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黑白相間——大衛·哈森訪談錄

[摘要]人們總是以黑色來代表這些概念, 但我認為白色更具有威脅性, 白色比黑色更恐怖, 白色是不存在, 是毀滅。

大衛·哈森。 圖源于網路

大衛?哈森 (David Harsent) , 生於1942年, 詩人, 劇作家和小說家。 16歲離開學校, 沒有受過任何高等教育。 從1969年第一本詩集出版至今, 他已有11本詩集問世。 2014年的《火之歌》獲得艾略特詩歌獎 (TS Eliot Prize), 2011年的詩集《夜》奪得格裡芬國際詩歌獎 (Griffin Internatioanl Poetry Prize), 2008年被授予康姆德列獎(Cholmondeley Award), 2005年詩集《軍團》獲得前進詩歌獎。 哈森現在是榮漢普頓大學 (Roehampton University) 創意寫作教授, 皇家文學學會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成員。

凱嵐, 出生於上海, 1984年入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1987年留學美國,

1995年獲得美國法學博士及美國律師執照, 相繼在美國, 香港, 倫敦于華爾街律師樓工作, 從事國內外公司並購和證券業務, 2007年至2012年在通用電氣公司擔任其交通運輸系統中國及亞洲業務法律總監。 目前從事文化藝術投資與策劃以及詩歌翻譯。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階級的家庭裡, 在白金漢郡長大, 我們家樓下是一個郵局。 我出生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父親去了戰場, 我被曾祖母, 外祖母, 母親, 姨等一群女人帶大。 我每天睡在外婆的床上, 因為她是接線員, 晚上上班。 我7歲時可能對足球場上男人之間的友情一竅不通, 可是我已經知道女人的月經是怎麼一回事了”。 一頭銀髮但眉宇間仍帶有英氣的哈森這樣開了場。 “我的幼年教育是那種典型的戰後教育,

老師們都是欺侮弱者的人, 我恨透那幫老師。 現在他們可能都已死了, 我很高興。 ”就像一個典型的詩人, 哈森是那麼感情用事, 愛恨分明。

哈森可能是當代英國詩歌界最有意思的詩人。 他不僅寫詩, 還一直活躍在音樂舞臺上, 和眾多作曲家合作, 尤其是哈里森 ? 伯衛士(Harrison Birtwistle)。 哈森寫的歌劇劇本曾在英國皇家歌劇院 (Royal Opera House), 紐約卡內基劇院 (Carnegie Hall), 英國夏季音樂會 (The Proms) 等上演。 他還曾寫過幾部成功的驚險小說和電視劇劇本。

凱嵐:你沒有受過正統教育, 如今你是英國最受尊敬的大詩人之一, 你是怎麼走上詩歌之路的?

哈森:我11歲時在我們住的房子裡從三樓中庭的樓梯欄杆上一直摔到一樓水泥地上, 很幸運沒摔成殘廢,

但我在床上躺了好幾個月。 當時沒有其他娛樂方式, 我外婆就從圖書館借書給我看。 其中有一本北極探險小說, 講英帝國殖民時代的故事, 每個故事中間穿插了一首詩。 我對故事沒興趣, 但是那些詩讓我著了迷。 我讀了又讀, 我叫我外婆去圖書館專門去找類似詩的詩集。 她給我帶回來《牛津邊界民謠》, 那本書收集了中世紀蘇格蘭和英格蘭邊界的民謠, 講愛情與背叛, 說生命與死亡, 還有男女性愛(我當時不太懂), 魔鬼也經常在這些民謠中出現。 我被那些民謠完全迷住。 有一首詩叫《歎臨》(Tam Lin)至今我還能全部背下來, 講一個人被仙女王后綁架, 他想方設法捎口信給他的戀人說‘你如果在十字路岔口等我, 綁架我的仙女王后會騎著馬從這裡經過,
我們路過這裡時你就使勁把我拖下馬, 緊緊抱著我, 仙女會把我變成醜陋的動物, 但是你如果緊緊地抱著我不放, 我會變成我自己, 你就會救了我’。 讀到那裡, 我眼前浮現那女孩在一片漆黑的十字路口等著, 十字路口是最可怕的地方, 傳說中這裡是上絞刑的地方, 因為死者靈魂不知道去天堂的路在哪裡。 詩中說‘就在黑夜死寂那一刻, 她聽到遠處來的馬蹄聲……’ 當我讀到這裡時, 我至今都記得我身背後的汗毛全都豎起來了, 我興奮地流淚。 從那以後我知道我不想做別的, 只想寫詩。 民謠 用使人催眠入神的韻律4-3-4-3-4-3講民間故事, 我當時酷愛這些民謠。

我大概在16, 17歲時開始認真地寫詩, 我沒上大學,

但在一家書店工作。 我當時經常會從書店裡偷書回家。 對一個有抱負有雄心的自學者, 這份工作給了我讀書的機會。 我當時讀書沒有任何系統性, 抓到什麼就讀什麼。 沒上大學是一個缺憾, 但是這樣看書也有一種機動性, 拿起一本好書就可以盡情地享受。 那時在書店裡還有一個比上帝還老的員工(但比我現在要年輕很多), 是他把我引入蘭波, 韋萊納, 波德賴爾的世界。 我當時覺得當一個詩人太神了, 可以有一個混血兒的情人。 如果說邊界民謠為我打開了詩歌之門, 那麼這個書店的人是第二個改變我生活的人。 第三個人是伊恩?漢密爾頓, 當時他是 《泰晤士文學增刊》的詩歌編輯, 也是他創辦的《詩歌評論》的編輯。 這兩份雜誌在文學界威望很高,伊恩在英國詩歌界備受尊重。我當時會把我寫的詩同時發給《泰晤士文學增刊》和《詩歌評論》,我根本不知道這兩個雜誌的編輯是同一個人。最後,我收到伊恩的一封信說“我已經對你發來的詩關注了一段時間……”

凱嵐:詩歌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詩歌的觀眾群體非常小,人們發現詩歌難讀更難寫。 你認為詩歌應該怎麼去欣賞?你認為怎麼來區分詩歌和散文?

哈森:詩是填不滿頁面的句子,有音樂,有標記,句子和句子之間有邏輯性的分段,詩歌是抒情的,這些都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散文,短文或小說填滿頁面,沒有空白,頁面都是黑色,但詩歌是黑白相間,空白部分是詩歌特徵,黑白相間也意味著聲音和沉默。我的下一本要出版的詩集《鹽》裡有200首短詩,最短的詩只有一行,大部分詩只有三四行到七八行。我讓我的出版人把每一首詩放一頁,讀完一首詩後是沉默,翻過一頁是一個沉默的動作。

詩的節奏, 韻律和音樂感是和散文的最大區別,詩是應該可以吟誦的,詩歌裡的字的組合和句的斷開和散文有很大的區別。詩是可以給人帶來驚喜的,詩的結構不同於散文。所以如果一頁紙上填滿了黑色的字,沒有空白,如果要被稱為詩的話,這裡必須有音樂,必須有節奏,應該讀起來像詩,不是散文。 記得有一次我去伊恩·漢密爾頓的辦公室,他正在讀某人的投稿,我問這詩好不好,他說“作為一篇寫作可以,但不能稱為詩。”作為詩,需要有黑字和空白,需要有音樂,有節奏,應該有形式感,文字應該有濃縮性。

我對現在詩歌界有些現象非常疑惑,或者可以說是惱火,有些明顯是散文被認作為詩歌。克勞迪婭 ? 蘭金(Claudia Rankine) 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寫的書除了一兩處有點詩歌的味道之外明顯是散文。這個現象現在很普遍,有些作品讀起來像散文,看起來像散文,聽起來像散文,怎麼可能是詩歌。 散文詩是一個矛盾體, 我認為一部作品要麼是詩要麼是散文,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散文詩。但是我知道什麼是抒情散文,有些人認為的散文詩其實是抒情散文。

凱嵐:你詩歌的靈感從哪裡來?什麼讓你坐下寫?

哈森:我剛才說的我將要出版的新詩集《鹽》有200首短詩,最短的只有一行。我的另一本詩集《夜》裡有一首詩《異地》,那首詩好像有700行。有朋友問我《鹽》從哪裡來的靈感,我回答說,我如果知道靈感從哪裡來,我就去那裡了。我總是在等待我的下一首詩,它來了我就寫下來。

凱嵐:你的新詩集《鹽》很有創意和突破性。為什麼出現鹽灘的意象?鹽有什麼含義?

哈森:我對白色感興趣。對我來說,白色代表死亡,白色也代表壓迫,壓抑,毀滅。一大片白色是很抽象的,是消除所有顏色,所有形狀。人們總是以黑色來代表這些概念,但我認為白色更具有威脅性,白色比黑色更恐怖,白色是不存在,是毀滅。黑色裡可以隱藏,白色裡什麼都沒有。黑色的靈魂還是有靈魂的,白色的靈魂是不存在的。東?帕德森(Don Paterson, 另一位英國著名詩人)曾經對我說他想寫一本“白色的書”,對他這可能意味著一本十全十美的書,可是對我來說,寫一本“白色的書”很可怕。我最近在寫一個組詩,我開始題命為《紅色迷霧》,英文裡“紅色迷霧”形容一個人憤怒極致。後來我想把題目改為《失落》。可是現在我反復讀了幾遍之後,我想《白色之書》作為書名更為準確。《鹽》裡的詩都是短詩,每頁紙上一首短詩。我記得雕塑家賈科梅蒂說過“我削掉越多,人物就變得越大”。《鹽》的每首詩下面都是白色的頁面,翻過一頁才能讀到另一首詩,在這些詩之間的沉寂也蘊含著詩意。

凱嵐:你溫和,開朗,幽默,健談,可是你的詩卻恰恰相反,陰暗,晦澀,主題經常是悲劇性的,有關死亡,戰爭,人類的不安和錯位。你的詩歌為什麼那麼黑暗?

哈森:我經常和作曲家哈里森?伯衛士(Harrison Birtwistle)合作寫歌劇劇本,在我們寫《米諾陶洛斯》時他要我為阿裡亞尼寫一段歌詞,他說“寫得黑一點”,我說“黑本來就是我的設定模式”,他說“要更黑”。 我想我對世界對生活有一種悲劇性的意識,這並不是說我不能愛或被愛,也不是說我看不見生活裡喜劇的一面,相反我經常發現很多事情很幽默。這種悲劇意識不是說我不被美感動,或者我不能享受在希臘島上喝著酒看著夕陽下山,但是我想在我的心底我有悲劇性的世界觀和歷史觀。這使我害怕,為我所愛的人恐懼。我總是希望最好的事情發生但作最壞的打算。這種悲觀意識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針對人的存在。

凱嵐:在充滿前一輩像葉芝,艾略特,龐德,迪蘭·湯瑪斯,休斯等等大師級詩人的二十世紀至今的英國詩歌之後,作為英國當代詩人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哈森:這全取決於個人視野,儘管有些詩人的作品,像艾略特的作品是非常有突破性和啟示性的。二十世紀這些偉大的詩人像艾略特,龐德,斯蒂文斯改變了詩歌史,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些偉大詩人的產生對當代詩人是一種壓力,其實反而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我們可以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對菲力浦?拉金或泰特?休斯,羅伯特?勞或約翰?貝裡曼,伊莉莎白?畢肖普等等傑出詩人,或者我同年齡的優秀詩人,我也沒有感到有壓抑感。每個詩人的參與方式不一,每個詩人有他或她獨特的創造生命力。我最近又重新讀了艾略特的全部作品,包括他的詩歌和文學評論。我以前到哪裡都帶著他的《四重奏》,現在如果我去度假,我還帶著他的《四重奏》去讀。所以,對我來說,有艾略特這樣地前輩奠基現代詩歌對我們當代詩人來說不是壓力而是幸運。中世紀的邊界民謠是我自己詩歌創作的試金石,艾略特也絕對是我的試金石。《荒原》是一部及其重要的劃時代的作品。對當時的人們來講,《荒原》的難度很大,現在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那麼難,我們的現代意識已經被現代主義藝術和文學同化了。奧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聲音,但他的聲音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影響力,他的後期的作品並不怎麼樣,他年輕的時候的作品相比之下更有啟發性。

凱嵐:現代詩歌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哈森:我覺得詩人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面臨同樣的挑戰,我指的是和政治相關的挑戰。目前世界政治局勢動盪不堪,非常令人擔憂。惡人當道,這個世界有史以來可能一直這樣,現在似乎更是如此,我們被邪惡控制著,左右著。我最近寫的兩本書可以把我自己歸類于“公眾詩人”,可是二十年前我的詩正相反。從《夜》開始,到《火之歌》,到《鹽》到我現在在寫的《白色之書》,我越來越來發現我不能忽略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中產生出的意象。我感到我們現在似乎生活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裡。我不理解目前世界運作的基本原則,越來越感到不舒服,掌權的人和政治機構似乎和藝術和創意文化是敵對性的,互不相容的,所以這樣對抗性的意象現在時不時地出現在我的作品裡。我記得在冷戰時期,我們生活在恐懼中,當時我剛剛結婚,我清楚地記得我的新妻子說‘我們還會有耶誕節嗎?’但當時這種恐懼並沒有出現在我的作品裡。當然詩歌不會改變現狀,奧登說‘詩歌從來不會創造出什麼’,謝默斯·悉尼(Seamus Heaney)說過‘詩歌不會阻止坦克’,我想也是這樣,詩歌的功能不在這。

這兩份雜誌在文學界威望很高,伊恩在英國詩歌界備受尊重。我當時會把我寫的詩同時發給《泰晤士文學增刊》和《詩歌評論》,我根本不知道這兩個雜誌的編輯是同一個人。最後,我收到伊恩的一封信說“我已經對你發來的詩關注了一段時間……”

凱嵐:詩歌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詩歌的觀眾群體非常小,人們發現詩歌難讀更難寫。 你認為詩歌應該怎麼去欣賞?你認為怎麼來區分詩歌和散文?

哈森:詩是填不滿頁面的句子,有音樂,有標記,句子和句子之間有邏輯性的分段,詩歌是抒情的,這些都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散文,短文或小說填滿頁面,沒有空白,頁面都是黑色,但詩歌是黑白相間,空白部分是詩歌特徵,黑白相間也意味著聲音和沉默。我的下一本要出版的詩集《鹽》裡有200首短詩,最短的詩只有一行,大部分詩只有三四行到七八行。我讓我的出版人把每一首詩放一頁,讀完一首詩後是沉默,翻過一頁是一個沉默的動作。

詩的節奏, 韻律和音樂感是和散文的最大區別,詩是應該可以吟誦的,詩歌裡的字的組合和句的斷開和散文有很大的區別。詩是可以給人帶來驚喜的,詩的結構不同於散文。所以如果一頁紙上填滿了黑色的字,沒有空白,如果要被稱為詩的話,這裡必須有音樂,必須有節奏,應該讀起來像詩,不是散文。 記得有一次我去伊恩·漢密爾頓的辦公室,他正在讀某人的投稿,我問這詩好不好,他說“作為一篇寫作可以,但不能稱為詩。”作為詩,需要有黑字和空白,需要有音樂,有節奏,應該有形式感,文字應該有濃縮性。

我對現在詩歌界有些現象非常疑惑,或者可以說是惱火,有些明顯是散文被認作為詩歌。克勞迪婭 ? 蘭金(Claudia Rankine) 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寫的書除了一兩處有點詩歌的味道之外明顯是散文。這個現象現在很普遍,有些作品讀起來像散文,看起來像散文,聽起來像散文,怎麼可能是詩歌。 散文詩是一個矛盾體, 我認為一部作品要麼是詩要麼是散文,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散文詩。但是我知道什麼是抒情散文,有些人認為的散文詩其實是抒情散文。

凱嵐:你詩歌的靈感從哪裡來?什麼讓你坐下寫?

哈森:我剛才說的我將要出版的新詩集《鹽》有200首短詩,最短的只有一行。我的另一本詩集《夜》裡有一首詩《異地》,那首詩好像有700行。有朋友問我《鹽》從哪裡來的靈感,我回答說,我如果知道靈感從哪裡來,我就去那裡了。我總是在等待我的下一首詩,它來了我就寫下來。

凱嵐:你的新詩集《鹽》很有創意和突破性。為什麼出現鹽灘的意象?鹽有什麼含義?

哈森:我對白色感興趣。對我來說,白色代表死亡,白色也代表壓迫,壓抑,毀滅。一大片白色是很抽象的,是消除所有顏色,所有形狀。人們總是以黑色來代表這些概念,但我認為白色更具有威脅性,白色比黑色更恐怖,白色是不存在,是毀滅。黑色裡可以隱藏,白色裡什麼都沒有。黑色的靈魂還是有靈魂的,白色的靈魂是不存在的。東?帕德森(Don Paterson, 另一位英國著名詩人)曾經對我說他想寫一本“白色的書”,對他這可能意味著一本十全十美的書,可是對我來說,寫一本“白色的書”很可怕。我最近在寫一個組詩,我開始題命為《紅色迷霧》,英文裡“紅色迷霧”形容一個人憤怒極致。後來我想把題目改為《失落》。可是現在我反復讀了幾遍之後,我想《白色之書》作為書名更為準確。《鹽》裡的詩都是短詩,每頁紙上一首短詩。我記得雕塑家賈科梅蒂說過“我削掉越多,人物就變得越大”。《鹽》的每首詩下面都是白色的頁面,翻過一頁才能讀到另一首詩,在這些詩之間的沉寂也蘊含著詩意。

凱嵐:你溫和,開朗,幽默,健談,可是你的詩卻恰恰相反,陰暗,晦澀,主題經常是悲劇性的,有關死亡,戰爭,人類的不安和錯位。你的詩歌為什麼那麼黑暗?

哈森:我經常和作曲家哈里森?伯衛士(Harrison Birtwistle)合作寫歌劇劇本,在我們寫《米諾陶洛斯》時他要我為阿裡亞尼寫一段歌詞,他說“寫得黑一點”,我說“黑本來就是我的設定模式”,他說“要更黑”。 我想我對世界對生活有一種悲劇性的意識,這並不是說我不能愛或被愛,也不是說我看不見生活裡喜劇的一面,相反我經常發現很多事情很幽默。這種悲劇意識不是說我不被美感動,或者我不能享受在希臘島上喝著酒看著夕陽下山,但是我想在我的心底我有悲劇性的世界觀和歷史觀。這使我害怕,為我所愛的人恐懼。我總是希望最好的事情發生但作最壞的打算。這種悲觀意識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針對人的存在。

凱嵐:在充滿前一輩像葉芝,艾略特,龐德,迪蘭·湯瑪斯,休斯等等大師級詩人的二十世紀至今的英國詩歌之後,作為英國當代詩人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哈森:這全取決於個人視野,儘管有些詩人的作品,像艾略特的作品是非常有突破性和啟示性的。二十世紀這些偉大的詩人像艾略特,龐德,斯蒂文斯改變了詩歌史,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些偉大詩人的產生對當代詩人是一種壓力,其實反而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我們可以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對菲力浦?拉金或泰特?休斯,羅伯特?勞或約翰?貝裡曼,伊莉莎白?畢肖普等等傑出詩人,或者我同年齡的優秀詩人,我也沒有感到有壓抑感。每個詩人的參與方式不一,每個詩人有他或她獨特的創造生命力。我最近又重新讀了艾略特的全部作品,包括他的詩歌和文學評論。我以前到哪裡都帶著他的《四重奏》,現在如果我去度假,我還帶著他的《四重奏》去讀。所以,對我來說,有艾略特這樣地前輩奠基現代詩歌對我們當代詩人來說不是壓力而是幸運。中世紀的邊界民謠是我自己詩歌創作的試金石,艾略特也絕對是我的試金石。《荒原》是一部及其重要的劃時代的作品。對當時的人們來講,《荒原》的難度很大,現在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那麼難,我們的現代意識已經被現代主義藝術和文學同化了。奧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聲音,但他的聲音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影響力,他的後期的作品並不怎麼樣,他年輕的時候的作品相比之下更有啟發性。

凱嵐:現代詩歌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哈森:我覺得詩人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面臨同樣的挑戰,我指的是和政治相關的挑戰。目前世界政治局勢動盪不堪,非常令人擔憂。惡人當道,這個世界有史以來可能一直這樣,現在似乎更是如此,我們被邪惡控制著,左右著。我最近寫的兩本書可以把我自己歸類于“公眾詩人”,可是二十年前我的詩正相反。從《夜》開始,到《火之歌》,到《鹽》到我現在在寫的《白色之書》,我越來越來發現我不能忽略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中產生出的意象。我感到我們現在似乎生活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裡。我不理解目前世界運作的基本原則,越來越感到不舒服,掌權的人和政治機構似乎和藝術和創意文化是敵對性的,互不相容的,所以這樣對抗性的意象現在時不時地出現在我的作品裡。我記得在冷戰時期,我們生活在恐懼中,當時我剛剛結婚,我清楚地記得我的新妻子說‘我們還會有耶誕節嗎?’但當時這種恐懼並沒有出現在我的作品裡。當然詩歌不會改變現狀,奧登說‘詩歌從來不會創造出什麼’,謝默斯·悉尼(Seamus Heaney)說過‘詩歌不會阻止坦克’,我想也是這樣,詩歌的功能不在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