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子湖畔的練拳少年——葉問弟子坐鎮浙大附中傳授詠春

新華社杭州5月26日電因為電影《一代宗師》和《葉問》, 詠春拳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種傳統武術。 在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峰上, 浙大附中的許多少年, 除了讀書外, 又有了一項新的“功課”, 練拳。

校團委書記裘螢說, 學校一直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育和藝術教育, 努力提升學生的“健康力”。 學校原本已經有不少運動型選修課和社團, 但少了“傳統武術”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當然, 習武的主要目的還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鍛煉意志, 而不是為了直接的身體對抗。

據悉, 浙大附中自2017年新學期開設詠春拳選修課, 一下子就引來上百名學生報名,

其中不乏“女少俠”。 這門課主要針對高一高二學生, 每週開課三次:週二高一上課, 週三高二上課, 週五高一、高二一起上課。

學生們的“師父”, 是葉問的第三代弟子姜涵瀧。 “當年, 魯迅為喚醒民族自覺‘以筆為刀’, 今天的學生為何不能‘以刀為筆’?”撇開玄而又玄的概念, 薑涵瀧覺得修習傳統武術的當代意義, 大致可分三個方面。

一是學會更好地與自己和別人相處。 二是讓學習在情境中發生, 讓教化更有空間感。 “好好學習不是爭強好勝, 什麼是贏?為什麼要贏?習武中自有更多領悟。 ”三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來留去送、拖甩直沖、以巧勝靈”, 是詠春口訣, 更是處世哲學。

綠茵場上、體育館裡、群山之巔……練拳的少年們,

成為西湖邊一道獨特的風景。 學生們除了相互“切磋”, 也會時不時向薑涵瀧“討教”。 當今時代還需不需要俠義精神?如何來看待中國的傳統武術?孩子們一邊練拳, 一邊就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

“傳統武術流傳了那麼多年, 早就不是一種打打殺殺的東西了, 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高二學生王觀之說。 “俠義精神的當代內涵, 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名和利看的太重。 武術基本上是用來防身的而不是攻擊他人, 保護自己和朋友、親人。 ”學生付宇皓說。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