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業農民是如何“煉”成的?

當今社會, 農民out?NO!NO!NO!

世界在發展, 農民也緊跟時代步伐, 學會“變化”。 現在就有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民大軍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 農業部公佈了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名單,

內蒙古有三個院校榜上有名:包頭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2013年, 內蒙古首先在興安盟紮賚特旗、通遼市開魯縣和赤峰市喀喇沁旗開展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作,

隨後將試點旗縣擴展至20個, 為全區農牧業經濟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業型人才。 一批高素質的青年農牧民成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領辦人, 為內蒙古現代農牧業發展注入活力。

今年年初, 內蒙古出臺了《關於加快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作的意見》, 明確提出全區新興職業農牧民培育要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牧民培育為主, 兼顧專業技能和專業服務型培育, 每年培育1萬人以上, 力爭到2020年全區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5萬人以上。 經過5年的努力, 探索構建起全區職業農牧民培育的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制度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給農村帶來巨變

據農業部對登記入庫的100多萬新型職業農民分析顯示,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58%、高中(含中專)的占23.10%、大專及以上的占4.95%, 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從年齡上看, 18-45歲的占53.65%, 45-60歲的占44.40%, 一批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年齡相對年輕的高素質農民正在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主體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給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帶來的變革是巨大的。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劉天金認為, “培養一個新型職業農民, 相當於培養了一個家庭農場主、培養了一個適度規模經營者。 當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

適度規模經營也就實現了。 ”

新型職業農民不僅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動力, 也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回鄉投身農業。 更重要的是, 產業的發展和年輕人的回歸讓原本逐漸凋敝的鄉村有了生機和活力, 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在他們的帶動下, 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誰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錢昕(來自安徽省銅陵市):“城裡人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我從山東壽光請來專家, 種植無公害果蔬, 還發展休閒農業, 吸引更多人來農場採摘、遊玩。 ”

據對2015年申報的1.3萬名青年農場主統計, 大專以上學歷超過三成, 整體素質高。 年輕人把新技術、新理念帶到農村, 為現代農業注入新鮮血液,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驗豐富的“老農”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吸納對象。宋孝印來自山東菏澤曹縣,是一位種地老把式。今年以來,玉米行情低迷,當地的農民受損不少。他和山東農科院合作實驗“4+3”種植,即4壟花生加3壟玉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宋孝印的帶領下,這種模式在當地得到推廣。

根據農業部要求,新型職業農民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人為培育物件,分地區、分產業、分類型遴選,並建立個人檔案。“十三五”期間,一方面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畫,利用5年時間輪訓一遍,每年培訓100萬人。另一方面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畫,年齡在18—45周歲之間,每年培養1萬名青年,形成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準高、帶動作用大的青年農場主隊伍。

新型職業農民有哪些需求?

“90後”許世英是湖北黃岡一家蔬菜大棚的總經理。創業初期,他每天為資金發愁,聽別人說返鄉創業有補貼,趕緊去打聽,跑了好幾趟,一無所獲。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余亮彬深有感觸:“學員們普遍遇到投資遲遲不見效益的問題,不少人開始打退堂鼓,我們及時提供了產業形勢的課程,幫他們提振信心。”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讓農民告別傳統的“身份”稱謂,從事體面、令人羡慕的職業。但他們的產業規模大,承擔的自然和市場風險也大,對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市場服務的需求強烈。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各地可出臺針對性強的幫扶措施,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再過10至20年,新型職業農民將是現代農業主要依靠的力量,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政府支持體系,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劉天金認為,提升培訓專案的含金量,才能增強對學員的吸引力。首先要以農民需求為核心,鼓勵學員自主申報,避免行政指派。其次,將培訓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對接相關職能部門,提升培訓的實用性。

在教育培訓上,存在教學內容簡單重複、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劉天金說,農廣校承擔全國一半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有些地區的農廣校在機構職能、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還較為薄弱。

劉天金表示,未來要加強農廣校的隊伍建設,建立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選擇科研院校、大型企業的專家合作,創新培育方式,改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聚合多方資源,鼓勵高校、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參與到培育工作中。

黃岡市農廣校校長陳中建認為,接受培訓只是起點,在創業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這需要與農廣校等機構建立起長期聯繫機制,及時獲取技術、市場和政策等資訊。(正北方網綜合自《內蒙古晨報》、《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

為現代農業注入新鮮血液,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驗豐富的“老農”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吸納對象。宋孝印來自山東菏澤曹縣,是一位種地老把式。今年以來,玉米行情低迷,當地的農民受損不少。他和山東農科院合作實驗“4+3”種植,即4壟花生加3壟玉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宋孝印的帶領下,這種模式在當地得到推廣。

根據農業部要求,新型職業農民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人為培育物件,分地區、分產業、分類型遴選,並建立個人檔案。“十三五”期間,一方面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畫,利用5年時間輪訓一遍,每年培訓100萬人。另一方面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畫,年齡在18—45周歲之間,每年培養1萬名青年,形成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準高、帶動作用大的青年農場主隊伍。

新型職業農民有哪些需求?

“90後”許世英是湖北黃岡一家蔬菜大棚的總經理。創業初期,他每天為資金發愁,聽別人說返鄉創業有補貼,趕緊去打聽,跑了好幾趟,一無所獲。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余亮彬深有感觸:“學員們普遍遇到投資遲遲不見效益的問題,不少人開始打退堂鼓,我們及時提供了產業形勢的課程,幫他們提振信心。”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讓農民告別傳統的“身份”稱謂,從事體面、令人羡慕的職業。但他們的產業規模大,承擔的自然和市場風險也大,對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市場服務的需求強烈。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各地可出臺針對性強的幫扶措施,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再過10至20年,新型職業農民將是現代農業主要依靠的力量,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政府支持體系,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劉天金認為,提升培訓專案的含金量,才能增強對學員的吸引力。首先要以農民需求為核心,鼓勵學員自主申報,避免行政指派。其次,將培訓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對接相關職能部門,提升培訓的實用性。

在教育培訓上,存在教學內容簡單重複、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劉天金說,農廣校承擔全國一半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有些地區的農廣校在機構職能、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還較為薄弱。

劉天金表示,未來要加強農廣校的隊伍建設,建立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選擇科研院校、大型企業的專家合作,創新培育方式,改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聚合多方資源,鼓勵高校、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參與到培育工作中。

黃岡市農廣校校長陳中建認為,接受培訓只是起點,在創業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這需要與農廣校等機構建立起長期聯繫機制,及時獲取技術、市場和政策等資訊。(正北方網綜合自《內蒙古晨報》、《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