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秉承“絲路精神”共築“一帶一路”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 中國在北京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 在開幕式上,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 演講指出,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 延續千年, 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從古至今, 世界人民都嚮往和平、渴望和平, 因為和平帶給人們的是希望、是歡笑、是善意、是發展。 只有在和平的條件下才有共同合作的希望。 和平為古絲綢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最基礎性保障, 和平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人類歷史文明在互惠互融中進步。 世界人民本就是一“家”, “家”和萬事方能“興”, 心中懷大愛, 世事皆和順。

在古絲綢之路中, 不同的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發展道路相互交織;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信仰在古絲綢之路中相互汲取、融合, 最後彙聚成了璀璨的世界文明。 在絲綢之路精神流淌的長河裡, 我國在文明、開放、包容的外交理念影響下成功地將他國宗教、文明、學術、物種以及其他先進性理論引入中國, 並在實踐中慢慢中國化。 在這個過程中, 各夥伴國互學互鑒, 不斷促進自身地發展完善。 同時, 中國也將自己的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了世界, 讓沿線各國對我國多了一份瞭解和肯定。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不同區域、不同國家, 由於地理環境和發展歷史的巨大差異性, 也讓各國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 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提到,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 推倒重來, 而是與亞非歐及其他各大洲國家在充分尊重的夥伴式關係的基礎上的戰略對接、優勢互補。 各國相互學習, 相互借鑒, 取長補短, 互通有無, 加強交流與對話, 找出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差距, 從而進一步縮短距離, 爭取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秉承絲路精神, 尊重世界文明, 尊重世界發展規律, 兼顧各方利益, 努力將“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 造福更多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