中, 一位日本武士不停地擺弄著他剛買的刀, 他眼珠不停轉動著, 琢磨著在其他人身上試試這把新刀夠不夠鋒利。

但武士屢屢受挫, 總是被對方輕易地撂倒, 最後他失望地扔了這把刀。

這段劇情出自幸內純一執導的《塙凹內名刀之巻》(《Dull Sword》), 這部於 1917 年 6 月公開的動畫, 是日本最早誕生的動畫片之一, 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動畫。

現在, 你可以在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國家電影中心的紀念網站上看到這段珍貴資料了。 除了《塙凹內名刀之巻》, 網站還公開了日本 1917-1941 年間拍攝的 64 部國寶級動畫片, 甚至每一部動畫都配上了英文字幕——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日本動畫誕生 100 周年。

1917 年 1 月, 日本第一部動畫作品《芋川椋三玄關番之卷》的出現, 昭示著日本動畫的誕生。 同一年推出動畫作品的下川凹天、北山清太郎、幸內純一三人也一起被合稱為“日本動畫之父”。 不過這個時候, 日本動畫大多還只是幾分鐘的短片。

隨著東映動畫、手塚治蟲“蟲 Production”的誕生, 日本動畫開始進入長篇製作的時代。 而 1963 年播出的《阿童木》則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長篇電視動畫。 很快, 日本動畫開始輸出海外並進入了 70 至 80 年代的黃金時期。

大友克洋、押井守、宮崎駿等動畫導演的作品也將日本動畫的世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從 60 年代的《阿童木》到 70 年代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再到 90 年代的《EVA》, 這三部作品都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掀起了日本動畫史上的三次巨大浪潮——日本動畫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並成為一種全民文化, 不分年齡、男女老少都能夠樂在其中。

它的影響力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即便你不是日本動畫的狂熱粉絲, 你也能輕易地從那些大眼睛小鼻子、閃閃發光的瞳孔、顏色鮮豔的頭髮、纖長人體的畫風上認出這些作品。 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日本動畫的影響力來自於那些天馬行空的設定與優秀的故事劇情——這讓動畫的觀看者產生了極大的共鳴。

或許是它們讓我們回憶起了童年和青春, 或許是它們讓沒有超能力、沒有魔法的我們也能想像該如何生活在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 讓我們在沒有超級機器人的世界裡也能感受它們的強大威力。

或者說, 它賦予了我們享受不可能的可能性。

在日本動畫誕生這 100 年裡, 它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小故事。

被日本動畫啟發的好萊塢作品

早期的日本動畫深受西方電影的影響。 《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等動畫在日本上映後引發了狂熱的現象, 甚至一度帶走了幾乎所有日本國產動畫的觀眾。 日本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動畫公司東映動畫也曾在 50 年代打出過“成為東洋迪士尼”的口號。

但遭受衝擊的日本動畫很快開始奮起直追, 並將那些領先的概念與技術演變成自己的東西, 目前它不僅在全球市場上擁有了與好萊塢動畫分庭抗禮的能力——前不久的《你的名字。 》目前就排在 2017 年全球票房的第三位——同時日本動畫也為不少好萊塢的創作帶去了靈感。

迪士尼《獅子王》

1965 年播出的《森林大帝》是由手塚治蟲的動畫公司“蟲 Production” 製作的動畫,這個日本第一部彩色的連續電視動畫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為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所知。

美國很快就引進了《森林大帝》,將動畫譯為《Kimba the White Lion》,故事的主角白獅雷歐也被改名為 Kimba 。這個名字與後來迪士尼 1994 年的《獅子王》中的 Simba 僅一字之差,而且兩者劇情也十分相似,同樣講述老獅子被殺,小獅子長大復仇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儘管迪士尼從來沒有承認《獅子王》有任何借鑒的成分,但就連為 Simba 配音的 Matthew Broderick 都一度以為他是在為《森林大帝》的美國版工作。

《駭客帝國》

沃卓斯基姐妹兩人對於日本動畫的喜愛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她們執導的經典電影《駭客帝國》就曾受到過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的啟發,在《駭客帝國》中也能發現不少向《攻殼機動隊》致敬的鏡頭。

不過,光是一部電影還不能滿足沃卓斯基姐妹。在 2003 年,她們又找了 Studio 4°C 等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了《駭客帝國》動畫版。2008 年,她們又將日本龍之子工作室於 60 年代製作的動畫《馬赫 GoGoGo》改編成真人電影《極速賽車手》。

《攻殼機動隊》對歐美電影世界影響還在繼續,派拉蒙出品的、斯嘉麗·詹森主演的《攻殼機動隊》真人版很快就要上映。

《殺死比爾》

看過《殺死比爾》的人應該會對電影中的那段動畫記憶深刻。

流暢的動作、冰冷的色調、血腥的畫面,即便是獨立於電影來看,這段動畫短片的鏡頭張力感也十足,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昆汀也是位日本動畫愛好者,這段動畫由日本著名的 Production I.G.公司製作,中澤一登負責導演。這位不太為中國觀眾所瞭解的導演曾經參與了《混沌武士》、《恐怖殘響》、《血戰》等動畫的製作。

如果你是日本動畫的忠實粉絲,又足夠仔細的話,你還會發現,為動畫中那個身著白西裝的長髮殺手配音的是日本著名聲優綠川光。

生活中的那些流行風潮也可以由動畫創造

日本動畫的題材越來越豐富了。機器人、妖怪、運動、美食、魔法……憑藉豐富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動畫題材,日本動畫在一百年來依舊保持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隨著上世紀日本動畫業的快速發展、深夜檔動畫的開播,動畫人與公司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種光怪陸離的東西都開始成為動畫題材。1966 年,一共有 11 部 TV 動畫在那一年的日本誕生。然而在 2016 年 10 月,就有 72 部 TV 動畫新作噴湧而出。如果放在當時來看,這絕對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些題材可不只是動畫題材而已。動畫的影響力讓它們也成為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在創造流行趨勢上,這些動畫也功不可沒。或許早年的日本動畫人誰都想不到,即使是連麻將,也可以憑藉《天才麻將少女》這部動畫,在年輕人中風行一時。

眼鏡

80 年代以前的日本,戴眼鏡還被看作是一種土氣、充滿書呆子氣息的負面裝扮,但有一部動畫卻改變了這樣的現狀。

在《龍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之前,鳥山明的處子作《阿拉蕾》就已經幫助他打響了知名度。隨著 1981 年 TV 動畫的播出,那個有著高度近視、戴著翅膀帽子、擁有怪力的機器人少女阿拉蕾成為了 80 年代日本最具人氣的動畫角色之一。

憑藉《阿拉蕾》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作為裝飾用的眼鏡逐漸成為日本的一種時尚潮流。甚至當時有女性粉絲給鳥山明寄信表示由於阿拉蕾的緣故,她開始對於眼鏡的打扮毫無抵抗力,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眼鏡控”。

迷你四驅車

第一代迷你四驅車是於 1982 年由田宮模型發售的,但那時這個操縱簡單的玩具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隨著“賽車手迷你四驅”於 1986 年正式發售,1987 年迷你四驅題材動畫《衝刺!四驅車》的大熱,第一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日本才正式到來。

不過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可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還是《四驅兄弟》,還記得星馬烈和星馬豪兩兄弟的賽車叫什麼名字嗎?1994 年,《四驅兄弟》和 “FullcowI 迷你四驅”共同開啟了第二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 90 年代末 21 世紀初的中國,隨著《四驅兄弟》動畫的引進,這種迷你玩具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頭隨處可見。

扭蛋

作為日本國民路邊遊戲機的扭蛋機也曾經有過一段不太風光的時候。

1976 年日本物價提升,扭蛋從原本的 10 日元漲價到了 100 日元,銷售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但隨著漫畫《筋肉人》於 1983 年被製作成動畫,萬代公司將這部人氣動畫中的超人角色製成橡皮模型放入扭蛋中銷售,第一波扭蛋熱很快爆發。

這波熱潮讓孩子們多了一個回家路上扭扭蛋的愛好。扭蛋機最大的魅力在於不確定性,如果扭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玩具,你也很容易在衝動的驅使下再次掏出錢包。

日常生活中你說的話、用的詞說不定也來自於動畫

日本動畫已然成為主流,不僅是在日本,它還大量出現世界各個國家的電視、網路、廣告上,並以其他多樣化的形式浸入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伴隨著日本動畫流行起來的一些相關文化也隨之風靡,並成為主流。

顏文字

源自日語顏文字(かおもじ)的顏文字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網路交流方式之一。與 emoji 不同,顏文字是一種由各種字元、數位、符號所組成的,用以表達心情與表情的字元畫。

這種簡潔可愛的風格在年輕人中極具人氣,甚至在動畫中你也能看到不少人物們捏著手機,發送著帶有顏文字消息的場景。同時,由於顏文字本身非寫實的風格相當契合日本動畫中的各種虛擬形象,很多粉絲為動畫角色創造的專屬顏文字在網路上流行起來。例如粉絲為《進擊的巨人》中的人氣角色利威爾創造的代表顏文字就是這個☞(눈_눈),看起來真的是非常形象。

彈幕

2006 年日本彈幕視頻網站的鼻祖 niconico 成立。很快,國內就有了效仿者 A 站與 B 站。彈幕的概念也隨之被引入中國。由於 niconico 播放機的評論功能很像是橫版飛行射擊遊戲,之後這種評論功能在中國得名為彈幕。

不過,這種即時互動的評論功能早已不再局限於二次元陣地。2012 年,土豆網開啟了彈幕功能;2014 年,愛奇藝開啟彈幕功能;不久後樂視網也開啟了彈幕。國內目前的各大主流視頻平臺幾乎都添加了這個功能,彈幕也改變了國內觀眾視頻觀看與評論的習慣。

在萌文化中,“萌”(萌え)是一種被用來對作品中的虛擬角色表達強烈喜愛的用語,它在 90 年代的日本逐漸開始普及。不過這個用語的來源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它是源自于《美少女戰士》中的角色土萌螢的姓氏。

“萌”並不簡單等同於可愛,而是某人/物只要滿足某種令人迷戀的屬性,就能夠讓被戳中的人發出“好萌啊!”的讚歎。

日本的電腦娛樂供應商協會曾將“萌”定義為對二次元角色產生愛情的感覺。《EVA》中無口屬性的綾波麗就是早期的萌系角色之一,而明日香的傲嬌屬性也能滿足相當多人的萌點。

無論如何,伴隨著 ACGN 文化發展起來“萌”已然成為了一個相當主流的用語。粉絲們甚至還為“誰更萌”這件事發動了戰爭“萌戰”,《魔卡少女櫻》的女主角木之本櫻就是日萌第一屆“萌王”。Japanator 的主編 Brad Rice 曾經在 2009 年表示:“萌已經成為一股經濟勢力。”“萌產業”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加入萌的要素之後人氣暴漲。

一個動畫,還順手幫了什麼其他人做生意?

由於日本動畫在文化業上的強勢,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其他行業所利用,成為了拉動人氣、吸引關注的新方式。服裝、電子、建築、交通、飲食,無一不例外。不過,這樣的緊密關聯似乎也讓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目前的日本,究竟還有什麼行業是沒有和動畫聯繫在一起的嗎?

日本鐵道

1964 年東京奧運會前夕開通的新幹線讓日本人為之自豪,自此鐵路也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在相當多的動畫作品中,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搭載工具,而是與人物的各種情緒和人生經歷相連結。

《鐵道英豪》、《銀河鐵道 999》、《銀河鐵道物語》、《鐵子之旅》等眾多動畫作品的播出也促成了“鐵道迷”這種族群的誕生。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印象更深刻的或許是《鐵膽火車俠》這部曾被引進的動畫作品。

這些鐵路愛好者們有著“鐵子”的專屬稱號,而這群體又能被細分成更多的類型,熱愛乘火車的被稱為“乘鐵”,那些愛記錄火車運行聲音的被稱為“音鐵”等等。

聖地巡禮

從“朝聖”這個詞發展而來的“聖地巡禮”已經成為了動畫帶動旅遊業的最佳證明,那些動畫愛好者們根據自己喜歡的作品,前往故事發生的原型地進行遊覽。

2007 年,隨著京都動畫《幸運☆星》的播出,埼玉縣久喜市鷲宮神社和春日部市意外迎來了大批遊客——這些充滿熱情的禦宅族都是來聖地巡禮的。雖然此前早已有粉絲參觀作品原型地的現象,但從《幸運☆星》開始,聖地巡禮變成了一種更加大眾的文化。

而近年來《未聞花名》、《戰車少女》、《你的名字。》等眾多人氣動畫進一步帶動了這股風潮,日本各地政府也把它當作是拉動經濟的一種手段。2016 年 9 月,日本成立了一個名為“動漫旅遊協會”的組織,他們希望能通過評選 “88 個動漫聖地”,對日本當地旅遊業進行充分開發,爭取到 2020 年從國內外每年吸引 400 萬遊客。

萌擬人化

“我對這個什麼都能萌化的世界絕望了!”這個在二次元愛好者中流行起來的說法很能說明現在這個“萬物皆可萌”的世界。烏賊娘、艦娘、獸娘、機械娘……越來越多的非人物件被萌擬人化,並在動畫、遊戲中被塑造成形象不一、性格各異的美少女。

萌擬人化的重點是將非人的物件擬人化,並在原來的特點基礎上加入萌的元素。日本參天眼藥水將眼藥水的各種化學成分萌擬人化,並推出動畫;日清拉麵也將不同口味的杯面變成了美少女……這些看起來腦洞大開的設定成為了各商家貼近年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炸雞塊君

懷著“不論何時何處都可以像吃點心那樣吃的炸雞塊”這樣的想法,羅森在 1986 年開始出售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那種一口就能吃下的雞塊——“炸雞塊君”。

由於這種產品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群體,羅森希望年輕人能夠對產品產生一種親近感。當時日本有一部名為《短髮君》(kariage kun)的人氣四格漫畫,炸雞塊(karaage)在日語裡的發音與 kariage 僅有一字之差,於是羅森便給這種產品取上了“炸雞塊君“這樣的可愛名字。

動畫創造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

Cosplay、腐文化、百合文化……動畫在日本已經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以日本七八十年代禦宅族的誕生為標誌,不同領域的愛好者們相繼聚集在一起 ,並創造出了一大批新興的市場。

馬猴燒酒

馬猴燒酒這個詞來自於日語中魔法少女的音譯。對於魔法少女的熱衷來自於 1966 年至 1968 年播出的動畫《魔法使莎莉》中的女主角夢野莎莉。作為魔法之國的公主,喜歡惡作劇的莎莉來到了人類的世界,並偽裝成小學五年級的人類女孩開始了她在人間的生活。

《魔法使莎莉》是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的 TV 動畫作品,也是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第一作,從此東映就一直將這個王道系列延續了下來。那些對普通人類保密,利用特殊能力維護正義的的魔法少女們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重要形象。

虛擬人物葬禮

1970 年,日本發生了一起赤軍派“澱號劫機事件”,想要流亡至朝鮮的劫機犯當時發表了一句聲明說:“我們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他口中的“明日之丈”指的就是梶原一騎的拳擊題材漫畫《明日之丈》,這部日本運動漫畫中的名作在 1970 年被改編成動畫,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明日之丈》在連載時就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真正實現了次元壁的突破。當男主角矢吹丈的終生宿敵力石徹死亡時,在寺山修司等文化界名人的帶領下,眾多人為這位二次元虛擬人物舉辦了葬禮。而主角矢吹丈在最終話燃燒殆盡的姿態,也成為了動畫界的名場面之一。

痛文化

在日本,熱愛二次元文化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常常將喜歡的角色或者相關的圖畫貼(噴)在車上,以作裝飾,這些車也就被稱之為“痛車”。儘管“痛”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但發源於日本的“痛文化”無疑已經成為了禦宅族群體的一種時尚潮流。

對於這些狂熱的愛好者來說,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痛”的了。除了“痛車”之外,那些裝飾上角色各種周邊的包被稱為“痛包”,印有二次元人物形象的 T 恤被稱為“痛 T 恤”,還有“痛指甲”、“痛房間”等等。不僅僅是在日本,目前在其他國家各種各樣的漫展上,你也能常常看見這些開著痛車,以及背著痛包的真愛粉絲。

WOTA 藝

WOTA 藝是一種由禦宅族或偶像粉絲表演的螢光棒舞蹈或應援動作,通常在偶像演唱會、二次元相關的活動以及聚會中出現,粉絲們會跟著音樂節奏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喊口號等。WOTA 藝常常需要粉絲全身心地、大幅度調度身體動作,因此看起來相當狂熱的行為還會常常引人側目。

雖然早在日本 80 年代初期就已經有類似 WOTA 藝的行為在偶像演唱會上產生,但這個詞在早安家族走紅以後才正式確立。而隨著近幾年《LoveLive!》等偶像動畫的走紅,這種日式應援方式也已經逐漸在中國的二次元粉絲中普及。WOTA 藝的打師們還常常錄製自己的 WOTA 藝視頻,在網站上和其他愛好者們進行交流互動。

JK 制服文化

相比起常常被吐槽的中國校服,日本的 JK 制服常常被當作正面範例拿來對比。 JK 制服指的就是女子高中生制服,水手服、百褶裙、背心裙、開衫,種類繁多的 JK 制服早已不再局限于校園文化,而是成為了年輕女孩間流行的一種時尚穿著。

以學生為主角的日本動畫讓更多的人開始瞭解到日本的制服文化,《犬夜叉》、《涼宮春日的憂鬱》、《輕音少女》等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少女們都穿著具有特色的學生制服。最典型的或許就是武內直子創作的《美少女戰士》了,少女們平時穿著這位漫畫家精心設計的不同制服,而她們的戰鬥服裝也是以水手服為原型而設計的。

中國也同樣存在著一大批 JK 制服愛好者,她們並不一定是高中生,但是卻著迷於這種穿搭,並把它當作一種日常服飾。

同人文化

同人漫畫、同人小說、同人歌曲、同人視頻,各種各樣的同人作品伴隨著動畫、漫畫、遊戲等的蓬勃而誕生。同人一詞來源於日本的“同人(どうじん/Doujin)”,指的是那些擁有相同愛好、志同道合的人。所謂的同人作品並不是二次創作,而是那些以愛為動力的、非正式商業性的創作。

在日本的同人文化中,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創立於 1975 年,目前每年舉辦兩次的同人志即賣會 Comic Market(簡稱為 Comiket)。直到今天,Comiket 仍然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同人志即賣會。這個每次參展人數超過 55 萬的盛會還幫助不少同人作者打開知名度,成功轉型為商業作者,《犬夜叉》的作者高橋留美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日本國的名片,理所當然也是動畫

動畫毫無疑問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文化輸出品之一。日本動畫經歷了過去一百年的發展,眾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虛擬角色也從中誕生。作為展現日本文化的一種獨有手段,這些人氣動畫角色也常常被附上更多意義,承擔著代表日本對外形象的重要任務。

“東京八分鐘 ”

每次奧運會閉幕式上最讓人期待的環節之一,就是下屆奧運會主辦地的八分鐘亮相。去年 8 月,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的“東京八分鐘”展現了一個極具現代感和混搭感的日本。

不過人們議論最多的,不是出現在宣傳片中的櫻花、富士山、東京塔,甚至也不是運動員,而是那些存在於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二次元角色。

大空翼、Hello Kitty、哆啦 A 夢、馬里奧,這些在世界知名且極具影響力的角色在人們的驚喜中登場。這種二次元與三次元的互相穿插,的確成為了一種展現日本文化的驚豔方式。

形象大使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日本隊遠赴南美出戰之際,球迷們在部分戶外轉播場地還能發現不少皮卡丘人偶的身影。它們身著日本隊球服,陪伴著球迷一起看球,並賣力地幫助國家隊加油打氣。

這只黃色的電氣鼠雖然看起來和足球沒什麼關聯,不過還是憑藉人氣和世界上的知名度,被選為了世界盃日本的圓陣大使。圓陣代表著團結,球員常常在比賽前圍成一圈圓陣,確認戰術並進行精神喊話。不過,參戰世界盃的皮卡丘不僅是來應援的,它的各種周邊商品也讓官方大賺了一筆。

像皮卡丘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2008 年,我們熟悉的藍胖子哆啦 A 夢被選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動漫文化大使”;《足球小將》的主角大空翼在 2013 年被日本職業足球聯盟任命為“J 聯盟亞洲大使”。

傳統文化要吸引年輕人,動畫也能幫上忙

在日本擁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也不能脫離與動畫的關係。以落語為主題的《女子落語》、《昭和元祿落語心中》,以和歌為主題的《超譯百人一首 歌之戀》,相當多的動畫中都融入了傳統藝術元素。

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為了吸引年輕人,傳統藝術與現代動畫開始了充滿新鮮感的結合與碰撞。

圍棋

2001 年 8 月 30 日,日本棋院網站頭條新聞竟然是一部動畫片的節目時間預告。如果考慮到《棋魂》的影響力,這似乎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棋魂》是由小畑健和崛田由美創作一部圍棋題材漫畫,漫畫於 2001 年被製作成動畫。日本的《日刊圍棋》在同年 8 月發表的一份白皮書顯示,日本圍棋人口已由 1998 年的 390 萬回升到 460 萬,其中還特別指出《棋魂》對圍棋人口的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日本棋院網站的調查中,《棋魂》的發表也被列為日本圍棋 2000 年度的十件大事之一。

《海賊王》與歌舞伎

起源于 17 世紀江戶初期的歌舞伎被譽為日本的國粹,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現代的歌舞伎早已脫離了古代遊女的演藝方式,成為了一種高雅的藝術:精緻的佈景、設計複雜的舞臺、華麗的演出服裝、全男性的出演……但是這種藝術的門檻較高,當今能夠理解並欣賞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於是和人氣動畫、漫畫合作則成為了歌舞伎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雖然有點難以想像,但如果把超人氣動畫《海賊王》用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方式表演出來會怎樣呢?

2015 年,《海賊王》中最為經典的戰役之一《頂上決戰篇》真的被搬上了歌舞伎的舞臺。在這部名為《超級歌舞伎Ⅱ 海賊王》的作品中,路飛、索隆等等角色都穿上了傳統的服飾,演員們以現代白話的方式表演臺詞。在傳統中融入現代的演繹,這種新鮮感讓它獲得了非常不錯的人氣。

《凡爾賽玫瑰》 與寶塚歌劇劇團

和全部由男性演員出演的現代歌舞伎不同,1913 年成立的寶塚歌劇團全部由女性成員組成。歌劇中那些帥氣的男性角色自然也都由英氣的女性反串出演,這種極具中性美的演出讓寶塚收穫了大批狂熱的女性粉絲。

不過在 1970 年代,由於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興起,寶塚歌劇團曾一度陷入低迷期:劇場售票率低落、經營持續出現赤字。

帶給寶塚轉機的是池田理代子的少女向作品《凡爾賽玫瑰》,這部以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漫畫與手塚治蟲的《怪醫黑傑克》和永井豪的《惡魔人》並稱為 70 年代三大不朽傑作,漫畫於 1979 年被改編成動畫播出。

1974 年,寶塚將《凡爾賽玫瑰》改編為歌劇後大受歡迎,總計各組上演觀眾累計人數達 140 萬人次,社會上形成了寶塚風潮。寶塚音樂學校的入學倍率也從 5 倍左右提高到 20 倍,甚至還傳出了“東有東大、西有寶塚”這樣的說法。

題圖來自:anime-tosidensetu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迪士尼《獅子王》

1965 年播出的《森林大帝》是由手塚治蟲的動畫公司“蟲 Production” 製作的動畫,這個日本第一部彩色的連續電視動畫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為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所知。

美國很快就引進了《森林大帝》,將動畫譯為《Kimba the White Lion》,故事的主角白獅雷歐也被改名為 Kimba 。這個名字與後來迪士尼 1994 年的《獅子王》中的 Simba 僅一字之差,而且兩者劇情也十分相似,同樣講述老獅子被殺,小獅子長大復仇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儘管迪士尼從來沒有承認《獅子王》有任何借鑒的成分,但就連為 Simba 配音的 Matthew Broderick 都一度以為他是在為《森林大帝》的美國版工作。

《駭客帝國》

沃卓斯基姐妹兩人對於日本動畫的喜愛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她們執導的經典電影《駭客帝國》就曾受到過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的啟發,在《駭客帝國》中也能發現不少向《攻殼機動隊》致敬的鏡頭。

不過,光是一部電影還不能滿足沃卓斯基姐妹。在 2003 年,她們又找了 Studio 4°C 等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了《駭客帝國》動畫版。2008 年,她們又將日本龍之子工作室於 60 年代製作的動畫《馬赫 GoGoGo》改編成真人電影《極速賽車手》。

《攻殼機動隊》對歐美電影世界影響還在繼續,派拉蒙出品的、斯嘉麗·詹森主演的《攻殼機動隊》真人版很快就要上映。

《殺死比爾》

看過《殺死比爾》的人應該會對電影中的那段動畫記憶深刻。

流暢的動作、冰冷的色調、血腥的畫面,即便是獨立於電影來看,這段動畫短片的鏡頭張力感也十足,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昆汀也是位日本動畫愛好者,這段動畫由日本著名的 Production I.G.公司製作,中澤一登負責導演。這位不太為中國觀眾所瞭解的導演曾經參與了《混沌武士》、《恐怖殘響》、《血戰》等動畫的製作。

如果你是日本動畫的忠實粉絲,又足夠仔細的話,你還會發現,為動畫中那個身著白西裝的長髮殺手配音的是日本著名聲優綠川光。

生活中的那些流行風潮也可以由動畫創造

日本動畫的題材越來越豐富了。機器人、妖怪、運動、美食、魔法……憑藉豐富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動畫題材,日本動畫在一百年來依舊保持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隨著上世紀日本動畫業的快速發展、深夜檔動畫的開播,動畫人與公司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種光怪陸離的東西都開始成為動畫題材。1966 年,一共有 11 部 TV 動畫在那一年的日本誕生。然而在 2016 年 10 月,就有 72 部 TV 動畫新作噴湧而出。如果放在當時來看,這絕對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些題材可不只是動畫題材而已。動畫的影響力讓它們也成為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在創造流行趨勢上,這些動畫也功不可沒。或許早年的日本動畫人誰都想不到,即使是連麻將,也可以憑藉《天才麻將少女》這部動畫,在年輕人中風行一時。

眼鏡

80 年代以前的日本,戴眼鏡還被看作是一種土氣、充滿書呆子氣息的負面裝扮,但有一部動畫卻改變了這樣的現狀。

在《龍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之前,鳥山明的處子作《阿拉蕾》就已經幫助他打響了知名度。隨著 1981 年 TV 動畫的播出,那個有著高度近視、戴著翅膀帽子、擁有怪力的機器人少女阿拉蕾成為了 80 年代日本最具人氣的動畫角色之一。

憑藉《阿拉蕾》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作為裝飾用的眼鏡逐漸成為日本的一種時尚潮流。甚至當時有女性粉絲給鳥山明寄信表示由於阿拉蕾的緣故,她開始對於眼鏡的打扮毫無抵抗力,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眼鏡控”。

迷你四驅車

第一代迷你四驅車是於 1982 年由田宮模型發售的,但那時這個操縱簡單的玩具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隨著“賽車手迷你四驅”於 1986 年正式發售,1987 年迷你四驅題材動畫《衝刺!四驅車》的大熱,第一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日本才正式到來。

不過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可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還是《四驅兄弟》,還記得星馬烈和星馬豪兩兄弟的賽車叫什麼名字嗎?1994 年,《四驅兄弟》和 “FullcowI 迷你四驅”共同開啟了第二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 90 年代末 21 世紀初的中國,隨著《四驅兄弟》動畫的引進,這種迷你玩具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頭隨處可見。

扭蛋

作為日本國民路邊遊戲機的扭蛋機也曾經有過一段不太風光的時候。

1976 年日本物價提升,扭蛋從原本的 10 日元漲價到了 100 日元,銷售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但隨著漫畫《筋肉人》於 1983 年被製作成動畫,萬代公司將這部人氣動畫中的超人角色製成橡皮模型放入扭蛋中銷售,第一波扭蛋熱很快爆發。

這波熱潮讓孩子們多了一個回家路上扭扭蛋的愛好。扭蛋機最大的魅力在於不確定性,如果扭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玩具,你也很容易在衝動的驅使下再次掏出錢包。

日常生活中你說的話、用的詞說不定也來自於動畫

日本動畫已然成為主流,不僅是在日本,它還大量出現世界各個國家的電視、網路、廣告上,並以其他多樣化的形式浸入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伴隨著日本動畫流行起來的一些相關文化也隨之風靡,並成為主流。

顏文字

源自日語顏文字(かおもじ)的顏文字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網路交流方式之一。與 emoji 不同,顏文字是一種由各種字元、數位、符號所組成的,用以表達心情與表情的字元畫。

這種簡潔可愛的風格在年輕人中極具人氣,甚至在動畫中你也能看到不少人物們捏著手機,發送著帶有顏文字消息的場景。同時,由於顏文字本身非寫實的風格相當契合日本動畫中的各種虛擬形象,很多粉絲為動畫角色創造的專屬顏文字在網路上流行起來。例如粉絲為《進擊的巨人》中的人氣角色利威爾創造的代表顏文字就是這個☞(눈_눈),看起來真的是非常形象。

彈幕

2006 年日本彈幕視頻網站的鼻祖 niconico 成立。很快,國內就有了效仿者 A 站與 B 站。彈幕的概念也隨之被引入中國。由於 niconico 播放機的評論功能很像是橫版飛行射擊遊戲,之後這種評論功能在中國得名為彈幕。

不過,這種即時互動的評論功能早已不再局限於二次元陣地。2012 年,土豆網開啟了彈幕功能;2014 年,愛奇藝開啟彈幕功能;不久後樂視網也開啟了彈幕。國內目前的各大主流視頻平臺幾乎都添加了這個功能,彈幕也改變了國內觀眾視頻觀看與評論的習慣。

在萌文化中,“萌”(萌え)是一種被用來對作品中的虛擬角色表達強烈喜愛的用語,它在 90 年代的日本逐漸開始普及。不過這個用語的來源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它是源自于《美少女戰士》中的角色土萌螢的姓氏。

“萌”並不簡單等同於可愛,而是某人/物只要滿足某種令人迷戀的屬性,就能夠讓被戳中的人發出“好萌啊!”的讚歎。

日本的電腦娛樂供應商協會曾將“萌”定義為對二次元角色產生愛情的感覺。《EVA》中無口屬性的綾波麗就是早期的萌系角色之一,而明日香的傲嬌屬性也能滿足相當多人的萌點。

無論如何,伴隨著 ACGN 文化發展起來“萌”已然成為了一個相當主流的用語。粉絲們甚至還為“誰更萌”這件事發動了戰爭“萌戰”,《魔卡少女櫻》的女主角木之本櫻就是日萌第一屆“萌王”。Japanator 的主編 Brad Rice 曾經在 2009 年表示:“萌已經成為一股經濟勢力。”“萌產業”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加入萌的要素之後人氣暴漲。

一個動畫,還順手幫了什麼其他人做生意?

由於日本動畫在文化業上的強勢,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其他行業所利用,成為了拉動人氣、吸引關注的新方式。服裝、電子、建築、交通、飲食,無一不例外。不過,這樣的緊密關聯似乎也讓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目前的日本,究竟還有什麼行業是沒有和動畫聯繫在一起的嗎?

日本鐵道

1964 年東京奧運會前夕開通的新幹線讓日本人為之自豪,自此鐵路也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在相當多的動畫作品中,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搭載工具,而是與人物的各種情緒和人生經歷相連結。

《鐵道英豪》、《銀河鐵道 999》、《銀河鐵道物語》、《鐵子之旅》等眾多動畫作品的播出也促成了“鐵道迷”這種族群的誕生。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印象更深刻的或許是《鐵膽火車俠》這部曾被引進的動畫作品。

這些鐵路愛好者們有著“鐵子”的專屬稱號,而這群體又能被細分成更多的類型,熱愛乘火車的被稱為“乘鐵”,那些愛記錄火車運行聲音的被稱為“音鐵”等等。

聖地巡禮

從“朝聖”這個詞發展而來的“聖地巡禮”已經成為了動畫帶動旅遊業的最佳證明,那些動畫愛好者們根據自己喜歡的作品,前往故事發生的原型地進行遊覽。

2007 年,隨著京都動畫《幸運☆星》的播出,埼玉縣久喜市鷲宮神社和春日部市意外迎來了大批遊客——這些充滿熱情的禦宅族都是來聖地巡禮的。雖然此前早已有粉絲參觀作品原型地的現象,但從《幸運☆星》開始,聖地巡禮變成了一種更加大眾的文化。

而近年來《未聞花名》、《戰車少女》、《你的名字。》等眾多人氣動畫進一步帶動了這股風潮,日本各地政府也把它當作是拉動經濟的一種手段。2016 年 9 月,日本成立了一個名為“動漫旅遊協會”的組織,他們希望能通過評選 “88 個動漫聖地”,對日本當地旅遊業進行充分開發,爭取到 2020 年從國內外每年吸引 400 萬遊客。

萌擬人化

“我對這個什麼都能萌化的世界絕望了!”這個在二次元愛好者中流行起來的說法很能說明現在這個“萬物皆可萌”的世界。烏賊娘、艦娘、獸娘、機械娘……越來越多的非人物件被萌擬人化,並在動畫、遊戲中被塑造成形象不一、性格各異的美少女。

萌擬人化的重點是將非人的物件擬人化,並在原來的特點基礎上加入萌的元素。日本參天眼藥水將眼藥水的各種化學成分萌擬人化,並推出動畫;日清拉麵也將不同口味的杯面變成了美少女……這些看起來腦洞大開的設定成為了各商家貼近年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炸雞塊君

懷著“不論何時何處都可以像吃點心那樣吃的炸雞塊”這樣的想法,羅森在 1986 年開始出售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那種一口就能吃下的雞塊——“炸雞塊君”。

由於這種產品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群體,羅森希望年輕人能夠對產品產生一種親近感。當時日本有一部名為《短髮君》(kariage kun)的人氣四格漫畫,炸雞塊(karaage)在日語裡的發音與 kariage 僅有一字之差,於是羅森便給這種產品取上了“炸雞塊君“這樣的可愛名字。

動畫創造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

Cosplay、腐文化、百合文化……動畫在日本已經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以日本七八十年代禦宅族的誕生為標誌,不同領域的愛好者們相繼聚集在一起 ,並創造出了一大批新興的市場。

馬猴燒酒

馬猴燒酒這個詞來自於日語中魔法少女的音譯。對於魔法少女的熱衷來自於 1966 年至 1968 年播出的動畫《魔法使莎莉》中的女主角夢野莎莉。作為魔法之國的公主,喜歡惡作劇的莎莉來到了人類的世界,並偽裝成小學五年級的人類女孩開始了她在人間的生活。

《魔法使莎莉》是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的 TV 動畫作品,也是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第一作,從此東映就一直將這個王道系列延續了下來。那些對普通人類保密,利用特殊能力維護正義的的魔法少女們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重要形象。

虛擬人物葬禮

1970 年,日本發生了一起赤軍派“澱號劫機事件”,想要流亡至朝鮮的劫機犯當時發表了一句聲明說:“我們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他口中的“明日之丈”指的就是梶原一騎的拳擊題材漫畫《明日之丈》,這部日本運動漫畫中的名作在 1970 年被改編成動畫,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明日之丈》在連載時就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真正實現了次元壁的突破。當男主角矢吹丈的終生宿敵力石徹死亡時,在寺山修司等文化界名人的帶領下,眾多人為這位二次元虛擬人物舉辦了葬禮。而主角矢吹丈在最終話燃燒殆盡的姿態,也成為了動畫界的名場面之一。

痛文化

在日本,熱愛二次元文化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常常將喜歡的角色或者相關的圖畫貼(噴)在車上,以作裝飾,這些車也就被稱之為“痛車”。儘管“痛”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但發源於日本的“痛文化”無疑已經成為了禦宅族群體的一種時尚潮流。

對於這些狂熱的愛好者來說,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痛”的了。除了“痛車”之外,那些裝飾上角色各種周邊的包被稱為“痛包”,印有二次元人物形象的 T 恤被稱為“痛 T 恤”,還有“痛指甲”、“痛房間”等等。不僅僅是在日本,目前在其他國家各種各樣的漫展上,你也能常常看見這些開著痛車,以及背著痛包的真愛粉絲。

WOTA 藝

WOTA 藝是一種由禦宅族或偶像粉絲表演的螢光棒舞蹈或應援動作,通常在偶像演唱會、二次元相關的活動以及聚會中出現,粉絲們會跟著音樂節奏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喊口號等。WOTA 藝常常需要粉絲全身心地、大幅度調度身體動作,因此看起來相當狂熱的行為還會常常引人側目。

雖然早在日本 80 年代初期就已經有類似 WOTA 藝的行為在偶像演唱會上產生,但這個詞在早安家族走紅以後才正式確立。而隨著近幾年《LoveLive!》等偶像動畫的走紅,這種日式應援方式也已經逐漸在中國的二次元粉絲中普及。WOTA 藝的打師們還常常錄製自己的 WOTA 藝視頻,在網站上和其他愛好者們進行交流互動。

JK 制服文化

相比起常常被吐槽的中國校服,日本的 JK 制服常常被當作正面範例拿來對比。 JK 制服指的就是女子高中生制服,水手服、百褶裙、背心裙、開衫,種類繁多的 JK 制服早已不再局限于校園文化,而是成為了年輕女孩間流行的一種時尚穿著。

以學生為主角的日本動畫讓更多的人開始瞭解到日本的制服文化,《犬夜叉》、《涼宮春日的憂鬱》、《輕音少女》等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少女們都穿著具有特色的學生制服。最典型的或許就是武內直子創作的《美少女戰士》了,少女們平時穿著這位漫畫家精心設計的不同制服,而她們的戰鬥服裝也是以水手服為原型而設計的。

中國也同樣存在著一大批 JK 制服愛好者,她們並不一定是高中生,但是卻著迷於這種穿搭,並把它當作一種日常服飾。

同人文化

同人漫畫、同人小說、同人歌曲、同人視頻,各種各樣的同人作品伴隨著動畫、漫畫、遊戲等的蓬勃而誕生。同人一詞來源於日本的“同人(どうじん/Doujin)”,指的是那些擁有相同愛好、志同道合的人。所謂的同人作品並不是二次創作,而是那些以愛為動力的、非正式商業性的創作。

在日本的同人文化中,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創立於 1975 年,目前每年舉辦兩次的同人志即賣會 Comic Market(簡稱為 Comiket)。直到今天,Comiket 仍然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同人志即賣會。這個每次參展人數超過 55 萬的盛會還幫助不少同人作者打開知名度,成功轉型為商業作者,《犬夜叉》的作者高橋留美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日本國的名片,理所當然也是動畫

動畫毫無疑問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文化輸出品之一。日本動畫經歷了過去一百年的發展,眾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虛擬角色也從中誕生。作為展現日本文化的一種獨有手段,這些人氣動畫角色也常常被附上更多意義,承擔著代表日本對外形象的重要任務。

“東京八分鐘 ”

每次奧運會閉幕式上最讓人期待的環節之一,就是下屆奧運會主辦地的八分鐘亮相。去年 8 月,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的“東京八分鐘”展現了一個極具現代感和混搭感的日本。

不過人們議論最多的,不是出現在宣傳片中的櫻花、富士山、東京塔,甚至也不是運動員,而是那些存在於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二次元角色。

大空翼、Hello Kitty、哆啦 A 夢、馬里奧,這些在世界知名且極具影響力的角色在人們的驚喜中登場。這種二次元與三次元的互相穿插,的確成為了一種展現日本文化的驚豔方式。

形象大使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日本隊遠赴南美出戰之際,球迷們在部分戶外轉播場地還能發現不少皮卡丘人偶的身影。它們身著日本隊球服,陪伴著球迷一起看球,並賣力地幫助國家隊加油打氣。

這只黃色的電氣鼠雖然看起來和足球沒什麼關聯,不過還是憑藉人氣和世界上的知名度,被選為了世界盃日本的圓陣大使。圓陣代表著團結,球員常常在比賽前圍成一圈圓陣,確認戰術並進行精神喊話。不過,參戰世界盃的皮卡丘不僅是來應援的,它的各種周邊商品也讓官方大賺了一筆。

像皮卡丘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2008 年,我們熟悉的藍胖子哆啦 A 夢被選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動漫文化大使”;《足球小將》的主角大空翼在 2013 年被日本職業足球聯盟任命為“J 聯盟亞洲大使”。

傳統文化要吸引年輕人,動畫也能幫上忙

在日本擁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也不能脫離與動畫的關係。以落語為主題的《女子落語》、《昭和元祿落語心中》,以和歌為主題的《超譯百人一首 歌之戀》,相當多的動畫中都融入了傳統藝術元素。

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為了吸引年輕人,傳統藝術與現代動畫開始了充滿新鮮感的結合與碰撞。

圍棋

2001 年 8 月 30 日,日本棋院網站頭條新聞竟然是一部動畫片的節目時間預告。如果考慮到《棋魂》的影響力,這似乎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棋魂》是由小畑健和崛田由美創作一部圍棋題材漫畫,漫畫於 2001 年被製作成動畫。日本的《日刊圍棋》在同年 8 月發表的一份白皮書顯示,日本圍棋人口已由 1998 年的 390 萬回升到 460 萬,其中還特別指出《棋魂》對圍棋人口的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日本棋院網站的調查中,《棋魂》的發表也被列為日本圍棋 2000 年度的十件大事之一。

《海賊王》與歌舞伎

起源于 17 世紀江戶初期的歌舞伎被譽為日本的國粹,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現代的歌舞伎早已脫離了古代遊女的演藝方式,成為了一種高雅的藝術:精緻的佈景、設計複雜的舞臺、華麗的演出服裝、全男性的出演……但是這種藝術的門檻較高,當今能夠理解並欣賞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於是和人氣動畫、漫畫合作則成為了歌舞伎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雖然有點難以想像,但如果把超人氣動畫《海賊王》用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方式表演出來會怎樣呢?

2015 年,《海賊王》中最為經典的戰役之一《頂上決戰篇》真的被搬上了歌舞伎的舞臺。在這部名為《超級歌舞伎Ⅱ 海賊王》的作品中,路飛、索隆等等角色都穿上了傳統的服飾,演員們以現代白話的方式表演臺詞。在傳統中融入現代的演繹,這種新鮮感讓它獲得了非常不錯的人氣。

《凡爾賽玫瑰》 與寶塚歌劇劇團

和全部由男性演員出演的現代歌舞伎不同,1913 年成立的寶塚歌劇團全部由女性成員組成。歌劇中那些帥氣的男性角色自然也都由英氣的女性反串出演,這種極具中性美的演出讓寶塚收穫了大批狂熱的女性粉絲。

不過在 1970 年代,由於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興起,寶塚歌劇團曾一度陷入低迷期:劇場售票率低落、經營持續出現赤字。

帶給寶塚轉機的是池田理代子的少女向作品《凡爾賽玫瑰》,這部以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漫畫與手塚治蟲的《怪醫黑傑克》和永井豪的《惡魔人》並稱為 70 年代三大不朽傑作,漫畫於 1979 年被改編成動畫播出。

1974 年,寶塚將《凡爾賽玫瑰》改編為歌劇後大受歡迎,總計各組上演觀眾累計人數達 140 萬人次,社會上形成了寶塚風潮。寶塚音樂學校的入學倍率也從 5 倍左右提高到 20 倍,甚至還傳出了“東有東大、西有寶塚”這樣的說法。

題圖來自:anime-tosidensetu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