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美無人機大獲成功讓歐洲分外眼紅:6國投入30億聯合研發!

當大家已經將中美兩國的無人機水準歸為世界排頭兵之時, 卻往往忘記了同樣具有雄厚科研水準的歐洲各國, 畢竟團結力量大, 所以聯合起來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今天我們要提的, 就是這款歐洲聯盟戰機-神經元無人機。

早在2003年, 新一代無人機專案由法國率先啟動, 後來, 該國又聯合義大利, 瑞典等其他六個國家一起, 投入了4.06億歐元(30億元人民幣)開始致力於無人攻擊機的研發製造,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神經元。

對於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來說, 神經元號原型機的成功試飛自然是值得高興的, 然而這也給了中國國防部門上了緊弦。 儘管當時中國同樣在致力於相關專案的研究, 進展卻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順利, 令人欣慰的是, 在英國主導的“雷電之神”問世後不久, 中國“利劍”成功出鞘, 世界上第三款無人攻擊機從中國飛出。

緊張之余, 在得知神經元的具體資訊後, 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倒是寬慰了許多。 原來, 作為技術驗證機的神經元, 實際操作水準和戰鬥能力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

而該機的主要功能則是偏向測試無人戰鬥機性能, 借此原因, 該機型也並未投入正式生產, 看來聳人聽聞的消息還是要思量幾番再下定論。

這款戰機綜合了神經網路, 智慧人工等多種世界領先技術, 再加上問世之初就曾立下的高智慧化目標, 配合有對目標的自動補貨自動識別能力, 可以看出, 神經元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並且支持指揮機的操作控制。 舉個例子, 由法國研發的“陣風”能夠做到對五架神經元的控制, 並且對前方可能存在的有人機進行偵察與攻擊。 當然也有聲音指出, 這些技能很大一部分還屬於構想階段, 距離真正投入使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常言道揠苗助長, 如果急於將多種戰鬥功能集中於同一戰機, 看起來實在有誇大的成分。 如果按原計劃的配置方式來看, 對於武器的投擲和攜帶, 該戰機可能尚有不足。

總而言之, 儘管在多個方面, 神經元仍然存在改進和優化的方面。 但作為第一架“歐洲聯盟戰鬥機“這在世界武器裝備史上仍是不可小瞧的一筆進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