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專訪:非典、汶川地震與埃博拉促中國衛生應急能力達國際先進水準

新華社日內瓦5月25日電 專訪:非典、汶川地震與埃博拉促中國衛生應急能力達國際先進水準——訪國家衛計委應急辦主任許樹強

新華社記者張淼 劉曲

出席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的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應急辦主任許樹強在日內瓦萬國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國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經過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個重要階段的洗禮和發展, 其應急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許樹強說:“2003年的非典是中國在公共衛生應急領域的一個沉痛教訓, 但教訓背後也是寶貴的經驗。

中國認識到, 這種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對國家經濟、社會影響巨大, 此後中國衛生應急體系得以快速成長。 ”

他表示, 2008年汶川地震直接推動了中國的緊急醫療救援體系逐步建立並快速發展, 汶川地震後中國建立起37支國家級緊急醫療救援隊, 各省級緊急醫療隊共數百支。

去年世衛大會上, 上海承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認證, 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應急醫療隊之一。 26日,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承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與來自英國、哥斯大黎加的隊伍一道, 接受了世衛組織認證書, 躋身世衛組織第二批國際應急醫療隊。

許樹強說:“應對埃博拉疫情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首次在衛生應急領域走出國門的成功案例。

中國派遣1200餘人的醫療隊赴西非三國和周邊地區開展全方位援助。 ”

許樹強表示, 經過這三個階段, 中國形成了一套切合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體系, 在國際上展示出中國力量、中國形象。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對此稱讚道:“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建設已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

據許樹強介紹, 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 覆蓋了全國全部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同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8%和94%,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平均報告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到4小時內, 突發急性傳染病快速檢測技術已經具備在72小時內檢測300餘種病原體的能力。

正是在高品質應急能力保障下, 2015年廣東省僅用兩個多小時就將來自韓國的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輸入病例追蹤到位;去年美洲暴發寨卡疫情後, 江西、浙江、北京、河南等省份先後發現並成功處置了24例輸入性寨卡病例;北京等地還成功應對了11例輸入性黃熱病病例, 這些令巴西、安哥拉等國聞之色變的疫情, 均未在中國擴散。

“埃博拉疫情暴露出一些中低收入國家的健康衛生體系仍不健全, 因此一旦疫情襲來, 整個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幾乎處於癱瘓邊緣, ”許樹強建議說, “疫情蔓延無國界、無地域限制, 在面對全球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 各國應在世衛組織領導、協調和統籌的作用下,

攜手同行, 協調合作, 統一行動。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