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闊別14年,民間傳統龍舟再下水

岳陽日報全媒體訊“五月五, 龍舟下水打爛鼓。 ”鑼鼓齊鳴, 乘風破浪的場面近日在汨羅再現。 5月24日, 一條1983年打造的龍頭鳳尾的傳統龍舟終於在汨羅周家壟渡口下水了,

傳統龍舟上一次下水, 還是14年前的事。

傳統龍舟與全新龍舟歡樂角逐

5月24日, 記者走進屈子祠鎮漁街村, 感受“龍舟下水”的喜慶氛圍, 感受這一習俗的獨特魅力。

首司跪拜、安龍頭、系花紅、行儒禮、劃手齊唱……“龍舟下水”有一個莊重且歡慶的傳統儀式, 雖然歷經變遷, 禮節與程式有所簡化, 但是風俗的精粹依然傳承。 儀式現場, 只見數十名鑼手、鼓手、漿手們抬著龍頭、龍尾, 拿著鞭炮和其它祭祀用品進行龍舟下水儀式。 精壯的隊員們扛起龍舟, 向下水點依次進發, 現場鞭炮齊鳴, 熱鬧非凡。

龍舟下水儀式後, 村裡小夥分成了兩組, 一組坐上了上世紀80年代的傳統龍舟, 一組人登上了全新的標準龍舟,

“咚咚鏘”“咚咚鏘”……兩隻龍舟在汨羅江上歡樂角逐。 這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相遇”, 引來遠近村民的熱情圍觀。

村民重燃熱情組織民間龍舟賽

“以前小時候, 年年村裡都劃龍舟賽, 後來, 這種賽事在民間幾乎消失了, 只有政府舉辦才看得到。 ”在村支書吳慶求的記憶中, 漁街村的上一次龍舟賽, 還是2003年。 一晃14年, 當年站在江邊觀看劃龍舟的小娃, 如今都已長成青壯年。

吳慶求告訴記者, 隨著近兩年龍舟賽又漸漸回歸民間, 村民熱情又上來了!這次活動完全是村民自發組織的。 去年, 原漁街市村和周家壟村合併成漁街村, 全村2800餘人。 眼看端午將近, 村裡的小夥子按捺不住, 一定要過一把“龍舟癮”, 還要按照老祖宗留下的傳統, 好好感受原汁原味的漁街龍舟文化。

“今年先試水, 圖個高興。 明年一定要參賽, 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龍舟隊PK!”正在江中揮槳的年輕隊員們信心滿滿。

古稀老人講述魚街村龍舟的故事

宣導民間龍舟賽的漁街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對此, 72歲的黃華山老人很有發言權。

黃華山老人認為, 中國龍舟發源地在汨羅, 而汨羅龍舟的發源地, 就在漁街村。

作為土生土長的漁街村人, 黃華山從1990年起, 花了整整10年時間, 走訪了150多位老人, 寫作出版了當時中國農民首部村志《漁街志》;2009年, 又寫出了第二本作品《鄉間拾遺》;2016年, 還出版了《漁街市:古鎮豐碑》, 他把自己半輩子的心力, 都交付給了這個村子。

根據黃華山老人的考證, 如今的漁街村所在地原本屬於漁街古鎮。

而劃龍舟習俗, 卻是古鎮首創。 從最初的漁民魚劃子競渡、草劃子競渡、板劃子競渡, 到東漢時期的第一條龍舟下水, 隨後有了龍頭鳳尾的傳統龍舟……這一漫長的歷史變遷, 都發乎漁街古鎮。

黃華山老人告訴記者, 漁街古鎮境內的漁村星羅棋佈, 其中較大的就有曬網墩、茅廬墩、殷埠墩、河伯潭;古鎮同時分東、南、西、北、中五門, 將龍舟分為紅、黃、黑、青、白五色。 傳統龍舟很是好看, 龍頭、鳳尾, 中間翹杠交叉插著兩面彩旗, 除了劃手, 催橈手站船頭, 鑼手、鼓手坐船中, 招手(舵手)立船尾, 很是壯觀。 而今天在汨羅江中下水的這只傳統龍舟, 正是紅龍。

傳說中, 這裡的先民率先組織船隊, 把屈原遺體打撈上岸, 於是有了“曬屍墩”(後來稱做“歸來島”),

便有了後來的龍舟競渡……如今, 時光已然流逝2300多年, 屈原不在, 龍舟賽卻流傳下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