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唐書法賞析》第9講

[摘要]薛稷(649—713), 字嗣通, 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唐睿宗時任太常少卿, 封晉國公, 世稱“薛少卿”, 後歷任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等職, 故又稱“薛少保”。

承褚氏之遺墨、開瘦金之先河——薛稷《信行禪師碑》

薛稷(649—713), 字嗣通, 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唐睿宗時任太常少卿, 封晉國公, 世稱“薛少卿”, 後歷任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等職, 故又稱“薛少保”。 武則天在位時位居宰輔, 是寵臣之一。 後因參與太平公主與竇懷貞的未遂政變受誅連被賜死獄中。

薛稷得以列入“初唐四大家”, 不是偶然的, 他比其他三家中年齡最小的褚遂良還小 53 歲。

他自幼聰穎過人, 酷愛書法, 崇尚古雅, 從其外祖父魏征家搜集到虞世南、褚遂良等諸家名跡, 刻意臨仿, 特別是對褚字銳精臨摹, 得其神韻, 筆調暢達, 結體遒麗, 遂以書藝名垂天下。 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讚薛稷:“書學褚公, 尤尚綺麗媚好, 膚肉得師之半矣。 可謂河南公之高足, 甚為時所珍尚。 ”

故而當時有“買褚得薛, 不失其節”之說。 薛稷臨摹褚氏書法, 並不一味地甘寫奴書, 而是在繼承褚氏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發揮, 另闢蹊徑, 獨以瘦勁為法, 冷峭之中另有一番景象。 《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 則于褚為近。 至於用筆纖瘦, 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 這就是宋徽宗瘦金書之所由出。 薛稷傳世書跡極少, 只有《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信行禪師碑》及“慧普寺”三字。

《信行禪師碑》全稱《隋大善知識信行禪師興教之碑》, 趙王李員撰文。 碑文記載了隋代高僧信行禪師侍佛傳教的事蹟。 碑立于唐神龍二年(706), 後即佚失, 僅存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 夙稱孤本, 尚存 1800 餘字。 該碑是薛稷 57 歲, 正值書法藝術頂峰時期的力作。

清吳荷屋評論說:“用筆之妙, 雖青瑣瑤台合意之作亦不是過。 ”縱觀全碑, 不難發現此碑明顯地汲取了褚書的特色, 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 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 純然是褚書的面目, 卻於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 不愧為初唐楷法珍品。

在用筆上, 以露鋒為主, 方筆居多, 運筆迅疾, 棱角分明, 鋒芒畢露, 如刀光劍影, 咄咄逼人。 如“可”、“之”、“求”等字。 在結體上, 薛稷大膽剔除了褚書清健娟秀的特點,

只留其“骨骼”, 使字體顯得空靈妍媚, 同時也增強了瘦硬、挺勁的美感, 為“瘦金體”的問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但是薛書一味追求清奇, 難免有饑寒之態追求瘦勁, 難免有病瘵之失。 學書者一定要審時度勢, 靈活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