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思客丨李瑞敏:校園交通雜談

在校園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交通參與者。 今天我們聚焦“校園交通”這一話題:校園交通有怎樣的特點?目前管理面臨哪些問題?未來又將如何發展?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李瑞敏老師將結合清華校內交通狀況談談自己的思考。

校園交通的“安全”與“快捷”

“安全”與“快捷”是校園交通的兩個重要主題, 很多時候亦是兩個並不完全統一的主題。 在校園裡學習過的人們都會有感覺:若沒有一輛自行車, 純靠步行, 完成日常學習生活還是有些辛苦。 曾經校園裡清一色的腳踏式自行車速度均勻, 自行車之間碰撞潛在的危險程度低。

時至今日, 腳踏式自行車依然佔據主導;但不容忽視的是, 各類電動自行車已開始快速增加:除去各類外賣、快遞類電動自行車, 學生自有電動自行車數量也在快速增長。 而電動自行車的速度明顯高於腳踏式自行車, 較大的速度差意味著碰撞後的較大危險。

雖目前未有明顯的碰撞影響後果, 但騎車、走路的潛在風險在增大。 不可否認的是, 電動自行車確實帶來了更快捷省力的出行體驗, 因此, 如何處理其快捷與安全之間的矛盾, 仍有待進一步思考。

再來看看汽車。 目前校內自駕汽車的學生尚不多見,

但對於教職員工及眾多外來人員而言, 汽車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進出校園的工具。 雖校園內有大量減速、限行措施, 但汽車與自行車之間大大小小的剮蹭、碰撞亦非罕見。 機動車的增長是無法逆轉的大趨勢, 在這一趨勢下, 如何協調好校園環境秩序與學生、教職員工出行需求之間的關係, 亦是校園交通管理所要回答的問題。

校園交通的便與不便

在當前我國城市大環境下, 對大學校園進行相對封閉管理很有必要。 但是一旦校園面積過大, 則會給校園自身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

近十餘年來, 北京市的軌道交通發展迅猛, 13號線、4號線、15號線陸續在清華校園周邊開通, 給師生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實際出行中又會逐漸感受到很多不便。

例如要從校園內到達這三條線的周邊網站, 無論走路還是騎車都需要相當的時間, 而在校內修地鐵站近乎不可能。 那麼, 能否從其他方面考慮更好地接駁交通呢?眾多外來人員需要駕車進入校園似乎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 近來共用單車的興起為地鐵站與校園的接駁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成為眾多外來客人的選擇。

另一方面, 在當前街區制的探索中, 巨大的大學校園似乎又成了影響“小街區、密路網”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亦不乏提倡開放校園的觀點。 當然開放校園在現階段未必成熟, 但隨著學校周邊的日益發展, 如何更好地將校園交通融入到城市交通中, 也是校園管理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校園交通的美與趣

作為國內最美的校園之一, 清華大學的交通亦處處體現美感。 每年春暖花開、枝繁葉茂之後, 校內的道路就體現出了別樣的風情。 以南北貫通的學堂路與東西直連的清華路為例, 不只路名顯示了清華的特色和底蘊——由南及北,學堂路兩側為遮陰蔽日的槐樹和高大挺秀的楊樹,以清華路為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兩道風景;而自東向西,清華路則體現了更為豐富的景觀,從主樓前面的開闊嚴整的廣場開始,先是枝繁葉茂的法桐提供了遮陽避雨的極佳騎行環境,小橋過後則是秋日金黃的銀杏,配以歷史悠久的清華園二校門,已成清華的最佳景致之一。及至西門,則又是鬱鬱蔥蔥的槐樹,輔以整治後的校河碧波,沿途景致多變、代表性建築眾多,道路兩旁提供了連續的步行通道,實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步行佳境。其他如明德路的靜謐、熙春路的古樸、新民路的熙熙攘攘、至善路的川流不息,都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清華的風貌。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校園建設,著重為步行提供了大量的通行空間;校園景致的豐富,又為步行者不時提供意外的收穫。萬里晴空、風和日麗之時,漫步清華校園,遂能感受大學文化之積澱、美麗校園之風采、人文日新之科技、自強不息之精神。

校園交通的“頑疾”

機動化的發展實際上給清華大學的校園交通帶來行車、停車等多方面的壓力,甚至於安全方面的壓力。目前來看,校園交通主要存在兩項“頑疾”。

其一是機動車入校收費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為限制非相關車輛進入學校而設置的停車收費,本意是限制入校車輛數,為校園提供安靜的環境。但因為業務需求、參觀訪問等因素,加之下班時間集中,使得東南門在工作日晚高峰及週末時間裡出校交通持續擁堵,自收費至今未見有明顯緩解,同時亦耗費大量人力進行疏導管理。東南門作為清華的主校門,每日被如此大量的機動車“包圍”實非良策,亟待尋找更佳的解決方案。

其二是教學區交通組織問題。校內數萬學生的上課地點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六教學樓,每當上午或下午第一節與第二節課之間,該區域自行車交通密集混亂,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會給校園交通參與者帶來不良感受,需要在道路設計和疏導管理上加以整治。

校園交通的未來

第一,降低機動化交通的比例。無論從安全的角度還是從生態發展的角度出發,都應當通過多種手段降低校園交通中機動化交通的比例,尤其是減少小汽車的使用。目前清華校園內通過分時段設定限行區域、設置各種限速措施等方式抑制了小汽車的使用;但園內的機動車總量依然很大,且與自行車出行衝突嚴重。如何結合日常工作生活需要,更合理地設置小汽車管理措施是校園交通管理必須解答的問題。

第二,建立具有系統完整性的慢行交通環境。曾經校園道路普遍服務於自行車,自行車和行人在同一路面通行問題不大。而時至今日,眾多道路不得不讓位給機動車,導致自行車、行人在部分路段難覓通道,尤其是自行車,在很多路段基本都與機動車在同一空間行駛,交通安全和秩序都受到威脅。因此,校園交通應當以打造社區慢行交通環境為主導,充分應用各類措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管理措施等來提升出行環境;在限速方面亦可考慮多樣形式的限速手段,而非目前“一條條減速帶打到底”的辦法。

第三,應用科技手段。結合清華大學校園特點,可以逐漸建立與清華科技水準相應的智慧化校園交通,從而實現校園交通的資訊化和人性化。

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大學校園交通在支撐大學的各類日常活動之余,亦應體現大學的風貌與特色。清華魅力無窮的校園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交通系統的支撐。願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讓清華大學的校園交通得以進一步提升。

不只路名顯示了清華的特色和底蘊——由南及北,學堂路兩側為遮陰蔽日的槐樹和高大挺秀的楊樹,以清華路為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兩道風景;而自東向西,清華路則體現了更為豐富的景觀,從主樓前面的開闊嚴整的廣場開始,先是枝繁葉茂的法桐提供了遮陽避雨的極佳騎行環境,小橋過後則是秋日金黃的銀杏,配以歷史悠久的清華園二校門,已成清華的最佳景致之一。及至西門,則又是鬱鬱蔥蔥的槐樹,輔以整治後的校河碧波,沿途景致多變、代表性建築眾多,道路兩旁提供了連續的步行通道,實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步行佳境。其他如明德路的靜謐、熙春路的古樸、新民路的熙熙攘攘、至善路的川流不息,都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清華的風貌。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校園建設,著重為步行提供了大量的通行空間;校園景致的豐富,又為步行者不時提供意外的收穫。萬里晴空、風和日麗之時,漫步清華校園,遂能感受大學文化之積澱、美麗校園之風采、人文日新之科技、自強不息之精神。

校園交通的“頑疾”

機動化的發展實際上給清華大學的校園交通帶來行車、停車等多方面的壓力,甚至於安全方面的壓力。目前來看,校園交通主要存在兩項“頑疾”。

其一是機動車入校收費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為限制非相關車輛進入學校而設置的停車收費,本意是限制入校車輛數,為校園提供安靜的環境。但因為業務需求、參觀訪問等因素,加之下班時間集中,使得東南門在工作日晚高峰及週末時間裡出校交通持續擁堵,自收費至今未見有明顯緩解,同時亦耗費大量人力進行疏導管理。東南門作為清華的主校門,每日被如此大量的機動車“包圍”實非良策,亟待尋找更佳的解決方案。

其二是教學區交通組織問題。校內數萬學生的上課地點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六教學樓,每當上午或下午第一節與第二節課之間,該區域自行車交通密集混亂,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會給校園交通參與者帶來不良感受,需要在道路設計和疏導管理上加以整治。

校園交通的未來

第一,降低機動化交通的比例。無論從安全的角度還是從生態發展的角度出發,都應當通過多種手段降低校園交通中機動化交通的比例,尤其是減少小汽車的使用。目前清華校園內通過分時段設定限行區域、設置各種限速措施等方式抑制了小汽車的使用;但園內的機動車總量依然很大,且與自行車出行衝突嚴重。如何結合日常工作生活需要,更合理地設置小汽車管理措施是校園交通管理必須解答的問題。

第二,建立具有系統完整性的慢行交通環境。曾經校園道路普遍服務於自行車,自行車和行人在同一路面通行問題不大。而時至今日,眾多道路不得不讓位給機動車,導致自行車、行人在部分路段難覓通道,尤其是自行車,在很多路段基本都與機動車在同一空間行駛,交通安全和秩序都受到威脅。因此,校園交通應當以打造社區慢行交通環境為主導,充分應用各類措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管理措施等來提升出行環境;在限速方面亦可考慮多樣形式的限速手段,而非目前“一條條減速帶打到底”的辦法。

第三,應用科技手段。結合清華大學校園特點,可以逐漸建立與清華科技水準相應的智慧化校園交通,從而實現校園交通的資訊化和人性化。

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大學校園交通在支撐大學的各類日常活動之余,亦應體現大學的風貌與特色。清華魅力無窮的校園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交通系統的支撐。願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讓清華大學的校園交通得以進一步提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