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世界級舞臺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至少從CES、MWC這些國際展會來看,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身影正越來越多。 今年SXSW(西南偏南)也首次迎來了中國面孔, 知乎、摩拜單車、出門問問等中國公司出現在這個活動上, 知乎CEO周源還在這裡進行了他的第一次英語演講。

知乎周源CEO周源在SXSW演講

相對於強調科技的CES、MWC而言, 從純音樂節發展而來的SXSW更像是一個“混合爬梯”。 30年來, 音樂、娛樂、科技在這裡混搭, 這幾年科技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SXSW迎來了奧巴馬、Lady Gaga、奧尼爾等大咖, 是Airbnb、Meerkat(移動直播)、Twitter等創新公司所重視的舞臺。 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赴美亮相SXSW, 表明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出去的意願正日益強烈, 與全世界創業創新者交流, 這種現象與王興等人提出的“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機會之一在於全球化”形成呼應。

中國互聯網公司參加SXSW不會只是為了“交流”,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他們飛躍重洋自然還有其他目的。 至少從知乎CEO周源的演講內容來看, 他去SXSW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演講的最後, 周源表示“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彼此之間也可以消除語言的障礙, 提一問題, 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回答。 這是一件值得追求, 很酷的事情。 ”由此可見, 知乎去SXSW很可能是為了提升海外影響力和知名度, 為即將進行的全球化佈局做鋪墊。

為什麼知乎出海是必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推翻一個自己幾年前的論斷, 那就是“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

國際化、全球化在互聯網行業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 過去中國全球化最成功的互聯網業務, 要麼是BAT用錢鋪路的國際化業務,

要麼是獵豹、美圖、UC以及手機公司這樣的工具型業務。 並且就算是BAT的業務, 也是地圖、支付、IM和安全這樣的工具型應用率先實現了國際化。 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隔閡, 知乎這樣的知識型產品走全球化之路存在天然壁壘。

幾年前, 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獵豹移動CEO傅盛曾分享, 獵豹清理大師能夠在國際化上取得成績, 很重要原因是, 它是工具型應用而不是文化型應用。 中國製造風靡全球因為工具屬性強而文化屬性弱, 因為功能性產品, 不同地區的需求差異更小, 而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卻很巨大, 並且文化內容型應用需要深度運營。 因此, 文化內容型應用成功國際化的很少。 反過來看, 美國有幾個文化內容型應用在中國做得很好呢?做得很好的都是Windows、Office、Android、Chrome這類工具。

一到門戶、視頻、社區這樣的內容型業務上, 都是中國土著占優。 這是幾年前, 我認為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的邏輯。

然而世界是變化的, 移動互聯網今非昔比, 當初認為工具更容易出海的傅盛, 正帶著獵豹在美國力推LIVE.ME直播平臺。 以知乎出海這件事情來看, 我認為至少有這些證據表明它將出海:

1、知乎擁有一定的海外用戶基礎。

我流覽知乎時發現, 知乎已有不少海外用戶, 以華人群體居多, 很多討論, 往往可以看到uber、airbnb、Facebook、Google等海外公司的員工來回答, 還有留學生玩知乎。

在知乎上“知乎的海外黨到底有多強?”這個問題中, 提問者這樣描述這群海外用戶:

“看到有人說知乎頭號實力集團—— 海外黨對於知乎,

如同猶太院外集團之於美國。 知乎的海外黨的確人數和實力上佔據一定地位, 但是真的就像這位朋友說的這樣嗎?”

這個問題有100多個答案, 不少來自於“海外黨”, 排在最前面的答案點贊數近1000, 點贊最多的有5000多個, 由此可以窺見知乎上的海外使用者確實已成規模, 這些使用者就是知乎國際化的種子用戶——如同知乎2010年上線之初的200多位用戶一樣。

2、知乎在內容上已在“全球化”。

知識是無國界的, Wikipedia有85%的內容是非英語內容, 書店的外文編譯或原版書籍佔據相當比例。

知乎也在積極引入海外內容, 比如知乎LIVE甚至在近期請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E.Stiglitz, 包括之前的《血戰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Google X創始人Sebastian Thrun等大咖, 效果超出預期,JosephE.Stiglitz的《特朗普上臺,中國該往何處去》LIVE參與者達到13683人。既然知乎面向海外內容生產者的強運營已經開始,那麼走出去也是順水推舟。這些國際大咖的知識可以分享給海外用戶,這些國際大咖的群體可以擴大,而全球化的內容佈局也有利於中國使用者獲取更多知識。

歪果仁在知乎開LIVE

3、背靠中國內容出海大環境。

此前,在全球化上最為激進的內容平臺非今日頭條莫屬。這個新銳小巨頭,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際化佈局,投資印度版今日頭條Dailyhunt,今年春節收購美國移動短視頻平臺Flipagram,張一鳴去年底更是明確,全球化是今日頭條2017年核心戰略之一。

因此,既然直播、自媒體資訊平臺可以出海,同屬於內容平臺的知乎,為什麼不可以呢?

4、互聯網下半場大家都得出海。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是業界共識,王興等人都認為,全球化將是下半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大家的理由都是相似的:一是中國本土市場人口紅利消失,要想得到增長,必須去海外謀求發展。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際化更容易,AppStore和GooglePlay構建的分發機制、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消除語言認知障礙、用張一鳴的話說是“資訊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頻率和顆粒度越來越低,配置的成本也越來越低。”所以,BAT的業務、投資和人才都在全球化佈局,ofo、滴滴等新銳公司還在創業就想到海外去,知乎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海外尋找機會呢?

知乎出海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內容平臺都在出海,但還沒有一家取得有說服力的成績,大家都在嘗試。對於知乎來說,出海的挑戰可能比許多平臺都要大一些。至少我認為會有這些挑戰:

1、與昔日老師Quora的正面交手

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Quora上全是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問題啊?”,現在,中國版Quora知乎也要進入美國市場了。

周源在多次採訪中坦陳,Quora是知乎的老師,知乎學習並參考了Quora的資訊邏輯。Quora成立時間更早、全球化程度更高。 2016年,Quora每月已有1億訪問量,其中一半來自美國,還有15%來自印度。不過,這不是Quora會贏得問答之戰的理由,畢竟之前知乎和它在平行世界,並未正面交手。

Quora創始人安吉洛

知乎的產品形態已經跟Quora越來越不同。 知乎在功能層面已經進行許多本土創新,它有電子書、知乎Live、知乎日報、知乎專欄等產品,日報和專欄Quora有對應產品,但做得更晚。融資層面知乎比Quora步伐更快,今年1月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而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

2、社區模式出海的老大難問題

今日頭條、獵豹內容出海,相對社區而言更容易,畢竟它們更多是內容分發,而不是社區。涉及到社區,規則、氛圍、文化,諸多因素會讓運營變得更複雜一些。正是因為此,我們很少見到成功國際化的社區,但卻能見到許多當地語系化的論壇,甚至不同城市的論壇都能取得成功。

知乎已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問答社區。在年初融資成功的內部信上,周源說,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臺。而在SXSW,周源演講則表示知乎要構建一個 Marketplace for knowledge,有點像一個知識的 AppStore,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讓知乎成為一個更大更有價值的平臺。如果說知乎是知識的AppStore,做一個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臺,國際化的挑戰就會小很多。如果知識在中國可以成為市場,那麼,在海外同樣可以。正如天貓、Amazon等電商業務可以全球化一樣,市場全球化比社區容易,因為前者比拼的是效率,而後者比拼的則是運營,國際化前者更容易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知乎出海,必然會首先將知識付費產品如Live服務出海,而不是將知乎最原生的社區模式複製出去,這樣也可以避免跟海外Quora、Ask.com、Answer直接交鋒。

知乎LIVE,中國式創新

3、完全不同的市場遊戲規則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智慧財產權問題。中國的智慧財產權環境正在變得更好,但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差距,比如在AppStore,如果LOGO涉嫌侵權,就有可能被下架,用戶對於這類行為也很反感。知乎在中國很重視版權,但是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本身也可能會存在圖片、文字等內容的侵權,這種智慧財產權問題在海外的解決會更棘手,至少有很多不同點。除此之外可能還有類似于名譽侵權、隱私洩露等類型的糾紛。當然,市場規則不同,也是所有中國公司出海將會遭遇的坑,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被巨額罰款、陷入專利糾紛甚至被用戶巨額索賠,都體現出國內外的規則差異。

4、不得不考慮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是投入,國際化意味著要進行多語言的內容運營,產品、技術和運營諸多維度都要有相應準備,而這意味著前期規模性的投入;一個是產出,知乎在中國變現有許多探索,周源也曾強調過,2017年知乎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到了海外,中國的LIVE等模式是否還能生效?

因此,知乎出海可能會選擇知識付費產品,卻不會直接將LIVE搬出去,而是會根據海外使用者的付費習慣量身定制產品。知乎還可能會通過AI技術來提高多語音運營的效率,對於知乎而言,如何盡可能少的投入同時在海外探索出知識變現模式,或者說將中國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海外,是一個挑戰。

對於知乎來說,全球化會讓其使用者進一步增長、內容進一步充實,讓中國領先的知識經濟惠及全世界更多人。對於中國知識生產者來說,他們有機會獲得全球範圍內的讀者,中國的知識消費者則會獲取全球範圍內的知識。對於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內容平臺來說,知乎的出海會讓“中國互聯網出海隊伍”又添一員。因此,我很期待知乎邁出這勇敢的一步,與Quora一較高下。

效果超出預期,JosephE.Stiglitz的《特朗普上臺,中國該往何處去》LIVE參與者達到13683人。既然知乎面向海外內容生產者的強運營已經開始,那麼走出去也是順水推舟。這些國際大咖的知識可以分享給海外用戶,這些國際大咖的群體可以擴大,而全球化的內容佈局也有利於中國使用者獲取更多知識。

歪果仁在知乎開LIVE

3、背靠中國內容出海大環境。

此前,在全球化上最為激進的內容平臺非今日頭條莫屬。這個新銳小巨頭,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際化佈局,投資印度版今日頭條Dailyhunt,今年春節收購美國移動短視頻平臺Flipagram,張一鳴去年底更是明確,全球化是今日頭條2017年核心戰略之一。

因此,既然直播、自媒體資訊平臺可以出海,同屬於內容平臺的知乎,為什麼不可以呢?

4、互聯網下半場大家都得出海。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是業界共識,王興等人都認為,全球化將是下半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大家的理由都是相似的:一是中國本土市場人口紅利消失,要想得到增長,必須去海外謀求發展。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際化更容易,AppStore和GooglePlay構建的分發機制、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消除語言認知障礙、用張一鳴的話說是“資訊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頻率和顆粒度越來越低,配置的成本也越來越低。”所以,BAT的業務、投資和人才都在全球化佈局,ofo、滴滴等新銳公司還在創業就想到海外去,知乎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海外尋找機會呢?

知乎出海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內容平臺都在出海,但還沒有一家取得有說服力的成績,大家都在嘗試。對於知乎來說,出海的挑戰可能比許多平臺都要大一些。至少我認為會有這些挑戰:

1、與昔日老師Quora的正面交手

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Quora上全是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問題啊?”,現在,中國版Quora知乎也要進入美國市場了。

周源在多次採訪中坦陳,Quora是知乎的老師,知乎學習並參考了Quora的資訊邏輯。Quora成立時間更早、全球化程度更高。 2016年,Quora每月已有1億訪問量,其中一半來自美國,還有15%來自印度。不過,這不是Quora會贏得問答之戰的理由,畢竟之前知乎和它在平行世界,並未正面交手。

Quora創始人安吉洛

知乎的產品形態已經跟Quora越來越不同。 知乎在功能層面已經進行許多本土創新,它有電子書、知乎Live、知乎日報、知乎專欄等產品,日報和專欄Quora有對應產品,但做得更晚。融資層面知乎比Quora步伐更快,今年1月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而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

2、社區模式出海的老大難問題

今日頭條、獵豹內容出海,相對社區而言更容易,畢竟它們更多是內容分發,而不是社區。涉及到社區,規則、氛圍、文化,諸多因素會讓運營變得更複雜一些。正是因為此,我們很少見到成功國際化的社區,但卻能見到許多當地語系化的論壇,甚至不同城市的論壇都能取得成功。

知乎已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問答社區。在年初融資成功的內部信上,周源說,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臺。而在SXSW,周源演講則表示知乎要構建一個 Marketplace for knowledge,有點像一個知識的 AppStore,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讓知乎成為一個更大更有價值的平臺。如果說知乎是知識的AppStore,做一個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臺,國際化的挑戰就會小很多。如果知識在中國可以成為市場,那麼,在海外同樣可以。正如天貓、Amazon等電商業務可以全球化一樣,市場全球化比社區容易,因為前者比拼的是效率,而後者比拼的則是運營,國際化前者更容易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知乎出海,必然會首先將知識付費產品如Live服務出海,而不是將知乎最原生的社區模式複製出去,這樣也可以避免跟海外Quora、Ask.com、Answer直接交鋒。

知乎LIVE,中國式創新

3、完全不同的市場遊戲規則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智慧財產權問題。中國的智慧財產權環境正在變得更好,但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差距,比如在AppStore,如果LOGO涉嫌侵權,就有可能被下架,用戶對於這類行為也很反感。知乎在中國很重視版權,但是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本身也可能會存在圖片、文字等內容的侵權,這種智慧財產權問題在海外的解決會更棘手,至少有很多不同點。除此之外可能還有類似于名譽侵權、隱私洩露等類型的糾紛。當然,市場規則不同,也是所有中國公司出海將會遭遇的坑,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被巨額罰款、陷入專利糾紛甚至被用戶巨額索賠,都體現出國內外的規則差異。

4、不得不考慮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是投入,國際化意味著要進行多語言的內容運營,產品、技術和運營諸多維度都要有相應準備,而這意味著前期規模性的投入;一個是產出,知乎在中國變現有許多探索,周源也曾強調過,2017年知乎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到了海外,中國的LIVE等模式是否還能生效?

因此,知乎出海可能會選擇知識付費產品,卻不會直接將LIVE搬出去,而是會根據海外使用者的付費習慣量身定制產品。知乎還可能會通過AI技術來提高多語音運營的效率,對於知乎而言,如何盡可能少的投入同時在海外探索出知識變現模式,或者說將中國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海外,是一個挑戰。

對於知乎來說,全球化會讓其使用者進一步增長、內容進一步充實,讓中國領先的知識經濟惠及全世界更多人。對於中國知識生產者來說,他們有機會獲得全球範圍內的讀者,中國的知識消費者則會獲取全球範圍內的知識。對於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內容平臺來說,知乎的出海會讓“中國互聯網出海隊伍”又添一員。因此,我很期待知乎邁出這勇敢的一步,與Quora一較高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