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武漢大學教授唐存琛:產業物聯 連結未來

【億邦動力網訊】5月26日消息, 昨日在2017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產業電商分論壇上, 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物聯網工程系主任唐存琛發表主題《產業物聯, 連結未來》演講, 在演講中, 唐存琛表示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 對市場、使用者、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思考方式。

本論壇將圍繞產業電商未來的發展趨勢、實體經濟與電商深度融合展開探討。 “供給側改革”成為產業電商發展新機遇, 企業逐步認識到產業互聯網在説明實體企業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拓展市場管道等方面作用巨大,

開始紛紛主動轉型觸網。

(溫馨提示:本文為速記初審稿, 保證現場嘉賓原意, 未經刪節, 或存紕漏, 敬請諒解。 )

以下是演講實錄:

唐存琛:非常高興第二次來到貴陽。 應大會的邀請,

講一下關於未來電商發展和物聯網、大資料之間的關係。 剛才聽了各位企業專家、企業創始人的分享, 很有啟發, 也有領導高瞻遠矚的指點。 實際上, 我講的風格和他們有非常大的不同, 我講的是方面性的東西, 因為做研究, 提煉一些共性問題和大家分享。

這幾年, 熱詞從2010年談物聯網, 2013年談大資料, 2015年談“互聯網+”, 今年又回到了物聯網, 為什麼有這樣的一些切換, 這不是中國的問題, 世界各國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未來引領經濟發展的主要幾個行業應該在哪些領域?通過一些分析可能會得到一些思考。

一、“互聯網+”

(一)背景分析。 有市場方面的背景也有技術方面, 前面都是市場方面, 由於時間關係都不展開。 電腦網路的發展使我們從原來幾十個人使用終端共用一台電腦,

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情, 也就是我讀大學時代的事情;到現在互聯網的技術, 理論上連接是無窮。 然後互聯網從最早只能發一些郵件和靜態的新聞網站, 到現在各類互聯網多媒體的應用的豐富。

講到電腦的技術, 從單機計算到平行計算, 現在到了雲計算層面, 未來的雲計算是什麼?未來是普適計算, 普適和普遍適用的意思。 比如說前兩天AlphaGo又和人進行了人機大戰, 這並不奇怪。 有時候電腦有了更多的應用, 現在大學裡學術論文出來了以後要查蟲, 人工核對要很長時間, 但電腦核對的話十幾秒鐘, 搜索了整個知網的數千篇、數萬篇文章, 資料就出來了。 但校對的程式是人編的,

所以融入了人的思想。 現在在這個領域有智慧電腦, 電腦本來就是智慧的核心, 智慧電腦是什麼概念?將來不管用什麼軟體和什麼電腦, 只要使用這個軟體就可以自動生成應用。

到感測器技術的發展, 比如說RFID、MEMS、無線傳感網等等, 剛才陳斌先生還和我討論。 社會需求更是巨大, 首先有3C協同, 我們希望電腦、家電和通訊設備進行協同工作, 以實現更好生活體驗;我們希望實現5W目標, 現在還沒有, 如果把最後一個whatever改成Communication, 基本上實現了, 未來這個需求還是很大。 政府也是支持, 在金融危機以後, 世界各國以及歐盟都在尋找未來的發展瞿秋。

(二)“互聯網+”應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 實際上經歷了多少年, 國際電信聯盟、歐盟都有一些定義,

中國的定義就追溯到2010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 從這個定義裡, 領會出三層含義, 就是“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慧計算”。 也就是說這裡展示的第一個問題, 將來人工智慧和所有的系統都是這三個層面的東西。

全面感知就是盡可能的搜集全面的資訊, 可靠傳輸有個傳輸網路, 把資訊傳到該去的地方, 經過智慧計算產生一些決策, 反過來指導各行各業, 包括電商、包括工業、包括找鋼、找車、找糧等等。 人有感官, 但感官非常有限, 眼睛是視覺, 耳朵是聽覺, 鼻子是嗅覺, 嘴巴是味覺, 手是觸摸, 其他就很少了, 未來感知會更多, 還是定量的。

正常情況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應該是可靠, 給顆糖放在嘴裡, 立馬知道是甜的, 因為有個模型到大腦裡。人的大腦是智慧計算的核心,人工智慧就是把大腦裡的變成軟體,通過軟體硬體配合實現,包括Alpha Go的體系,所以物聯網就是用人工智慧的體系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實現。物聯網的產業群非常大,已經從製造業到服務業。

(三)“互聯網+”橫空出世。“互聯網+”是繼物聯網之後的新概念,我理解“互聯網+”是物聯網行業領域的應用,“互聯網+交通”形成了智慧交通,“互聯網+醫療”是智慧醫療,可以認為是一種“立地”或者是“接地氣”的表現。上屆政府做了智慧城市的示範,但沒有一個城市成功,因為智慧城市有很多自要素,包含智慧電力、智慧家居等等,在當時還沒有很好的一些標準指導建設。

新一屆政府提出“互聯網+”,是比較切合實際,各個行業進行突破。比如說在林業,林業物聯網的標準體系在全國是最完美的,但是“互聯網+”又不僅僅是這種實現形式,更是物聯網延伸和擴展。物聯網可以加服務,可以加資源的整合,把需求和資源整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新的應用。把鋼鐵廠生產鋼的一種物質和需要購買鋼的需求,在找鋼網上結合起來,就實現了它的價值,二手車也是這樣。提供這樣的平臺,剛才嘉賓也有專門提供的支援平臺,更是物聯網的服務了,它可以加服務。物聯網是物與物相連,可以和服務相連,服務可以和服務相連接。所以,實際上“互聯網+”是把資源進行重新定位,重新資源優化整合。剛才好幾個企業家都談到這個問題,重新整合優化的重要手段。怎麼整合它?

這裡的小結有三:不只是網路,更重要的是網上服務;會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巨大的市場,比互聯網經濟大30倍。

二、大資料

(一)大數據+。2015年4月,在大資料峰會上我發表了演講,關鍵字是大資料、資料採擷、“計劃經濟”,得出結論,大資料是有待開採的富礦,通過人工挖掘、雲計算等技術,都是開採富礦的有效工具,最後它要服務於經濟,所以我提出了未來有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計劃經濟”,是打了引號,他們說是復辟,回到以前,這種計劃經濟不一樣。現在的“計劃經濟”是依賴於需求。

剛才談了大數據是一座富礦,它蘊含了無限的商機、無窮的創造,預示著一個智慧產業時代的到來,大資料的財富要認識、積累、分析、利用才能實現價值,核心不是資料大小,是分析運用模型是關鍵。在這樣的基礎上,未來的中國經濟是怎樣的模式?我提出了新的經濟模式就是又回到了打引號的“計劃經濟。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思路,含義是市場需求決定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生產、商業和服務,因為要求生產經濟活動的源頭是按需配置,意味著將來按於“計劃經濟”。

(二)國家戰略。正在成為國家戰略,美國建立了醫療電子病歷管理平臺,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做分級管理,涉及到對接與共用的問題,它是對接的統一平臺,無論是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都用這個平臺。

在中國,2015年政府就大資料、“互聯網+”、“兩創”都發了文件。3月2號廈門政府發文推進大資料的發展,這是貴陽的大資料徵求意見,會前採訪我問人才怎麼做,教育部專門成立了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的專業。這裡要強調的是產業發展的兩個先決條件:一是人才,二是資金。人才要先佈局,因為真正出現人才至少需要五年的週期,四年的大學加上一年的實踐經驗。大學統一部署這個專業,二十多年都沒有,因為後來教育部採取了備案制,學校認為這個專業可以分配出去,有辦學條件就辦專業。有人報考,分得出去,只備案就行了。但今年教育部出問正式公佈要做這個,說明配合國家的政策,大資料的產業在未來迎來了高峰需要人才。山西、廣西也陸續發問。

三、互聯網思維

(一)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使用者、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思考方式。剛才大家都談到了這個問題。

(二)未來的思考

1、中國未來產業形態。去年進行了思考,講中國未來產業形態,意味著未來產生產業正在被推導重建、重構,剛才講了找鋼網等等。二維的互聯網產業正逐步形成,未來三維的智慧科技產業會領跑IT業一段時間。

2、中國未來企業的分類。剛才講了平臺,平臺是拿來主義,把各種資源拿到平臺上做定義,滴滴打車沒有一輛車,但把需求和計程車拿來做對接。

3、中國產業鏈的流向正在逆襲。剛才杜總講了傳統產業是生產、經銷和消費,未來是消費、設計和生產,不僅是減少中間環節,是沒有中間環節了,會出現心得生產者。

4、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剛才講了C2B2F、F2B2C,我認為下一步F就是產業電商怎麼做,有人說為什麼不選F2C,因為C2F是產業決定生產。

5、中國經濟結構的歸屬。現在到了共用經濟,共用單車、共用汽車都出現了。未來是共用經濟,生產的源頭都知道該不該生產,就像IBM不生產,賣到聯想,他不要生產的源頭了,這叫共產經濟。共用經濟是講生產產品的共用,共產經濟是從生產源頭就開始共用了。如果把共產經濟認為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組成要素,最後一句話,我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謝謝大家!

正在直播:2017中國電商創新發展峰會>>

【版權提示】億邦動力網宣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run@ebrun.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因為有個模型到大腦裡。人的大腦是智慧計算的核心,人工智慧就是把大腦裡的變成軟體,通過軟體硬體配合實現,包括Alpha Go的體系,所以物聯網就是用人工智慧的體系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實現。物聯網的產業群非常大,已經從製造業到服務業。

(三)“互聯網+”橫空出世。“互聯網+”是繼物聯網之後的新概念,我理解“互聯網+”是物聯網行業領域的應用,“互聯網+交通”形成了智慧交通,“互聯網+醫療”是智慧醫療,可以認為是一種“立地”或者是“接地氣”的表現。上屆政府做了智慧城市的示範,但沒有一個城市成功,因為智慧城市有很多自要素,包含智慧電力、智慧家居等等,在當時還沒有很好的一些標準指導建設。

新一屆政府提出“互聯網+”,是比較切合實際,各個行業進行突破。比如說在林業,林業物聯網的標準體系在全國是最完美的,但是“互聯網+”又不僅僅是這種實現形式,更是物聯網延伸和擴展。物聯網可以加服務,可以加資源的整合,把需求和資源整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新的應用。把鋼鐵廠生產鋼的一種物質和需要購買鋼的需求,在找鋼網上結合起來,就實現了它的價值,二手車也是這樣。提供這樣的平臺,剛才嘉賓也有專門提供的支援平臺,更是物聯網的服務了,它可以加服務。物聯網是物與物相連,可以和服務相連,服務可以和服務相連接。所以,實際上“互聯網+”是把資源進行重新定位,重新資源優化整合。剛才好幾個企業家都談到這個問題,重新整合優化的重要手段。怎麼整合它?

這裡的小結有三:不只是網路,更重要的是網上服務;會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巨大的市場,比互聯網經濟大30倍。

二、大資料

(一)大數據+。2015年4月,在大資料峰會上我發表了演講,關鍵字是大資料、資料採擷、“計劃經濟”,得出結論,大資料是有待開採的富礦,通過人工挖掘、雲計算等技術,都是開採富礦的有效工具,最後它要服務於經濟,所以我提出了未來有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計劃經濟”,是打了引號,他們說是復辟,回到以前,這種計劃經濟不一樣。現在的“計劃經濟”是依賴於需求。

剛才談了大數據是一座富礦,它蘊含了無限的商機、無窮的創造,預示著一個智慧產業時代的到來,大資料的財富要認識、積累、分析、利用才能實現價值,核心不是資料大小,是分析運用模型是關鍵。在這樣的基礎上,未來的中國經濟是怎樣的模式?我提出了新的經濟模式就是又回到了打引號的“計劃經濟。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思路,含義是市場需求決定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生產、商業和服務,因為要求生產經濟活動的源頭是按需配置,意味著將來按於“計劃經濟”。

(二)國家戰略。正在成為國家戰略,美國建立了醫療電子病歷管理平臺,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做分級管理,涉及到對接與共用的問題,它是對接的統一平臺,無論是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都用這個平臺。

在中國,2015年政府就大資料、“互聯網+”、“兩創”都發了文件。3月2號廈門政府發文推進大資料的發展,這是貴陽的大資料徵求意見,會前採訪我問人才怎麼做,教育部專門成立了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的專業。這裡要強調的是產業發展的兩個先決條件:一是人才,二是資金。人才要先佈局,因為真正出現人才至少需要五年的週期,四年的大學加上一年的實踐經驗。大學統一部署這個專業,二十多年都沒有,因為後來教育部採取了備案制,學校認為這個專業可以分配出去,有辦學條件就辦專業。有人報考,分得出去,只備案就行了。但今年教育部出問正式公佈要做這個,說明配合國家的政策,大資料的產業在未來迎來了高峰需要人才。山西、廣西也陸續發問。

三、互聯網思維

(一)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使用者、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思考方式。剛才大家都談到了這個問題。

(二)未來的思考

1、中國未來產業形態。去年進行了思考,講中國未來產業形態,意味著未來產生產業正在被推導重建、重構,剛才講了找鋼網等等。二維的互聯網產業正逐步形成,未來三維的智慧科技產業會領跑IT業一段時間。

2、中國未來企業的分類。剛才講了平臺,平臺是拿來主義,把各種資源拿到平臺上做定義,滴滴打車沒有一輛車,但把需求和計程車拿來做對接。

3、中國產業鏈的流向正在逆襲。剛才杜總講了傳統產業是生產、經銷和消費,未來是消費、設計和生產,不僅是減少中間環節,是沒有中間環節了,會出現心得生產者。

4、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剛才講了C2B2F、F2B2C,我認為下一步F就是產業電商怎麼做,有人說為什麼不選F2C,因為C2F是產業決定生產。

5、中國經濟結構的歸屬。現在到了共用經濟,共用單車、共用汽車都出現了。未來是共用經濟,生產的源頭都知道該不該生產,就像IBM不生產,賣到聯想,他不要生產的源頭了,這叫共產經濟。共用經濟是講生產產品的共用,共產經濟是從生產源頭就開始共用了。如果把共產經濟認為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組成要素,最後一句話,我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謝謝大家!

正在直播:2017中國電商創新發展峰會>>

【版權提示】億邦動力網宣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run@ebrun.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