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太少兩感之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適應證可歸納為, 受涼後出現畏寒、發熱、身體疼痛, 兼見嗜睡、咽痛、痰鹹等症狀, 具有沉脈或微細脈, 符合陽虛感寒的致病機理。 ”

文/劉金星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

“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

為治療太陽與少陰兩感證的代表方。 現結合臨床病例, 分析其適應證及使用特點, 抛磚引玉, 以饗同道。

一、典型病案

上呼吸道感染案

鄒某, 女, 31歲, 2013年12月受涼後出現畏寒、低熱(體溫最高37.8℃)、肌肉疼痛、咽痛、噴嚏、流涕, 偶有咳嗽, 咳少量白色黏痰, 無汗, 不渴, 精神極度疲憊, 食欲一般, 睡眠可, 二便正常, 舌質稍紅, 薄白苔, 脈沉細。

查體:神志清楚, 呼吸正常, 咽部稍充血, 雙肺呼吸音稍粗, 未聞羅音, 心率80次/分, 心律齊, 各瓣膜聽診區無雜音, 腹部查體未見異常, 下肢無水腫。

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口服阿莫西林5天無明顯效果。

中醫診斷:太陽少陰兩感證

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東加味治療

炙麻黃5克, 熟附子5克(先煎), 細辛4克, 熟地黃10克

2劑水煎服, 每日2次。

第一次服藥後諸症減輕, 兩劑後仍有咽喉疼痛, 餘症緩解。

慢性結腸炎案

梁某, 女, 61歲, 2014年秋就診。

患者33年前生產後出現結腸炎症狀, 每日大便2~3次不成形,

經常受涼後腹脹腸鳴, 腹部隱痛, 長期畏寒, 情緒低落, 曾經腸鏡檢查後確診慢性結腸炎, 給予西醫正規治療無效。

近10餘年出現頭部持續性隱痛, 有沉重感, 頸項部明顯, 冬季加重, 口服多種西藥無效。 患者飲咖啡則上述症狀減輕, 腹中有溫熱感, 故30餘年來每日喝咖啡2~3杯。

初診:面色晦暗, 氣短神疲, 口渴, 無汗出, 口苦, 飲食一般, 睡眠尚可, 舌淡苔白, 脈微細。

診斷太陽少陰兩感證。

處方:熟附子10克(先煎), 炙麻黃4克, 細辛3克, 乾薑10克, 黨參30克, 黃芪30克, 麥冬10克

5付水煎服, 每日2次。

複診訴頭痛明顯減輕, 腹痛、腹脹、腸鳴減輕, 手足較前溫暖, 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此後加減調理半月, 頭痛緩解, 大便減少為每日1~2次, 且基本成型。

按:案一患者受涼後出現感冒症狀,

有發熱, 精神疲憊, 脈沉細, 辨證屬太陽少陰兩感證。

患者雖是青壯年仍有少陰受寒症狀, 說明平素身體陽氣不足, 陰陽互根, 長期陽虛多有陰弱, 故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並加入熟地。

案二患者生產後出現畏寒、腹痛、泄瀉, 辨證屬少陰虛寒症狀, 此後出現頸項部頭痛, 為陽虛受寒, 寒凝太陽經脈, 故診斷太陽少陰兩感證, 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患者長期腹瀉, 氣陰兩傷, 故加入黨參、黃芪、麥冬補氣養陰療效好。

二、症狀辨析

從以上兩個病案歸納出共同症狀與體征, 即沉或微細脈, 畏寒, 身體疼痛, 嗜睡。 還有一些病例會出現發熱、痰鹹、咽痛等症狀。

為什麼太陽少陰兩感證會出現這些特徵表現, 現分析如下。

沉脈與微細脈

《傷寒論》301條:

“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說明沉脈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典型脈象。

《瀕湖脈學》中沉脈描述為

“水行潤下脈來沉, 筋骨之間軟滑勻”。

沉脈為裡證的脈象, 病理性沉脈有兩種, 一種為沉而有力, 因為邪實內郁, 陽氣被遏, 但正氣尚盛, 正邪相爭, 故脈象沉而有力, 多見於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一為沉而無力, 是氣血不足或陽氣衰微。

太陽少陰兩感證時少陰陽氣不足, 故常為沉而無力。 除沉脈外, 微細脈也經常出現。

《傷寒論》少陰病提綱

“少陰之為病, 脈微細, 但欲寐。 ”

說明微細脈是少陰病的主脈, 少陰病陰陽兩虛, 以陽虛為重, 陽氣衰微, 無力鼓動血行, 會有脈微、陰血不足、脈道不充則脈細。

臨床遇到外感患者,根據這兩種脈象辨證太陽少陰兩感證,準確性很高。

畏寒

畏寒是最常見的症狀,“寒”指患者自覺怕冷的症狀,《中醫診斷學》有惡風、惡寒、畏寒之分。

患者自覺寒冷避風可緩解名惡風,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緩解名惡寒;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緩解名畏寒。

少陰陽虛患者表現為畏寒症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表證,風寒外束,衛陽被寒邪遏制,不能溫煦體表故惡寒。

臨床觀察太陽少陰兩感證患者常出現畏寒症狀,可能為少陰陽氣不足、不能抵禦陰寒之氣,寒邪直中少陰,故有畏寒現象。

但臨床工作中,畏寒與惡寒不必嚴格區分,只要患者描述有“怕冷”症狀,結合脈象等即可判斷為太陽少陰兩感證。

身體疼痛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患者也常有身體疼痛症狀,且疼痛多為上半身,以頸背部及上肢為主,性質多為酸痛。因風寒外束,經氣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少陰陽氣不足,濕邪阻滯經絡,故身體疼痛。

嗜睡

嗜睡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症狀,這與西醫學定義的嗜睡不同。其臨床表現為,在充分休息的前提下,仍會白天精神萎靡不振,雖可進行工作、學習,但是極度疲勞、情緒低落,相當於“但欲寐”。

少陰寒化證時心腎陽虛、神失所養,故“但欲寐”。只要外感患者見“脈微細,但欲寐”就表明病入少陰,可辨證為太陽少陰兩感證。這個症狀可與它症同時出現,也可以單獨出現,有些患者因為嗜睡就診,按少陰病或太陽少陰兩感證治療常有很好效果。

發熱

部分患者有發熱症狀,但很少為高熱。風寒侵襲肌表,寒邪與衛陽交爭,故發熱。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患者少陰陽氣不足,同時常有衛陽不足,與寒邪相爭多不激烈,故該證的發熱多為中、低熱,很少為高熱。

太陽少陰兩感證還有一些特點,如痰鹹,為偶見症狀。因腎在五行為水,對應五味為咸,少陰受寒,腎水上泛,故痰鹹。

咽痛,《內經》有

“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

少陰經絡經過咽喉,故少陰受寒會出現咽痛症狀,視診時咽部不紅或稍紅可有濾泡。

受涼是本病的病因,現代空調普及,夏天也會因冷氣侵襲出現寒邪直中現象,故本證冬夏皆可發生;太陽少陰兩感證時的感冒症狀,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且病程較長,但症狀不易傳染。

因為該證患者素有少陰陽氣不足,若依靠陽氣恢復將寒邪祛除,過程相對緩慢。根據以上症狀辨析,太陽少陰兩感證是在少陰陽氣不足的基礎上,受涼後出現太陽經與少陰經相應症狀,所以該證的病理基礎為陽虛感寒。

故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適應證可歸納為,受涼後出現畏寒、發熱、身體疼痛,兼見嗜睡、咽痛、痰鹹等症狀,具有沉脈或微細脈,符合陽虛感寒的致病機理。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附子溫少陰腎陽,麻黃解太陽表寒,細辛溫經散寒、表裡同治,所以該方為太陽少陰兩感證的代表方。

三、擴展應用

《傷寒論》301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本為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應有畏寒肢冷、倦怠嗜臥、脈沉或微細,卻見發熱,初病就見到發熱往往是太陽病的表現,此時脈沉說明以少陰陽虛為主,太陽感邪與少陰裡虛共見,稱之太陽少陰兩感證。

該證的病機是陽虛感寒,故少陰經的心腎疾病可以按此辨證,且少陰經所過部位出現的症狀也可以按該證辨證。

故現代許多醫家擴大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使用範圍,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婦科疾病、五官科疾病都可以用此方治療。

如黃煌用以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症等婦科疾病,郭立中等用以治療失聰與慢性腎功能不全,高體三用以治療癥瘕(卵巢囊腫),楊素娟用以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薛海濱等治療急性咽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病例都有脈沉、嗜睡、畏寒、身痛等特點,都具有陽虛感寒的共同病機。只要主症及病機相同,該方不僅可以治療外感病,還可治療內科雜病,擴大了臨床適用範圍。

總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方劑,該證患者多具有沉脈或微細脈,且有畏寒、發熱、身體疼痛、嗜睡等症狀,辨證為陽虛感寒的病機,臨床不只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還可治療多種內科雜病。借此分析,期望能推廣該方的應用。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6年4月第22卷第4期

推薦關注: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本文來源於“大家中醫”APP

臨床遇到外感患者,根據這兩種脈象辨證太陽少陰兩感證,準確性很高。

畏寒

畏寒是最常見的症狀,“寒”指患者自覺怕冷的症狀,《中醫診斷學》有惡風、惡寒、畏寒之分。

患者自覺寒冷避風可緩解名惡風,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緩解名惡寒;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緩解名畏寒。

少陰陽虛患者表現為畏寒症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表證,風寒外束,衛陽被寒邪遏制,不能溫煦體表故惡寒。

臨床觀察太陽少陰兩感證患者常出現畏寒症狀,可能為少陰陽氣不足、不能抵禦陰寒之氣,寒邪直中少陰,故有畏寒現象。

但臨床工作中,畏寒與惡寒不必嚴格區分,只要患者描述有“怕冷”症狀,結合脈象等即可判斷為太陽少陰兩感證。

身體疼痛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患者也常有身體疼痛症狀,且疼痛多為上半身,以頸背部及上肢為主,性質多為酸痛。因風寒外束,經氣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少陰陽氣不足,濕邪阻滯經絡,故身體疼痛。

嗜睡

嗜睡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症狀,這與西醫學定義的嗜睡不同。其臨床表現為,在充分休息的前提下,仍會白天精神萎靡不振,雖可進行工作、學習,但是極度疲勞、情緒低落,相當於“但欲寐”。

少陰寒化證時心腎陽虛、神失所養,故“但欲寐”。只要外感患者見“脈微細,但欲寐”就表明病入少陰,可辨證為太陽少陰兩感證。這個症狀可與它症同時出現,也可以單獨出現,有些患者因為嗜睡就診,按少陰病或太陽少陰兩感證治療常有很好效果。

發熱

部分患者有發熱症狀,但很少為高熱。風寒侵襲肌表,寒邪與衛陽交爭,故發熱。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患者少陰陽氣不足,同時常有衛陽不足,與寒邪相爭多不激烈,故該證的發熱多為中、低熱,很少為高熱。

太陽少陰兩感證還有一些特點,如痰鹹,為偶見症狀。因腎在五行為水,對應五味為咸,少陰受寒,腎水上泛,故痰鹹。

咽痛,《內經》有

“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

少陰經絡經過咽喉,故少陰受寒會出現咽痛症狀,視診時咽部不紅或稍紅可有濾泡。

受涼是本病的病因,現代空調普及,夏天也會因冷氣侵襲出現寒邪直中現象,故本證冬夏皆可發生;太陽少陰兩感證時的感冒症狀,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且病程較長,但症狀不易傳染。

因為該證患者素有少陰陽氣不足,若依靠陽氣恢復將寒邪祛除,過程相對緩慢。根據以上症狀辨析,太陽少陰兩感證是在少陰陽氣不足的基礎上,受涼後出現太陽經與少陰經相應症狀,所以該證的病理基礎為陽虛感寒。

故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適應證可歸納為,受涼後出現畏寒、發熱、身體疼痛,兼見嗜睡、咽痛、痰鹹等症狀,具有沉脈或微細脈,符合陽虛感寒的致病機理。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附子溫少陰腎陽,麻黃解太陽表寒,細辛溫經散寒、表裡同治,所以該方為太陽少陰兩感證的代表方。

三、擴展應用

《傷寒論》301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本為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應有畏寒肢冷、倦怠嗜臥、脈沉或微細,卻見發熱,初病就見到發熱往往是太陽病的表現,此時脈沉說明以少陰陽虛為主,太陽感邪與少陰裡虛共見,稱之太陽少陰兩感證。

該證的病機是陽虛感寒,故少陰經的心腎疾病可以按此辨證,且少陰經所過部位出現的症狀也可以按該證辨證。

故現代許多醫家擴大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使用範圍,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婦科疾病、五官科疾病都可以用此方治療。

如黃煌用以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症等婦科疾病,郭立中等用以治療失聰與慢性腎功能不全,高體三用以治療癥瘕(卵巢囊腫),楊素娟用以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薛海濱等治療急性咽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病例都有脈沉、嗜睡、畏寒、身痛等特點,都具有陽虛感寒的共同病機。只要主症及病機相同,該方不僅可以治療外感病,還可治療內科雜病,擴大了臨床適用範圍。

總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方劑,該證患者多具有沉脈或微細脈,且有畏寒、發熱、身體疼痛、嗜睡等症狀,辨證為陽虛感寒的病機,臨床不只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還可治療多種內科雜病。借此分析,期望能推廣該方的應用。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6年4月第22卷第4期

推薦關注: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本文來源於“大家中醫”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