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史上和尚和道士也為保護和開發都江堰做出過貢獻?

歷史上分別有一位和尚和道士為保護和開發都江堰做出了重大貢獻, 受到人們尊敬, 留下千古讚譽。

和尚是清朝順治年間四川雙流三聖寺的主持大朗和尚。 他是一位學識豐富, 德行高尚的和尚。

大朗和尚

大朗和尚在雲遊時, 發現雙流和新津的一些地方地勢高, 灌溉用產十分困難。 他決心在都江堰的基礎上, 築堰開渠, 將水引上高地。 開渠導流需要經費, 還需展地。 大朗和尚知道, 經費可以化緣, 勸說官府出資解決, 而占地必須得到地主的同意。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 大朗和尚想了個妙法。 他開始到修渠可能佔用其土地的地主家去行乞, 許多施主認識他, 知道他的德行, 紛紛施捨美食和銀錢, 但他一概不收, 惟求主人在他的《樂施》冊上簽名。 不簽名則坐臥門前不走, 有時甚至幾天不離去, 地主們只好簽字。

都江堰一圖

大朗和尚做完這件事後, 便去拜見雙流新津縣令, 提出開渠一事, 縣令認為這是件好事, 願意出資, 但卻擔心地主不願讓出土地。 大朗和尚說, 此事他已辦妥, 並將地主簽名的《樂施》冊子給縣令看。 縣令非常高興, 隨即發佈文告, 徵調挑夫和工匠築堰開渠。 地主雖然心痛門口的土地, 但都已在《樂施》冊上簽過名,

也不好再阻攔。 工程進展順利, 幾個月便竣工了。 雙流和新津地區幾萬頃高地得到灌溉, 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官府曾多次嘉獎大朗和尚, 他都謝絕不納, 人們因此卻越發敬重這位高僧。

二王廟

另一位道士是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的“二王廟”主持王來通。

這位道士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用在都江堰和二王廟的保護和發展上。 為了籌集維修二王廟的費用, 他堅持在二王廟後的荒山上每年植樹千餘棵, 三十多年不間斷, 他還在山上建了“聚仙”、“望遠”等小亭, 並撰文立碑勸人護林,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僅解決了維修費用, 還美化了荒山, 鞏固了都江堰的堤岸。

乾隆十九年(1754), 王來通還仿效李冰父子, 帶領當地人民修築了一條長二十多公里的堰渠, 使當地三萬多畝田地得到灌溉。 他為該渠取名“長同堰”, 意思是永遠同都江堰一樣造福人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