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紮克伯格哈佛畢業演講:創造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福斯特校長、校監委成員、教職員工、校友、朋友、自豪的家長、管委會成員, 以及全世界最偉大學校的畢業生們,

今天我很榮幸來到這裡, 因為說實話, 你們獲得了一個我不能得到的成就。 如果我能把這次演講做成, 那就已經算是我在哈佛第一件真正完成的事情了。 2017屆畢業生們, 祝賀你們!

我本不可能是站在這裡發表演講的人, 這不僅因為我是一名輟學生, 還因為我們理論上還屬於同一代人。 在不到十年間, 我們都曾走過這個校園, 學習過同樣的知識, 還在同一堂經濟課上打過呼。 也許我們來到這裡的方式不盡相同,

尤其是那些從Quad校區大老遠過來的同學;但今天我想跟你們分享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關於我們這一代和我們共同建設的這個世界。

首先, 過去這幾天讓我想起很多美好的回憶。

你們當中還有多少人確切地記得, 在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的郵件時自己在做什麼嗎?當時我在玩《文明》, 然後我就跑下樓跟父親說了。 不知道為什麼, 他的反應竟是錄影記錄我打開郵件的過程。 (如果是封拒信的話)這本來也可能是一段悲傷的錄影吧。 我發誓, 被哈佛錄取仍然是最令我父母為我自豪的事情。

那比如說你在哈佛的第一門課呢?我上的是電腦121, 由超級棒的Harry Lewis授課。 我遲到了, 所以我隨便穿了件T恤就去了, 結果後來才意識到我把它還前後裡外全穿反了,

商標都露在前面了。 我當時還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沒人理我——除了一個人, KX Jin(Kang-Xing Jin, 2006年加入Facebook), 他沒在意這些細節。 我們之後開始組隊解決問題, 而現在他已經在負責Facebook很大一塊業務了。 各位2017屆的畢業生, 這個故事說明了為什麼你們應該對別人友好一些。

但我在哈佛最美好的回憶, 是遇見Priscilla(Priscilla Chan, 紮克伯格妻子)。 當時我剛剛上線了這個惡搞網站Facemash, 管理委員會的人說“要見我”。 所有人都覺得我是要被開除了。 我的父母都來幫我收拾行李了。 我的朋友們給我辦了個告別趴。 就這麼幸運的是, Priscilla剛好就和她朋友來了。 我們是在Pfoho Belltower裡排隊上廁所時認識的, 接下來發生的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浪漫橋段, 我說:“我在三天后就要被開除了,

所以我們趕緊開始約會吧。 ”

事實上, 在這裡的任何一位畢業生都可以用這個來搭訕哦。

到最後我沒有被開除……我自己選擇輟學了。 Priscilla和我開始約會。 你們知道, 那部電影(《社交網路》)把Facemash說成是創立Facebook至關重要的一步, 其實不是這樣的。 但如果沒有Facemash, 我確實不會遇見Priscilla, 而她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所以你也可以說Facemash是我在哈佛期間最重要的成就吧。

我們都在這裡認識了人生摯友, 甚至與一些人成為家人。 這就是我為什麼我對這個地方身懷感激。 謝謝你, 哈佛!

今天我想談談使命。 我在這個畢業演講裡不是要跟你們講“找到你的人生目標”這種老生常談。 作為千禧一代, 我們自己已經有這樣做的直覺了。

相反地, 我是想告訴你們僅僅找到自己的目標是不夠的。 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是, 當約翰·F·甘迺迪訪問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時, 他看到了一個拿著掃帚的看門人, 就走過去問他在做什麼。 清潔工回答說:“總統先生, 我正在幫助把一個人送往月球。 ”

所謂使命就是那種自己是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事業的一部分, 社會需要我們, 我們有值得為之努力的更好前景的意識。 使命感能創造真正的快樂。

在你們畢業的今天, 這種使命感變得尤其重要。 在我們父輩畢業的時候, 人們的使命感穩定地來自於自己的工作、教會、社區。 但在今天, 技術與自動化正在消除掉很多工作機會。

社區的成員數在不斷下降。 很多人在社會裡感覺孤立而沮喪, 並試圖填補這種空白。

隨著我走過的地方越來越多, 我曾跟一些拘留于少管所和阿片類藥物成癮的孩子們坐在一起, 他們跟我說如果自己有些事情幹, 課後活動或者有地方可去的話, 他們的人生本可能有不一樣的走向。 我也曾與一些知道老飯碗回不來的工廠工人見面, 他們也在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

為了讓我們的社會繼續向前, 我們這一代人有一個共同挑戰——不僅是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還要創造一個新的使命感。

我還記得在Kirkland House的小宿舍裡上線Facebook的那一晚。 我和朋友KX去了Noch's。 記得當時我跟他說, 我對連接哈佛社群這件事感到很興奮, 但終有一天會有人去連接整個世界。

我從未意識到那個某人會是我們。我們當時只是大學生,對這些什麼都不懂。市面上有那麼多資源豐富的大型技術公司,我以為其中一個會做到這件事。但至少我們對這個想法感到很清晰——每個人都想要跟彼此連接。所以我們就繼續日復一日地向前走。

我知道你們當中有很多人在以後也會有這樣類似的故事。你清晰地相信世界註定會迎來某個改變,所以你覺得別人會去做的。但他們不會改變世界的,你會。

但是,光是自己有使命感並不夠。你們還要為別人也創造這種使命感。

我是吃了苦頭才發現這一點的。我的願望從來不是創辦一家公司,而是造成巨大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我以為這是他們也關心的事情,所以我從未解釋過自己到底想要創造出什麼。

過了幾年,一些大公司想要收購我們。我拒絕了,我想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可以連接起更多的人。我們當時在建最早的新聞流(News Feed),我想如果可以做成的話,這將改變人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幾乎每一個人都想賣掉這家公司。如果沒有更高的目標,這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就已經是美夢成真了。這讓我們公司四分五裂。在一次激烈的爭論之後,一位顧問說如果我不同意收購,我的餘生都將在悔恨中渡過。人際關係變得非常緊張,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管理層的每一個人都離開了。

那是我管理Facebook最艱難的時期。我相信我們在做的事情,但我覺得很孤獨。更糟糕的是,這是我的過錯。我想過,我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個偽裝者、一個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如何運轉的22歲的小屁孩。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沒有更高使命感的結果。我們應當創造更高的使命感,才能一起向前走。

今天,我想談談創造一個人人都有更高使命感的世界的三種方式:一起做有巨大意義的項目;重新定義平等,以此來讓每個人都有追求目標的自由;在全世界建立起社群。

首先,我們來談談有巨大意義的項目。

我們這一代人不得不面臨數千萬工作將被機器取代的情況,比如自動駕駛汽車。但是,我們還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決定性作品。曾經有30多萬人一起努力,讓人類登上了月球——包括那個清潔工。數百萬志願者為全世界各地的小兒麻痹症患者打疫苗。數百萬人合力建造了胡佛大壩和其它偉大的工程項目。

這些偉大的項目並不僅為工作人員提供了使命感,也給了整個國家自豪感,意識到大家可以合力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

現在,該輪到我們了。我知道,你可能會想:我不知道如何建造大壩,或者如何組織一百萬人合作參與任何事情。

但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沒有人一開始就會。想法並不是在誕生時就已經成型的。只有當你工作時,才會變得清晰。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

如果我必須在開始之前,就想明白連接他人的所有事情,那麼我不會創辦Facebook。

電影和流行文化誤導了大眾。靈光一現的想法,其實是一個危險的謊言。這讓我們覺得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這個瞬間的話,自己就是不夠格的。這會阻止那些有絕佳想法的人去行動。對了,你知道電影還對創新有什麼誤解嗎?沒人在玻璃上寫數學公式。沒這回事!

做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件好事。但要做好被誤解的準備。所有致力於更大願景的人可能會被稱別人稱為瘋子,哪怕你最後是對的。任何攻克複雜問題的人都會因為沒有全面瞭解挑戰而被指責,哪怕你不可能事先預知一切。任何主動先行一步的人都會因為走的太快而遭受指責,因為總是有人想讓你慢下來。

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常常不去做一些“大事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過失,所以我們繼續無視今天的各種錯誤,毫無建樹。事實上,所有我們會做的事情,以後都會出現問題。但這不能阻止我們開始。

所以,我們還在等什麼? 現在是我們這一代該定義“公共事務”的時候了。

在地球被毀滅之前,去阻止氣候變化,好嗎?讓數百萬人參與制造和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好嗎? 治癒所有疾病,好嗎?讓志願者追蹤他們的健康資料和並分享他們的基因組,好嗎? 如今,我們花50倍的錢醫治病人而不致力於研究讓人不要生病的解決方案。這不合理,而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將民主現代化,讓每個人都能在網上投票,以及通過個性化教育讓人人可以學習,怎麼樣?

這些成就是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的。讓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來實現這些事情。讓我們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不僅要創造發展,而是要創造使命感。

所以在開展重大意義的項目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第二件事是,重新定義平等,給予每個人追求使命感的自由。

我們的父母們,大多在職業生涯中都有穩定的工作。而現在我們大都擁有創業精神,不管我們是剛剛開展項目還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很棒,我們的創業文化讓我們有了諸多進步。

現在,要嘗試大量的新想法變得簡單,創業文化因此興盛。Facebook不是我做出的第一個產品。我還寫了遊戲、聊天系統、學習工具和音樂播放機。我也不是唯一被拒絕過的人。在《哈裡波特》出版之前,JK羅琳被拒了12次。Beyonce在《Halo》光芒閃耀之前,也創作過演唱了數百首單曲。因為我們有失敗的自由,所以我們能享有最大的成功。

但是今天,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仍會傷害到所有人。當你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一個傳奇企業的自由時,我們都輸了。我們的社會過分褒獎成功,卻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去讓每一個人都能輕易地去做出各種各樣的嘗試。

現實就是,當我可以離開這所學校並在十年間賺上幾百億美金,而數百萬計的學生連他們的學生貸款都還不起,更別說創業了的時候,我們的制度肯定在哪兒出了問題。我認識很多的企業家,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當初因為可能掙不到足夠的錢而放棄創業。但是我也認識很多的人,他們沒有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一旦失敗,他們沒有任何後備支持。

我們都知道,我們不會因為有個好的想法或者努力工作就獲得成功。我們成功也是因為幸運。如果我長大過程中需要養活我的家庭而不是有足夠的時間去程式設計,如果我不知道如果Facebook失敗了自己也沒有後顧之憂,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裡。誠實地想一想,我們都知道自己獲得了多少的幸運。

每一代人都在拓展他們所定義的“平等”。先輩們為了投票和民權而戰。他們實現了羅斯福時期的“新政”和詹森時期的“大社會”政策。現在到了我們為自己的世代定義新的社會契約的時候了。

我們不應當僅靠GDP這樣的經濟指標來衡量進步的社會,而應當衡量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找到了有意義的社會角色。我們應當探索全民基本收入這樣的觀念,讓每個人在做新的嘗試時都沒有後顧之憂。我們會換很多的工作,所以我們需要負擔得起的兒童保育服務和不受限於雇主的醫療保險。我們會犯錯,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不專注于把人關起來,或者給人帶來污蔑侮辱的社會。隨著技術不斷變化,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終生學習。

當然,讓所有人享有追求目標的自由不是免費的。像我這樣的人應該來承擔。你們中的很多人都會功成名就,你們也應當來承擔。

這是為什麼Priscilla和我啟動了“陳-紮克伯格倡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並承諾要用我們的財富去促進機會平等。我們從沒考慮過要不要這樣去做,我們唯一考慮的是什麼時候開始。

千禧一代已經是歷史上最慷慨的一代了。一年裡,美國的千禧一代中每四個人裡就有三個捐過款,每十個人裡就有七個為慈善機構募捐過。

慈善不只是錢。你也可以奉獻你的時間。我保證,如果你每週花一兩個小時,就夠幫助一個人,幫他們實現他們的潛能。

可能你會覺得這太花時間了。我以前也這麼覺得。當Pirscilla從哈佛畢業成為一名教師之後,她告訴我我需要去教一堂課,她才會和我一起從事教育。我抱怨道:“可是我有點忙啊,你知道我得經營一家公司。”但是她堅持讓我教,所以我就在本地的一家男孩女孩俱樂部教了一門關於創業的中學課程。

我教他們產品開發和市場行銷,而他們教我切身體會到因為種族或者有親人入獄而感受到的孤立。我跟他們分享我在學校時的故事,他們也跟我分享他們希望有一天能進入大學學習的夢想。過去五年,我每個月都跟這群孩子們一起吃飯。還有個孩子為我和Priscilla辦了我們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慶祝會。明年他們就要上大學了。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在他們的家庭中開創先例。

我們都能抽出時間來幫助別人。讓我們給每個人帶去追求自己目標的自由——不僅因為這是件正確的事,而是因為當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夢想變成偉大的事業是,我們所有人都會受益。

使命不只來源於工作。建立社區是我們能讓每個人有使命感的第三種方式。當我們這一代說到“每個人”的時候,指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來個快速舉手的互動:你們中有多少人是來自美國以外國家的?現在又有多少人和剛才這些人是朋友的?看,我們就是在這種連接中成長的。

有項調查請了世界各地的千禧一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最流行的答案並非國籍、宗教或種族,而是“世界公民”。這可是件大事兒。

每代人所認同的“自己人”圈子都在擴大,對我們來說,它現在包括了整個世界。

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的車輪總是青睞於更大基數的群體——從部落到城市,再到國家——來實現我們無法單獨完成的事情。

我們明白如今最大的機遇都是全球化的——我們能成為終結貧困和疾病的一代。

我們明白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需要全球共同應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氣候變化或阻止流行病。現在的進步不僅是要求人們以城市和國家的形式集聚,而且要作為一個全球性社區來努力。

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世界上有很多人被全球化拋棄。如果我們對自己在家的生活都感覺不好,就很難去關心其他地方的人。我們有關注內心自我的壓力。

這是我們時代的鬥爭。支持自由、開放、全球化的力量與威權主義,孤立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作鬥爭,支持知識流動、貿易和移民的力量在與試圖放緩這些進程的人鬥爭。這不是一場國家之間的鬥爭,而是一場思想觀念的鬥爭。每個國家都有人在支持和反對全球化。

這甚至都不是聯合國能決定的。這將在每個地區發生,當我們有足夠多人感覺到自己人生中的使命感和穩定感,我們就會開始關心其他人。而馬上開始建立當地社群就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都是從我們的社群裡來掌握真諦的。無論我們的社群是鄰里社區還是運動團隊,教會組織還是音樂團體。他們給予我們歸屬感,我們是更大群體的一份子,我們不是一個人;也給予了我們拓寬視野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近幾十年來各類團體的會員人數下降了1/4之多的情況引起重視。如今很多人都需要在別處來尋找使命。但我知道我們能夠重建我們的社群,因為你們中間很多人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我遇到了今天畢業的Agnes Igoye。你在哪兒,Agnes?她的童年在烏干達的衝突地帶度過,如今她在訓練數以千計的執法者來保持社區安全。

我還遇到了也在今天畢業的Kayla和Niha。請站起來讓大家看看。他倆發起了一個將病人與社區內願意幫助他們的人聯繫起來的非營利組織。

我還遇到了David Razu Aznar,他今天從甘迺迪政治學院畢業。David,請站起來。他是一位前墨西哥市議員,曾經成功領導一場運動,讓墨西哥城成為了第一個通過婚姻平等法案的拉美城市——甚至比三藩市還早。

這也是我的故事。某一次,有個整天宅宿舍的學生連接了一個社群,然後努力維護它直到有天我們連接了整個世界。

改變從身邊開始。哪怕是全球性的改變也始於那些和我們一樣的小人物。在我們這代,我們是否能連接更多,是否能把握最大機遇的那些努力都歸於這點—— 你是否有能力搭建社群並創造一個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2017屆的同學們,你們畢業於一個需要使命感的世界。至於怎麼創造則取決於你自己。

現在你可能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嗎?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曾在男孩女孩俱樂部教課嗎?有天課後我正和學生們討論大學,一個頂優秀的學生舉手告訴我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上大學,因為是非法移民,他不知道大學會不會准他進。

去年,在他生日的時候,我請他吃了頓早餐。我想給他一個禮物,就問他想要什麼。他開始談起自己看到的正在掙扎中的學生,然後說:“你知道,我想要的就是一本關於社會公義的書。”我很吃驚。這位年輕人有一切成為憤青的理由。他不知道這個他稱之為家的國家——也是他唯一生活過的國家——是否會破碎他上大學的夢想。但他並沒有自怨自艾,甚至沒有想著自己。他有一種更崇高的使命感,想帶動別人跟他一起前進。我甚至不能說他的名字出來,因為不想給他帶來額外風險,但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當下的社會狀況。

但如果連一個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是怎樣的高中生也能為推動世界前進出力,我們更應該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承擔。

在你們最後一次走出校門前,在我們坐在這紀念堂前這個時候,我想起了一段祈禱,Mi Shebeirach,這是我每次面對挑戰時會說的,也是我把女兒放進嬰兒床裡想像她的未來時都會唱的:“願那些保佑我們先人的力量之源,幫我們‘找到勇氣’,使我們的生活成為一件幸事。”

我希望你們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使你們的生命成為一個祝福。希望你們也能找到讓生活幸福的勇氣。

恭喜2017屆的同學們,祝你們好運。

(翻譯:吳靖思、曾燁軒、周雅靜、席春慧)

我從未意識到那個某人會是我們。我們當時只是大學生,對這些什麼都不懂。市面上有那麼多資源豐富的大型技術公司,我以為其中一個會做到這件事。但至少我們對這個想法感到很清晰——每個人都想要跟彼此連接。所以我們就繼續日復一日地向前走。

我知道你們當中有很多人在以後也會有這樣類似的故事。你清晰地相信世界註定會迎來某個改變,所以你覺得別人會去做的。但他們不會改變世界的,你會。

但是,光是自己有使命感並不夠。你們還要為別人也創造這種使命感。

我是吃了苦頭才發現這一點的。我的願望從來不是創辦一家公司,而是造成巨大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我以為這是他們也關心的事情,所以我從未解釋過自己到底想要創造出什麼。

過了幾年,一些大公司想要收購我們。我拒絕了,我想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可以連接起更多的人。我們當時在建最早的新聞流(News Feed),我想如果可以做成的話,這將改變人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幾乎每一個人都想賣掉這家公司。如果沒有更高的目標,這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就已經是美夢成真了。這讓我們公司四分五裂。在一次激烈的爭論之後,一位顧問說如果我不同意收購,我的餘生都將在悔恨中渡過。人際關係變得非常緊張,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管理層的每一個人都離開了。

那是我管理Facebook最艱難的時期。我相信我們在做的事情,但我覺得很孤獨。更糟糕的是,這是我的過錯。我想過,我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個偽裝者、一個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如何運轉的22歲的小屁孩。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沒有更高使命感的結果。我們應當創造更高的使命感,才能一起向前走。

今天,我想談談創造一個人人都有更高使命感的世界的三種方式:一起做有巨大意義的項目;重新定義平等,以此來讓每個人都有追求目標的自由;在全世界建立起社群。

首先,我們來談談有巨大意義的項目。

我們這一代人不得不面臨數千萬工作將被機器取代的情況,比如自動駕駛汽車。但是,我們還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決定性作品。曾經有30多萬人一起努力,讓人類登上了月球——包括那個清潔工。數百萬志願者為全世界各地的小兒麻痹症患者打疫苗。數百萬人合力建造了胡佛大壩和其它偉大的工程項目。

這些偉大的項目並不僅為工作人員提供了使命感,也給了整個國家自豪感,意識到大家可以合力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

現在,該輪到我們了。我知道,你可能會想:我不知道如何建造大壩,或者如何組織一百萬人合作參與任何事情。

但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沒有人一開始就會。想法並不是在誕生時就已經成型的。只有當你工作時,才會變得清晰。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

如果我必須在開始之前,就想明白連接他人的所有事情,那麼我不會創辦Facebook。

電影和流行文化誤導了大眾。靈光一現的想法,其實是一個危險的謊言。這讓我們覺得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這個瞬間的話,自己就是不夠格的。這會阻止那些有絕佳想法的人去行動。對了,你知道電影還對創新有什麼誤解嗎?沒人在玻璃上寫數學公式。沒這回事!

做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件好事。但要做好被誤解的準備。所有致力於更大願景的人可能會被稱別人稱為瘋子,哪怕你最後是對的。任何攻克複雜問題的人都會因為沒有全面瞭解挑戰而被指責,哪怕你不可能事先預知一切。任何主動先行一步的人都會因為走的太快而遭受指責,因為總是有人想讓你慢下來。

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常常不去做一些“大事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過失,所以我們繼續無視今天的各種錯誤,毫無建樹。事實上,所有我們會做的事情,以後都會出現問題。但這不能阻止我們開始。

所以,我們還在等什麼? 現在是我們這一代該定義“公共事務”的時候了。

在地球被毀滅之前,去阻止氣候變化,好嗎?讓數百萬人參與制造和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好嗎? 治癒所有疾病,好嗎?讓志願者追蹤他們的健康資料和並分享他們的基因組,好嗎? 如今,我們花50倍的錢醫治病人而不致力於研究讓人不要生病的解決方案。這不合理,而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將民主現代化,讓每個人都能在網上投票,以及通過個性化教育讓人人可以學習,怎麼樣?

這些成就是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的。讓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來實現這些事情。讓我們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不僅要創造發展,而是要創造使命感。

所以在開展重大意義的項目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第二件事是,重新定義平等,給予每個人追求使命感的自由。

我們的父母們,大多在職業生涯中都有穩定的工作。而現在我們大都擁有創業精神,不管我們是剛剛開展項目還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很棒,我們的創業文化讓我們有了諸多進步。

現在,要嘗試大量的新想法變得簡單,創業文化因此興盛。Facebook不是我做出的第一個產品。我還寫了遊戲、聊天系統、學習工具和音樂播放機。我也不是唯一被拒絕過的人。在《哈裡波特》出版之前,JK羅琳被拒了12次。Beyonce在《Halo》光芒閃耀之前,也創作過演唱了數百首單曲。因為我們有失敗的自由,所以我們能享有最大的成功。

但是今天,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仍會傷害到所有人。當你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一個傳奇企業的自由時,我們都輸了。我們的社會過分褒獎成功,卻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去讓每一個人都能輕易地去做出各種各樣的嘗試。

現實就是,當我可以離開這所學校並在十年間賺上幾百億美金,而數百萬計的學生連他們的學生貸款都還不起,更別說創業了的時候,我們的制度肯定在哪兒出了問題。我認識很多的企業家,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當初因為可能掙不到足夠的錢而放棄創業。但是我也認識很多的人,他們沒有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一旦失敗,他們沒有任何後備支持。

我們都知道,我們不會因為有個好的想法或者努力工作就獲得成功。我們成功也是因為幸運。如果我長大過程中需要養活我的家庭而不是有足夠的時間去程式設計,如果我不知道如果Facebook失敗了自己也沒有後顧之憂,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裡。誠實地想一想,我們都知道自己獲得了多少的幸運。

每一代人都在拓展他們所定義的“平等”。先輩們為了投票和民權而戰。他們實現了羅斯福時期的“新政”和詹森時期的“大社會”政策。現在到了我們為自己的世代定義新的社會契約的時候了。

我們不應當僅靠GDP這樣的經濟指標來衡量進步的社會,而應當衡量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找到了有意義的社會角色。我們應當探索全民基本收入這樣的觀念,讓每個人在做新的嘗試時都沒有後顧之憂。我們會換很多的工作,所以我們需要負擔得起的兒童保育服務和不受限於雇主的醫療保險。我們會犯錯,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不專注于把人關起來,或者給人帶來污蔑侮辱的社會。隨著技術不斷變化,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終生學習。

當然,讓所有人享有追求目標的自由不是免費的。像我這樣的人應該來承擔。你們中的很多人都會功成名就,你們也應當來承擔。

這是為什麼Priscilla和我啟動了“陳-紮克伯格倡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並承諾要用我們的財富去促進機會平等。我們從沒考慮過要不要這樣去做,我們唯一考慮的是什麼時候開始。

千禧一代已經是歷史上最慷慨的一代了。一年裡,美國的千禧一代中每四個人裡就有三個捐過款,每十個人裡就有七個為慈善機構募捐過。

慈善不只是錢。你也可以奉獻你的時間。我保證,如果你每週花一兩個小時,就夠幫助一個人,幫他們實現他們的潛能。

可能你會覺得這太花時間了。我以前也這麼覺得。當Pirscilla從哈佛畢業成為一名教師之後,她告訴我我需要去教一堂課,她才會和我一起從事教育。我抱怨道:“可是我有點忙啊,你知道我得經營一家公司。”但是她堅持讓我教,所以我就在本地的一家男孩女孩俱樂部教了一門關於創業的中學課程。

我教他們產品開發和市場行銷,而他們教我切身體會到因為種族或者有親人入獄而感受到的孤立。我跟他們分享我在學校時的故事,他們也跟我分享他們希望有一天能進入大學學習的夢想。過去五年,我每個月都跟這群孩子們一起吃飯。還有個孩子為我和Priscilla辦了我們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慶祝會。明年他們就要上大學了。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在他們的家庭中開創先例。

我們都能抽出時間來幫助別人。讓我們給每個人帶去追求自己目標的自由——不僅因為這是件正確的事,而是因為當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夢想變成偉大的事業是,我們所有人都會受益。

使命不只來源於工作。建立社區是我們能讓每個人有使命感的第三種方式。當我們這一代說到“每個人”的時候,指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來個快速舉手的互動:你們中有多少人是來自美國以外國家的?現在又有多少人和剛才這些人是朋友的?看,我們就是在這種連接中成長的。

有項調查請了世界各地的千禧一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最流行的答案並非國籍、宗教或種族,而是“世界公民”。這可是件大事兒。

每代人所認同的“自己人”圈子都在擴大,對我們來說,它現在包括了整個世界。

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的車輪總是青睞於更大基數的群體——從部落到城市,再到國家——來實現我們無法單獨完成的事情。

我們明白如今最大的機遇都是全球化的——我們能成為終結貧困和疾病的一代。

我們明白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需要全球共同應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氣候變化或阻止流行病。現在的進步不僅是要求人們以城市和國家的形式集聚,而且要作為一個全球性社區來努力。

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世界上有很多人被全球化拋棄。如果我們對自己在家的生活都感覺不好,就很難去關心其他地方的人。我們有關注內心自我的壓力。

這是我們時代的鬥爭。支持自由、開放、全球化的力量與威權主義,孤立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作鬥爭,支持知識流動、貿易和移民的力量在與試圖放緩這些進程的人鬥爭。這不是一場國家之間的鬥爭,而是一場思想觀念的鬥爭。每個國家都有人在支持和反對全球化。

這甚至都不是聯合國能決定的。這將在每個地區發生,當我們有足夠多人感覺到自己人生中的使命感和穩定感,我們就會開始關心其他人。而馬上開始建立當地社群就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都是從我們的社群裡來掌握真諦的。無論我們的社群是鄰里社區還是運動團隊,教會組織還是音樂團體。他們給予我們歸屬感,我們是更大群體的一份子,我們不是一個人;也給予了我們拓寬視野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近幾十年來各類團體的會員人數下降了1/4之多的情況引起重視。如今很多人都需要在別處來尋找使命。但我知道我們能夠重建我們的社群,因為你們中間很多人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我遇到了今天畢業的Agnes Igoye。你在哪兒,Agnes?她的童年在烏干達的衝突地帶度過,如今她在訓練數以千計的執法者來保持社區安全。

我還遇到了也在今天畢業的Kayla和Niha。請站起來讓大家看看。他倆發起了一個將病人與社區內願意幫助他們的人聯繫起來的非營利組織。

我還遇到了David Razu Aznar,他今天從甘迺迪政治學院畢業。David,請站起來。他是一位前墨西哥市議員,曾經成功領導一場運動,讓墨西哥城成為了第一個通過婚姻平等法案的拉美城市——甚至比三藩市還早。

這也是我的故事。某一次,有個整天宅宿舍的學生連接了一個社群,然後努力維護它直到有天我們連接了整個世界。

改變從身邊開始。哪怕是全球性的改變也始於那些和我們一樣的小人物。在我們這代,我們是否能連接更多,是否能把握最大機遇的那些努力都歸於這點—— 你是否有能力搭建社群並創造一個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2017屆的同學們,你們畢業於一個需要使命感的世界。至於怎麼創造則取決於你自己。

現在你可能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嗎?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曾在男孩女孩俱樂部教課嗎?有天課後我正和學生們討論大學,一個頂優秀的學生舉手告訴我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上大學,因為是非法移民,他不知道大學會不會准他進。

去年,在他生日的時候,我請他吃了頓早餐。我想給他一個禮物,就問他想要什麼。他開始談起自己看到的正在掙扎中的學生,然後說:“你知道,我想要的就是一本關於社會公義的書。”我很吃驚。這位年輕人有一切成為憤青的理由。他不知道這個他稱之為家的國家——也是他唯一生活過的國家——是否會破碎他上大學的夢想。但他並沒有自怨自艾,甚至沒有想著自己。他有一種更崇高的使命感,想帶動別人跟他一起前進。我甚至不能說他的名字出來,因為不想給他帶來額外風險,但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當下的社會狀況。

但如果連一個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是怎樣的高中生也能為推動世界前進出力,我們更應該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承擔。

在你們最後一次走出校門前,在我們坐在這紀念堂前這個時候,我想起了一段祈禱,Mi Shebeirach,這是我每次面對挑戰時會說的,也是我把女兒放進嬰兒床裡想像她的未來時都會唱的:“願那些保佑我們先人的力量之源,幫我們‘找到勇氣’,使我們的生活成為一件幸事。”

我希望你們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使你們的生命成為一個祝福。希望你們也能找到讓生活幸福的勇氣。

恭喜2017屆的同學們,祝你們好運。

(翻譯:吳靖思、曾燁軒、周雅靜、席春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