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封面」緬懷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仁善為本 濟世成德

國醫大師、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原院長李振華教授, 于昨日(2017年5月23日)上午11:53在河南省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駕鶴西歸。

李振華教授簡介

李振華, 男, 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從醫60餘年, 從教50餘載, 是全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

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1990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 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

1954年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

1958年河南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

1960年調河南中醫學院, 歷任教研室主任、附院醫教部主任、附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1988年當選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0年成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李振華被譽為“國醫大師”、“胃病高手”、讓病人“起死回生的神仙”。 流腦、乙腦蔓延時, 在一片哭聲中, 他用一根根針、一劑方藥, 讓深度昏迷的病人醒來;非典疫情中, 他的藥方被衛生部推廣應用, 他用仁心醫術救人無數, 用博大的愛心教書育人, 桃李遍地。

斯人已逝, 風範長存, 今天, 讓我們再次跟隨“問道”之旅, 緬懷李振華老的大師風範。

他出生在“醫聖”張仲景故里, 被譽為“脾胃病國手”, 善用脾胃學說治療疑難雜病, 以溫陽扶正法救病人于垂危。

他用中醫藥應對流腦、乙腦疫情,

揚名全國, 晚年還指導廣東弟子治療非典、禽流感。

他心憂中醫後繼乏人, 奔走呐喊, 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建言, 促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年89歲的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李振華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 2009年被國家評為河南唯一一位“國醫大師”。 他近年腰患發作, 不能久坐, 但每週堅持在家中出診、帶徒, 令人感動。 今年在鄭州家中接受專訪時, 全國禽流感疫情緊張, 西藏自治區的領導還打電話向他請教防治辦法, 李老細心解答, 盡顯仁心仁術。

問道者

呂玉波(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

楊志敏(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

華 榮(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內科醫生、李振華弟子)

羅湛濱(廣東省中醫院肛腸科醫生、李振華弟子)

成才之道

隨父學醫 一味黃芪用了60年

呂玉波:您出身于中醫世家, 能否談談您的成才之路, 給青年中醫指點一下?

李振華:我出生在豫西鄉村, 父親李景唐是當地有名的中醫, 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 他常以“仁善為本, 濟世成德”來教導我, 要我記住“行醫首要立品做人, 只有仁善待人, 才能濟世活人”。

我一邊讀私塾, 一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藥。 1940年豫西大旱, 霍亂流行。 我正在讀高中, 父親說“別上學了, 回來跟著我學醫吧!”我白天侍診, 晚上聽父親講授中醫經典, 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 後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 特別是唯物辯證法, 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有位70多歲的老漢,感冒發燒,不能起床。我到病人家出診,診斷為老年風寒感冒,宜辛溫解表法治療,就用父親治風寒感冒驗方。藥方寫好後,我和病人家屬回廣濟堂,請父親定方,父親說:“原方不動,加黃芪4錢(12克)”。他解釋說:“病人老年氣虛,惡寒發熱無汗,黃芪可以補氣助正,促使發汗解表退熱。服兩帖藥後即可痊癒。”果然,藥到病除。我從醫至今60多年,凡診治老年人氣虛感冒之症,方中經常都加黃芪,效果很好。

在父親身邊實踐6年後,我23歲開始獨立應診。1950年,全省中醫師考試,我考了洛寧全縣第一名,省政府頒發了中醫師證。1953年,洛寧縣人民醫院成立,被選為縣醫院唯一的中醫醫師。後來借調洛陽中醫師進修班和洛陽地市西學中班任教,上調省城,在河南中醫學院承擔醫療、教學任務。我總結了“勤、恒、博、精、悟”五個字,只有在臨床實踐中刻苦學習、用心體會、不斷借鑒前人的經驗,才能逐步培養出“悟性”,從而提高中醫學術水準和臨床療效。

偷師名醫 炙甘草湯治心臟早搏

華榮:您特別注重博取眾家之長,這也是您成為中醫大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李振華:要想醫術精深,必須勤奮好學,博學多聞。不僅要學書本,還要學同道之所長、民間單方驗方、患者用過的功效顯著的處方,永不自滿。

1964年,中醫大家秦伯未來鄭州講學,上午在河南中醫學院作學術報告,下午給省裡領導看病,我在旁侍診,學會了治療心臟病特別是早搏,如何用炙甘草湯。之前我看《傷寒論》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但在臨床使用,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那次秦老告訴我,早搏關鍵在於心陰不足,心陽虛也有,但以心陰虛為主。桂枝不能用大量,如果出現二聯、三聯律時,用1錢(3克),一般時用7分(2克)。以後照跟秦老用藥及量,治好眾多早搏病人,對於室性早搏效果要更好一些。

除了跟名醫,還可以學習名醫的好方子。“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老先生曾為一位軍區領導夫人看病,她患的是功能性子宮出血,吃了施老六劑藥治癒。我從她那裡拿了處方,對比我開的方子,都是補中益氣湯合歸脾湯化裁,但施老加了阿膠、黑地榆,還重用米醋6兩(舊時16兩為1斤),而且在藥物炮製上,柴胡、白芍都是醋炒。後遇此證,我就用施老這種方法,每獲奇效。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內科主任華榮(左)和肛腸科主任羅湛濱(右)跟師李振華老】

學術之道

研究脾胃學說承接重點科研專案

華榮:您被譽為“脾胃病國手”,強調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脾胃病學術思想在業界得到廣泛推崇,影響深遠。我運用您的思想,發現很多內科疾病都可從脾胃入手治療,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振華:元氣乃人體生命健康之本,而元氣之充足,須賴脾胃之滋養,故脾胃傷,則元氣易衰。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對我影響很大。從1979年起,我開始招收脾胃專業碩士研究生,潛心研究脾胃學說。1986年承接國家科委“七五”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我們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5年內對300例該病住院患者純中藥治療,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國家科委委託衛生部驗收鑒定,療效屬國內外先進水準,突破了國外學者認為該病“萎縮的胃粘膜不可能逆轉修復”及“終身疾病”的觀點。1992年該專案被評為河南省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

1995年,我主編出版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專著,提出了“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繫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觀點。

重視心陽巧治冠心病收佳效

楊志敏:這幾年“扶陽”學說盛行,我發現,您很早就提出“心陽”觀點,治療了很多心臟病危重病人。其中奧妙何在?

李振華:中醫學非常重視陽氣在人生命中之重要性。陽氣在人之生命中如日光一樣,陽氣不足,則壽命不能長久。冠心病患者,一般都畏寒怕冷,夏季輕,冬季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之間,夜間12點以後到天明,不僅易犯病,重者多於這時死亡,就是心之陽氣不足、抗拒外寒功能較弱的表現。

現代臨床治療冠心病,常用中藥大都以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為多見,缺少扶助心陽增強心臟功能之藥物,這對冠心病發作時的胸悶氣短、心絞痛等症狀,雖能收到一時之效,但藥效不能持久,特別是這些芳香理氣、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久服易耗氣血,心臟功能更弱。

我經常打比喻說,血液運行,就像自來水在水管中流,要依賴水壓。水管生銹,管腔狹窄,但如果壓力充沛,自來水能暢通無阻;如果壓力不足,水就上不到高樓,流量漸少,甚至停水。所以治療冠心病,不可忽視心陽,舍本求末。我常用人參、附子、桂枝、薤白這些藥益氣助心陽,以促進心臟功能、增強血流迴圈動力為本,隨證適當加理氣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濕之藥。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治療冠心病人,可以收到佳效。

用溫病學說遏制流腦乙腦疫情

羅湛濱:李老,您治療外感熱病也是高手。您認為,中醫在治療傳染病方面,應該怎樣更好發揮作用?

李振華:溫病是因感受溫熱病邪,包括癘氣病毒而發病,起病急驟,有季節性、地域性和高度傳染性。我用溫病學說,指導治療流腦、乙腦、

流感等熱性傳染病,後來補充提出了“熱邪損陰傷正是溫病的病理基礎”和“治溫病重在保存津液”等學術觀點。

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陽地區流行腦脊髓膜炎,僅伊川縣1個多月就死亡70多人。洛陽專署衛生局組織我們去治療。我認為,該病屬於中醫溫病的春溫病,用銀翹散合白虎東加減,熱入營血用清瘟敗毒飲加減配合安宮牛黃丸等,治療近20例,全部治癒。又到宜陽、偃師、三門峽等幾個縣,前後治療百例左右,凡能口服或鼻飼中藥的,均愈。河南省衛生廳在洛陽召開了現場會,在全省推廣中醫治療流腦的方法經驗。

1970年,禹縣流行乙型腦炎病,縣醫院找了個大廟作為臨時傳染病房,8天時間就收治了83個患者,死亡32個,多是兒童,滿院日夜哭聲不斷。當時的縣革委會召開防治會議,讓我負責治療。我根據乙腦病屬暑溫病,辨證分偏熱、偏濕、濕熱蘊結三證,以中藥為主,治療132例,治癒率為92.7%,有25例遺留有偏癱、耳鳴、耳聾、頭痛、弄舌等後遺症,基本屬於乙腦偏濕證,用中藥配合針灸治療,效果很好。這一治療乙腦的方法,後來被評為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疫情中發揮了作用。今後在這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要多發揮中醫的作用。

傳承之道

醫源于易 中華文化是中醫之本

呂玉波:李老,您很重視人文修養,書法功力深厚。我印象最深的是,您一直強調,“要學好中醫,必須做到三通,即文理通、醫理通、哲理通”。對於中醫傳承發展,您有什麼建議?

李振華:中華文化是中醫學之本。我概括了幾句話,“醫源于易,醫歸於變;臨證要訣,辨證為先;綜合分析,四診合參;謹守病機,處方為先;理法方藥,有機連貫。”

中醫常說“醫易同源”,《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中醫學的發展影響也最深。可以說,中醫學是在《易經》的哲學基礎上,通過人們同疾病鬥爭的反復實踐,總結昇華為理論的。其理論核心是整體觀、對立統一觀、恒動觀、辨證觀、取類比象等。中醫的天人合一學說、陰陽學說、臟腑經絡學說、五運六氣學說、辨證論治方法及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學說,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哲學和辯證思維,是學習理解中醫學的金鑰匙。特別是培養中醫思維方式,抓住辨證要點、病理演變的核心,就能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理論體系的醫學科學,各有其長。西醫的檢查儀器是説明瞭解病情、確診疾病的現代方法,但不主張簡單根據西醫檢查診斷的病名,作為中醫辨證用藥的根據。我們應該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應以中醫理法方藥為體,通過四診進行辨證治療,以西醫的各種檢查儀器為用,不能喪失自我。

現在不少年輕醫生中醫專業思想淡化,中醫理論功底不深,臨證水準下降。我們這些老中醫很擔心中醫藥事業後繼乏術、後繼乏人,所以一直呼籲中醫院要突出中醫特色。你們廣東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請我們這些老中醫去帶徒,注重挖掘中醫特色療法,中醫特色優勢發揮充分,值得各地學習。

養生之道

每日揮毫 提出“愛好養生法”

89歲的李振華至今耳聰目明、精神矍鑠。他將自己的養生經驗總結為幾句話:與四時節氣協調,與天和;情志安寧,與氣血和;動靜合一,形神合一,與自身和;飲食有節,與脾胃和;益腎固精,全真養形,與神和。他說,養生貴在力行,持之以恆,就會壽而康。

李振華提出“愛好養生法”,認為人要有所依託,有一種健康的愛好,這樣才能保持對社會、對生活的興趣,進而使身心健康。

他本人就是“愛好養生法”的受益者,每天練習書法,以楷書為主,一筆一劃,一絲不苟。練習書法講求頭正身直、臂開足安、懸肘松肩、平氣凝神、排除雜念。表面看揮毫起筆只有手在動,實際上是手指、腕、肘、肩帶動全身的運動,將精氣神傾注於筆端。整個過程酷似打太極拳,又像練氣功,意力並用,動靜結合,既增強了手、腦的協調能力,又鍛煉四肢功能。

李振華說,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熱、溫、涼,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所以要“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和于四時,順應自然之氣。尤其年老體弱者,更應適宜寒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動不宜過早,以見到陽光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內活動,以免寒氣傷陽。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時,但也不宜過涼。人要適應自然,生活要規律,寒溫要適度。

他說,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強修養、愛好廣泛、寬宏大量、不記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靜志安,樂觀寬宏。

李振華還非常重視經穴,常以指代針揉搓經穴養生治病。每日睡前和起床時,常用手指揉搓百會穴及頭面部,以促進頭面部血液迴圈;揉搓湧泉穴、膻中穴以補腎、強心、健腦;揉搓聽宮、耳門、顱息等穴以助聽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強視力;揉搓迎香、風池穴以防感冒;指壓足三裡、內關、中脘、氣海等穴,以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每個穴位揉搓按壓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壓150次。

他還時常叩叩牙齒,以強齒和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他說,通過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壓,收到了行氣血、調營衛、益心腦、防外邪、強耳目的效果。

李振華的飲食有三個原則:定時、定量、定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堅持每日三餐按時就餐;定量是三餐不過飽,以八成飽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於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細糧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後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適為准。

他愛吃麵條,尤其愛吃稀軟的帶湯水的麵條,麵條可用細糧也可用雜面,再放些青菜之類,既有營養又易於消化。他常囑咐病人注意食療,如晚餐喝粥適當加入紅棗、薏苡仁、核桃仁、山藥等以增強脾胃功能,還要結合大便情況對飲食進行調整,以保持大便通暢,每日一次。

大師逸事

勇於建言 建議修改政府報告

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呐喊。

他曾任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時,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集體寫出建議。後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籲解決中醫後繼乏人問題,並寫了內參報告,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重視。之後,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藥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這些人現在都成了中醫藥骨幹力量。

我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有位70多歲的老漢,感冒發燒,不能起床。我到病人家出診,診斷為老年風寒感冒,宜辛溫解表法治療,就用父親治風寒感冒驗方。藥方寫好後,我和病人家屬回廣濟堂,請父親定方,父親說:“原方不動,加黃芪4錢(12克)”。他解釋說:“病人老年氣虛,惡寒發熱無汗,黃芪可以補氣助正,促使發汗解表退熱。服兩帖藥後即可痊癒。”果然,藥到病除。我從醫至今60多年,凡診治老年人氣虛感冒之症,方中經常都加黃芪,效果很好。

在父親身邊實踐6年後,我23歲開始獨立應診。1950年,全省中醫師考試,我考了洛寧全縣第一名,省政府頒發了中醫師證。1953年,洛寧縣人民醫院成立,被選為縣醫院唯一的中醫醫師。後來借調洛陽中醫師進修班和洛陽地市西學中班任教,上調省城,在河南中醫學院承擔醫療、教學任務。我總結了“勤、恒、博、精、悟”五個字,只有在臨床實踐中刻苦學習、用心體會、不斷借鑒前人的經驗,才能逐步培養出“悟性”,從而提高中醫學術水準和臨床療效。

偷師名醫 炙甘草湯治心臟早搏

華榮:您特別注重博取眾家之長,這也是您成為中醫大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李振華:要想醫術精深,必須勤奮好學,博學多聞。不僅要學書本,還要學同道之所長、民間單方驗方、患者用過的功效顯著的處方,永不自滿。

1964年,中醫大家秦伯未來鄭州講學,上午在河南中醫學院作學術報告,下午給省裡領導看病,我在旁侍診,學會了治療心臟病特別是早搏,如何用炙甘草湯。之前我看《傷寒論》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但在臨床使用,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那次秦老告訴我,早搏關鍵在於心陰不足,心陽虛也有,但以心陰虛為主。桂枝不能用大量,如果出現二聯、三聯律時,用1錢(3克),一般時用7分(2克)。以後照跟秦老用藥及量,治好眾多早搏病人,對於室性早搏效果要更好一些。

除了跟名醫,還可以學習名醫的好方子。“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老先生曾為一位軍區領導夫人看病,她患的是功能性子宮出血,吃了施老六劑藥治癒。我從她那裡拿了處方,對比我開的方子,都是補中益氣湯合歸脾湯化裁,但施老加了阿膠、黑地榆,還重用米醋6兩(舊時16兩為1斤),而且在藥物炮製上,柴胡、白芍都是醋炒。後遇此證,我就用施老這種方法,每獲奇效。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內科主任華榮(左)和肛腸科主任羅湛濱(右)跟師李振華老】

學術之道

研究脾胃學說承接重點科研專案

華榮:您被譽為“脾胃病國手”,強調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脾胃病學術思想在業界得到廣泛推崇,影響深遠。我運用您的思想,發現很多內科疾病都可從脾胃入手治療,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振華:元氣乃人體生命健康之本,而元氣之充足,須賴脾胃之滋養,故脾胃傷,則元氣易衰。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對我影響很大。從1979年起,我開始招收脾胃專業碩士研究生,潛心研究脾胃學說。1986年承接國家科委“七五”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我們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5年內對300例該病住院患者純中藥治療,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國家科委委託衛生部驗收鑒定,療效屬國內外先進水準,突破了國外學者認為該病“萎縮的胃粘膜不可能逆轉修復”及“終身疾病”的觀點。1992年該專案被評為河南省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

1995年,我主編出版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專著,提出了“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繫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觀點。

重視心陽巧治冠心病收佳效

楊志敏:這幾年“扶陽”學說盛行,我發現,您很早就提出“心陽”觀點,治療了很多心臟病危重病人。其中奧妙何在?

李振華:中醫學非常重視陽氣在人生命中之重要性。陽氣在人之生命中如日光一樣,陽氣不足,則壽命不能長久。冠心病患者,一般都畏寒怕冷,夏季輕,冬季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之間,夜間12點以後到天明,不僅易犯病,重者多於這時死亡,就是心之陽氣不足、抗拒外寒功能較弱的表現。

現代臨床治療冠心病,常用中藥大都以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為多見,缺少扶助心陽增強心臟功能之藥物,這對冠心病發作時的胸悶氣短、心絞痛等症狀,雖能收到一時之效,但藥效不能持久,特別是這些芳香理氣、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久服易耗氣血,心臟功能更弱。

我經常打比喻說,血液運行,就像自來水在水管中流,要依賴水壓。水管生銹,管腔狹窄,但如果壓力充沛,自來水能暢通無阻;如果壓力不足,水就上不到高樓,流量漸少,甚至停水。所以治療冠心病,不可忽視心陽,舍本求末。我常用人參、附子、桂枝、薤白這些藥益氣助心陽,以促進心臟功能、增強血流迴圈動力為本,隨證適當加理氣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濕之藥。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治療冠心病人,可以收到佳效。

用溫病學說遏制流腦乙腦疫情

羅湛濱:李老,您治療外感熱病也是高手。您認為,中醫在治療傳染病方面,應該怎樣更好發揮作用?

李振華:溫病是因感受溫熱病邪,包括癘氣病毒而發病,起病急驟,有季節性、地域性和高度傳染性。我用溫病學說,指導治療流腦、乙腦、

流感等熱性傳染病,後來補充提出了“熱邪損陰傷正是溫病的病理基礎”和“治溫病重在保存津液”等學術觀點。

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陽地區流行腦脊髓膜炎,僅伊川縣1個多月就死亡70多人。洛陽專署衛生局組織我們去治療。我認為,該病屬於中醫溫病的春溫病,用銀翹散合白虎東加減,熱入營血用清瘟敗毒飲加減配合安宮牛黃丸等,治療近20例,全部治癒。又到宜陽、偃師、三門峽等幾個縣,前後治療百例左右,凡能口服或鼻飼中藥的,均愈。河南省衛生廳在洛陽召開了現場會,在全省推廣中醫治療流腦的方法經驗。

1970年,禹縣流行乙型腦炎病,縣醫院找了個大廟作為臨時傳染病房,8天時間就收治了83個患者,死亡32個,多是兒童,滿院日夜哭聲不斷。當時的縣革委會召開防治會議,讓我負責治療。我根據乙腦病屬暑溫病,辨證分偏熱、偏濕、濕熱蘊結三證,以中藥為主,治療132例,治癒率為92.7%,有25例遺留有偏癱、耳鳴、耳聾、頭痛、弄舌等後遺症,基本屬於乙腦偏濕證,用中藥配合針灸治療,效果很好。這一治療乙腦的方法,後來被評為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疫情中發揮了作用。今後在這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要多發揮中醫的作用。

傳承之道

醫源于易 中華文化是中醫之本

呂玉波:李老,您很重視人文修養,書法功力深厚。我印象最深的是,您一直強調,“要學好中醫,必須做到三通,即文理通、醫理通、哲理通”。對於中醫傳承發展,您有什麼建議?

李振華:中華文化是中醫學之本。我概括了幾句話,“醫源于易,醫歸於變;臨證要訣,辨證為先;綜合分析,四診合參;謹守病機,處方為先;理法方藥,有機連貫。”

中醫常說“醫易同源”,《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中醫學的發展影響也最深。可以說,中醫學是在《易經》的哲學基礎上,通過人們同疾病鬥爭的反復實踐,總結昇華為理論的。其理論核心是整體觀、對立統一觀、恒動觀、辨證觀、取類比象等。中醫的天人合一學說、陰陽學說、臟腑經絡學說、五運六氣學說、辨證論治方法及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學說,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哲學和辯證思維,是學習理解中醫學的金鑰匙。特別是培養中醫思維方式,抓住辨證要點、病理演變的核心,就能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理論體系的醫學科學,各有其長。西醫的檢查儀器是説明瞭解病情、確診疾病的現代方法,但不主張簡單根據西醫檢查診斷的病名,作為中醫辨證用藥的根據。我們應該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應以中醫理法方藥為體,通過四診進行辨證治療,以西醫的各種檢查儀器為用,不能喪失自我。

現在不少年輕醫生中醫專業思想淡化,中醫理論功底不深,臨證水準下降。我們這些老中醫很擔心中醫藥事業後繼乏術、後繼乏人,所以一直呼籲中醫院要突出中醫特色。你們廣東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請我們這些老中醫去帶徒,注重挖掘中醫特色療法,中醫特色優勢發揮充分,值得各地學習。

養生之道

每日揮毫 提出“愛好養生法”

89歲的李振華至今耳聰目明、精神矍鑠。他將自己的養生經驗總結為幾句話:與四時節氣協調,與天和;情志安寧,與氣血和;動靜合一,形神合一,與自身和;飲食有節,與脾胃和;益腎固精,全真養形,與神和。他說,養生貴在力行,持之以恆,就會壽而康。

李振華提出“愛好養生法”,認為人要有所依託,有一種健康的愛好,這樣才能保持對社會、對生活的興趣,進而使身心健康。

他本人就是“愛好養生法”的受益者,每天練習書法,以楷書為主,一筆一劃,一絲不苟。練習書法講求頭正身直、臂開足安、懸肘松肩、平氣凝神、排除雜念。表面看揮毫起筆只有手在動,實際上是手指、腕、肘、肩帶動全身的運動,將精氣神傾注於筆端。整個過程酷似打太極拳,又像練氣功,意力並用,動靜結合,既增強了手、腦的協調能力,又鍛煉四肢功能。

李振華說,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熱、溫、涼,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所以要“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和于四時,順應自然之氣。尤其年老體弱者,更應適宜寒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動不宜過早,以見到陽光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內活動,以免寒氣傷陽。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時,但也不宜過涼。人要適應自然,生活要規律,寒溫要適度。

他說,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強修養、愛好廣泛、寬宏大量、不記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靜志安,樂觀寬宏。

李振華還非常重視經穴,常以指代針揉搓經穴養生治病。每日睡前和起床時,常用手指揉搓百會穴及頭面部,以促進頭面部血液迴圈;揉搓湧泉穴、膻中穴以補腎、強心、健腦;揉搓聽宮、耳門、顱息等穴以助聽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強視力;揉搓迎香、風池穴以防感冒;指壓足三裡、內關、中脘、氣海等穴,以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每個穴位揉搓按壓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壓150次。

他還時常叩叩牙齒,以強齒和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他說,通過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壓,收到了行氣血、調營衛、益心腦、防外邪、強耳目的效果。

李振華的飲食有三個原則:定時、定量、定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堅持每日三餐按時就餐;定量是三餐不過飽,以八成飽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於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細糧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後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適為准。

他愛吃麵條,尤其愛吃稀軟的帶湯水的麵條,麵條可用細糧也可用雜面,再放些青菜之類,既有營養又易於消化。他常囑咐病人注意食療,如晚餐喝粥適當加入紅棗、薏苡仁、核桃仁、山藥等以增強脾胃功能,還要結合大便情況對飲食進行調整,以保持大便通暢,每日一次。

大師逸事

勇於建言 建議修改政府報告

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呐喊。

他曾任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時,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集體寫出建議。後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籲解決中醫後繼乏人問題,並寫了內參報告,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重視。之後,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藥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這些人現在都成了中醫藥骨幹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