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共用單車被曝貪腐的背後,我們來看下初創企業經常遇到的問題

共用單車 綠色出行

在經歷多輪融資之後, 共用單車火了。

只是大火的背後帶來的卻是腐敗頻發的新聞。

雖然, 目前ofo和摩拜都已經向法院提起訴訟,

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此次事件暴露出來的一些初創公司經常出現的問題, 我們不可忽視。

曾幾何時, 空空狐創始人被指挪用公司資金個人消費、95後神奇百貨CEO被指侵吞公款等事件引發公眾關注。 初創公司風險控制、資料造假、內部貪腐等問題顯現。

以下內容摘選自北京青年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案列一:造假95後CEO被指所有財務報表均為假賬

去年, 神奇百貨公司資料造假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 1998年出生的王愷歆擁有一段堪稱傳奇的人生經歷。 她16歲輟學創業, 成立垂直電商“神奇百貨”, 去年參加BTV的創業真人秀《我是獨角獸》當場被5個資本大佬爭相投資, 拿到1500萬的A輪投資款, 公司估值過億。

不過, 僅100天后,

神奇百貨就被曝“破產”, 並被曝出數據造假欺騙投資者。 有媒體對她的報導中提到, 王愷歆在月成交額和註冊用戶數量等方面欺騙投資者, 給投資者報告的資料是“幾百萬”月成交額, 但員工反映卻只有幾十萬;一直向外界聲稱有60萬註冊用戶, 但截止到3月底, 實際註冊用戶不到30萬;宣稱的100多家供應商實際上連10家都不到等。

另外, 創業邦在《曝95後神奇百貨CEO侵吞公款600萬!現已被投資人列入死亡名單!》一文中還提到, 公司帳目不清, 所有上報的財務報表均為假賬, 均經過王凱歆之手親自造假, 在平安銀行基本戶記錄中王凱歆個人挪用公款額度高達近 600 萬元人民幣, 均為其個人花銷及開支, 後續其近10人助理身上的接近100萬元人民幣支出也用於支付其住酒店、娛樂及購物花銷。

面對接連爆料, 被媒體稱為王凱歆創業導師、著名投資人林勁峰否認了挪用資金一說, 他稱, “專案停止是真, 但王凱歆沒有任何挪用資金”。 他稱, 去以色列旅遊是他掏的錢, 不是神奇百貨公司的資金;同時公司有代記帳的專業財務公司, 所以支出基本符合規範。 不過資料造假欺騙投資者等問題林勁峰則沒有答覆。

聲音:資料造假對公司和投資人來說是雙輸

非上市公司的資料並不必向公眾公開, 因此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 實際上, 就連投資人想要知道公司的真實運營資料也十分困難。 一位元不願具名的投資人表示, “資料造假無非是為了讓資料好看一點, 讓投資人放心,

後續的打款更順利些, 因為有些款項可能不是一步到位的, 或者為下一輪融資做準備。 實際上投資人平時不太參與公司的運營, 資料來源也都是創始人的報告, 一旦創始人不說實話, 那的確很難一下找出來問題。 ”但資料造假帶來的損失很大, 他表示:“這涉及到公司的貪腐問題, 在這方面投資方主要是怕各個財務資料造假, 資金不規範地流失。 那對公司和投資人來說是一種雙輸。 ”

那麼如何避免這方面的問題呢?投資人李開複曾表示:“大一點的項目要靠盡調, 用各種方式去拿到真實的資料;小一點的項目是對人的盡調, 對行業的盡調。 ”上述不願具名的投資人表示:“投資主要是投資人, 所以調查資料不如事先對創始人的人品有全面的瞭解。

另外, 如果真的存在比較嚴重的造假問題, 那就可以用法律來約束了。 ”

案例二:挪用空空狐創始人用公司資金買奢侈品

公司創始人挪用公司資金消費的事件也屢被曝出。 前不久, 二手平臺空空狐創始人余小丹和投資人周亞輝之間隔空“互撕”。 周亞輝稱餘小丹“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面, 就幾十個人, 卻花光了投資人5000萬左右的現金投資款”, 同時周亞輝指出這些錢中有部分並不是用於公司運營, 而是用於餘小丹個人消費, 包括購買奢侈品服裝、包、帶男朋友出去旅遊、用公司的錢給個人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用投資款給自己發獎金等等。

在餘小丹一一否認後, 周亞輝還委託律師曬出了餘小丹購買奢侈品的報銷發票。 這14張服飾發票或報銷單圖片顯示,余小丹曾購買大量的奢飾品牌服裝,總價款達20余萬元,並經公司報銷,部分報銷單據中的經辦人陳曉宇,正是空空狐創始人余小丹的助理。其中一張報銷單據顯示,為出席一次活動,餘小丹最高曾花12萬元買LV服飾,包括一個奢侈品包、三條圍巾和兩件衣服,最終由助理陳曉宇領款簽章。

作為投資人,周亞輝對餘小丹很失望,他說:“一個89年的年輕人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面,就幾十個人,卻花光了投資人5000萬左右的現金投資款,對自己的業務、管理沒有一點點反思,面對投資人沒有一點點羞愧(雖然投資人也不需要你這樣,但虧光了這麼多錢總會有些愧意這是人之常情),把全部責任都推到投資人身上,來進行自我包裝炒作。”

聲音:最大風險就是創始人是否靠譜

多位投資人指出,“創始人不靠譜”是投資人最害怕的事情,不過這種問題整體並不多。一位投資人表示,“如果說風險,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幾乎所有方面都可能存在大風險;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創始人是否靠譜。其中就包括對項目能否吃透、有無韌性、能否帶團隊、能否持續創新等等方面。而人品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創始人太年輕,一下拿到的錢太多,抵不住誘惑,那就存在很大風險。”

那麼投資人在投資前如何約定投資款的用途呢?餘小丹所說的資金是用來“出國考察而非旅遊、買服飾拍攝公司形象照而非私用、給自己發的獎金遠比不上COO”等,這些用途是投資人所允許的嗎?春泉創投合夥人陳嘉君透露,“一般公司在融資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用錢的方向,投資人同意該方向才會最終投資,在投資人和創始人的協定裡也會寫明規劃。除了前期的規劃外,投資人在做投後管理的時候也會做內控,包括瞭解資金的去向等。”他還說,“對於早期來說可能管的自由點,更多的是基於信任,中後期的話資金用途都是很明確的。”照此來看,如果創始人事先並沒有得到投資人的允許就擅自更改資金的用途,或直接用於個人消費,那就屬於違約。

案例三:貪腐ofo被曝一個區域運營一個月能貪好幾萬

前不久,ofo被匿名社交平臺曝出“內部貪腐”問題。有網友匿名爆料說“小黃車一個區域運營一個月可以貪好幾萬,一個學校的運營都能貪幾萬、十幾萬的。”爆料指出,由於ofo運維團隊的招聘主要由區域運營專員負責,修車、擺車師傅都是由運營獨立負責招聘和結算工資,這就給了運營專員可乘之機,“只需要向上級多上報5-6個修車師傅名額即可,每月就可以多拿兩三萬的費用,且上級不會追查。”同時,“ofo某城市的供應鏈被架空,在採購上做主的是維修倉庫主管,因為供應商是自己的好友,就把十年前的舊胎當做新胎採購回來,並直接進行組裝。”

ofo隨後做出的回應中並沒有明確表示公司是否存在相應問題,而是指出這條匿名爆料“無法作為反貪腐工作的證據”,同時稱自己公司有風控部門,“ofo在2016年就成立了‘風控部’,這個部門中,有來自公安、監察、律師等行業的多位精英,擁有多年的反貪、經偵、監察工作經驗。”

實際上,內部貪腐問題並不少見,不僅僅存在於一些內部管理不嚴格的初創公司,在一些大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相關問題。以互聯網公司為例,騰訊、阿裡、京東、百度、360、優酷土豆等都公佈過公司的內部貪腐案例,前騰訊高管劉春寧在離職後還被公司發現貪腐問題,並進行追究,最終被送進公安機關;前優酷土豆副總裁盧梵溪也在公司的一次內審中被發現利用職務之便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且數額較大,後被警方帶走。

聲音:初創企業可能管理更不到位

一名投資人表示,“貪腐的機會在一個公司裡是廣泛存在的,只要是花錢的地方都有機會。這個可能跟是否初創沒有直接關係,當然,初創企業可能管理更不到位些。”他舉例道,“比如許多需要推廣、買流量、供應鏈等等方面,都有機會從自己的管道和資源走。”

那麼ofo所說的風控部是否能夠徹底控制住腐敗呢?有投資人表示,“風控部只是個形式而已,更大層面的約束來自於公司的制度,比如內部控制有財務的分工,有審批流程,有的公司還會派財務人員進行審計等等。另外,法律的威懾是最後一道防線,這些大公司經常會公佈一些反腐案例也是想要起到震懾作用。”

案例四:燒錢不少初創公司因“亂花錢”而倒閉

除了上述公司故意挪用或製造財務問題之外,還有不少公司因為非主觀的“亂花錢”而出現危機或直接倒閉。比如去年O2O博湃養車在融資近3000萬美元,估值6億美元時,由於瘋狂擴張而採取大規模的燒錢補貼戰略,客單價甚至低至1元,最後難以為繼,不得不宣告停止服務。

生鮮電商美味七七則由於重資產模式加上品控跟不上,產生一系列品質問題,一位員工爆料:“大規模投建線下店,但物流跟倉儲設備又跟不上,品控與品質開始直線下降,產生大量投訴不說,就連員工自己買到的水果有時候都是腐爛狀態。”後來,這家曾經由亞馬遜投資2000萬美元的平臺發佈一紙清算公告,宣告破產。

海淘品牌限時特賣平臺蜜桃網曾獲得經緯中國的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但創始人謝文斌曾公開表示,“就算我再融1億美金,也不可能成為巨頭打價格戰的對手,巨頭可以通過管道與補貼的方式把價格壓到很低,但是創業公司沒有辦法這樣長時間消耗下去。”最後,公司終於資金斷裂,人去樓空。

聲音:說不清他們是怎麼胡花錢的

以上案例表明,初創公司的問題不只是出現在“人品”方面,更大的問題在經營。

陳嘉君稱:“創業的人一般都只熟悉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有一些偏向性,比較懂運營或者比較懂市場或者比較懂金融或者比較懂供應鏈等等。因此如果團隊搭建不完善,或者創始人對財務運用不熟悉、對資金運用掌握得不好,那就很容易出問題。會出現財務狀況不穩定,被合作方騙等等情況,不過這不是他成心的,而是他沒有預料到。或者他花了錢,效果不好,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對某一個環節並不熟悉。”

初創公司每筆錢都花到刀刃上並不容易,但要能在一定範圍內控制,不能不計後果地“燒錢”。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表示:“有時說不清他們是怎麼胡花錢的,因為這種決策沒有技術含量,能想像得到的地方都有可能。”然而一旦燒錢的後果和創業者所設想的不一樣,那就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

那麼投資人和公司創始人應當如何預防或儘量避免這方面的問題呢?

陳嘉君說:“從預防的角度來講,第一個是看創業者本身的經歷,是否可以覆蓋我們設想的商業模式中會碰到的成本方面的問題。第二就是看合夥人團隊是不是夠完整,比如在行銷市場或供應鏈方面,是不是有足夠的話語權或者相關經驗,這兩點比較重要。第三個是在投資好以後創始人會規劃一些方向,也就是做一個企業發展的規劃,哪個時間點做什麼事情。那麼在他規劃下一個時間點的時候可以跟投資人多商量,看對下一步規劃的方面熟不熟,也許投資人會給他一些參考或人脈上的關係讓他去更多地瞭解這方面。”儘管如此,上述辦法只是儘量避免問題的出現,創業失敗的案例依然不在少數,初創公司和創始人還是需要更多時間和經驗的磨煉。

這14張服飾發票或報銷單圖片顯示,余小丹曾購買大量的奢飾品牌服裝,總價款達20余萬元,並經公司報銷,部分報銷單據中的經辦人陳曉宇,正是空空狐創始人余小丹的助理。其中一張報銷單據顯示,為出席一次活動,餘小丹最高曾花12萬元買LV服飾,包括一個奢侈品包、三條圍巾和兩件衣服,最終由助理陳曉宇領款簽章。

作為投資人,周亞輝對餘小丹很失望,他說:“一個89年的年輕人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面,就幾十個人,卻花光了投資人5000萬左右的現金投資款,對自己的業務、管理沒有一點點反思,面對投資人沒有一點點羞愧(雖然投資人也不需要你這樣,但虧光了這麼多錢總會有些愧意這是人之常情),把全部責任都推到投資人身上,來進行自我包裝炒作。”

聲音:最大風險就是創始人是否靠譜

多位投資人指出,“創始人不靠譜”是投資人最害怕的事情,不過這種問題整體並不多。一位投資人表示,“如果說風險,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幾乎所有方面都可能存在大風險;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創始人是否靠譜。其中就包括對項目能否吃透、有無韌性、能否帶團隊、能否持續創新等等方面。而人品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創始人太年輕,一下拿到的錢太多,抵不住誘惑,那就存在很大風險。”

那麼投資人在投資前如何約定投資款的用途呢?餘小丹所說的資金是用來“出國考察而非旅遊、買服飾拍攝公司形象照而非私用、給自己發的獎金遠比不上COO”等,這些用途是投資人所允許的嗎?春泉創投合夥人陳嘉君透露,“一般公司在融資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用錢的方向,投資人同意該方向才會最終投資,在投資人和創始人的協定裡也會寫明規劃。除了前期的規劃外,投資人在做投後管理的時候也會做內控,包括瞭解資金的去向等。”他還說,“對於早期來說可能管的自由點,更多的是基於信任,中後期的話資金用途都是很明確的。”照此來看,如果創始人事先並沒有得到投資人的允許就擅自更改資金的用途,或直接用於個人消費,那就屬於違約。

案例三:貪腐ofo被曝一個區域運營一個月能貪好幾萬

前不久,ofo被匿名社交平臺曝出“內部貪腐”問題。有網友匿名爆料說“小黃車一個區域運營一個月可以貪好幾萬,一個學校的運營都能貪幾萬、十幾萬的。”爆料指出,由於ofo運維團隊的招聘主要由區域運營專員負責,修車、擺車師傅都是由運營獨立負責招聘和結算工資,這就給了運營專員可乘之機,“只需要向上級多上報5-6個修車師傅名額即可,每月就可以多拿兩三萬的費用,且上級不會追查。”同時,“ofo某城市的供應鏈被架空,在採購上做主的是維修倉庫主管,因為供應商是自己的好友,就把十年前的舊胎當做新胎採購回來,並直接進行組裝。”

ofo隨後做出的回應中並沒有明確表示公司是否存在相應問題,而是指出這條匿名爆料“無法作為反貪腐工作的證據”,同時稱自己公司有風控部門,“ofo在2016年就成立了‘風控部’,這個部門中,有來自公安、監察、律師等行業的多位精英,擁有多年的反貪、經偵、監察工作經驗。”

實際上,內部貪腐問題並不少見,不僅僅存在於一些內部管理不嚴格的初創公司,在一些大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相關問題。以互聯網公司為例,騰訊、阿裡、京東、百度、360、優酷土豆等都公佈過公司的內部貪腐案例,前騰訊高管劉春寧在離職後還被公司發現貪腐問題,並進行追究,最終被送進公安機關;前優酷土豆副總裁盧梵溪也在公司的一次內審中被發現利用職務之便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且數額較大,後被警方帶走。

聲音:初創企業可能管理更不到位

一名投資人表示,“貪腐的機會在一個公司裡是廣泛存在的,只要是花錢的地方都有機會。這個可能跟是否初創沒有直接關係,當然,初創企業可能管理更不到位些。”他舉例道,“比如許多需要推廣、買流量、供應鏈等等方面,都有機會從自己的管道和資源走。”

那麼ofo所說的風控部是否能夠徹底控制住腐敗呢?有投資人表示,“風控部只是個形式而已,更大層面的約束來自於公司的制度,比如內部控制有財務的分工,有審批流程,有的公司還會派財務人員進行審計等等。另外,法律的威懾是最後一道防線,這些大公司經常會公佈一些反腐案例也是想要起到震懾作用。”

案例四:燒錢不少初創公司因“亂花錢”而倒閉

除了上述公司故意挪用或製造財務問題之外,還有不少公司因為非主觀的“亂花錢”而出現危機或直接倒閉。比如去年O2O博湃養車在融資近3000萬美元,估值6億美元時,由於瘋狂擴張而採取大規模的燒錢補貼戰略,客單價甚至低至1元,最後難以為繼,不得不宣告停止服務。

生鮮電商美味七七則由於重資產模式加上品控跟不上,產生一系列品質問題,一位員工爆料:“大規模投建線下店,但物流跟倉儲設備又跟不上,品控與品質開始直線下降,產生大量投訴不說,就連員工自己買到的水果有時候都是腐爛狀態。”後來,這家曾經由亞馬遜投資2000萬美元的平臺發佈一紙清算公告,宣告破產。

海淘品牌限時特賣平臺蜜桃網曾獲得經緯中國的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但創始人謝文斌曾公開表示,“就算我再融1億美金,也不可能成為巨頭打價格戰的對手,巨頭可以通過管道與補貼的方式把價格壓到很低,但是創業公司沒有辦法這樣長時間消耗下去。”最後,公司終於資金斷裂,人去樓空。

聲音:說不清他們是怎麼胡花錢的

以上案例表明,初創公司的問題不只是出現在“人品”方面,更大的問題在經營。

陳嘉君稱:“創業的人一般都只熟悉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有一些偏向性,比較懂運營或者比較懂市場或者比較懂金融或者比較懂供應鏈等等。因此如果團隊搭建不完善,或者創始人對財務運用不熟悉、對資金運用掌握得不好,那就很容易出問題。會出現財務狀況不穩定,被合作方騙等等情況,不過這不是他成心的,而是他沒有預料到。或者他花了錢,效果不好,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對某一個環節並不熟悉。”

初創公司每筆錢都花到刀刃上並不容易,但要能在一定範圍內控制,不能不計後果地“燒錢”。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表示:“有時說不清他們是怎麼胡花錢的,因為這種決策沒有技術含量,能想像得到的地方都有可能。”然而一旦燒錢的後果和創業者所設想的不一樣,那就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

那麼投資人和公司創始人應當如何預防或儘量避免這方面的問題呢?

陳嘉君說:“從預防的角度來講,第一個是看創業者本身的經歷,是否可以覆蓋我們設想的商業模式中會碰到的成本方面的問題。第二就是看合夥人團隊是不是夠完整,比如在行銷市場或供應鏈方面,是不是有足夠的話語權或者相關經驗,這兩點比較重要。第三個是在投資好以後創始人會規劃一些方向,也就是做一個企業發展的規劃,哪個時間點做什麼事情。那麼在他規劃下一個時間點的時候可以跟投資人多商量,看對下一步規劃的方面熟不熟,也許投資人會給他一些參考或人脈上的關係讓他去更多地瞭解這方面。”儘管如此,上述辦法只是儘量避免問題的出現,創業失敗的案例依然不在少數,初創公司和創始人還是需要更多時間和經驗的磨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