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公信力不能買賣 百科平臺還需新“錢途”

本刊實習記者 楊宇峰

只要花錢就可創建自己想要的詞條, 未經批准的藥品被包裝成靈丹。 當可貴的公信力變成了賺錢的工具, 百科知識平臺的路可能走到了盡頭。

央視3.15晚會上, 互動百科中槍了。 央視透露, 在互動百科, 只要給錢, 商家就可以創建詞條, 以至於一些詞條資訊真假難辨, 甚至成為貌似客觀的“科學廣告”。 央視的曝光讓這個看似中性、權威的知識共用平臺的光環被徹底破滅。

靈丹妙藥包治癌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 在互動百科, 一些“神奇”的產品, “光鮮”的人物簡歷, 只要花4800元錢開通“百科詞條認領”的服務,

就可以隨意杜撰並發佈”。 例如其中一個詞條“極藻5S”, 幾乎成了靈丹妙藥。 在介紹中, 一位患者服用“極藻5S”7天后, 癌細胞就不見了。

作為一個科學普及平臺, 互動百科不應對創建詞條進行收費。 而且, 在國內對詞條進行收費的不僅是互動百科一家。

去年, 就有媒體曝光百度百科也有推廣, 企業定制百度百科要按年收費, 一年6998元, 上線後的詞條顯示公司與百度有認證協議, 說明企業名稱和業務真實存在, 但如果詞條不續費, 百度百科雖然依然存在, 但上面不再顯示百度的認證資訊。

百科平臺收費已然成為商業化操作的模式之一。 在百科平臺裡, 很多用戶會將詞條定義為帶有“權威認證”的資訊源, 不少媒體也在報導中將其作為資訊源引用。

權威資訊的公信力吸引了很多公司的注意, 他們打起了推廣行銷的主意, 互動百科也可以借此獲益。 這點從互動百科2015年的業績就可以看出。 2015年互動百科全年收入6027萬元, 其中廣告收入就達到5691.79萬元, 占總營收的94.4%, 幾乎是公司的全部收入。

對於企業來說, 追求商業化是本能, 但對於一個提供用戶知識共用的百科平臺來說, 為了追求商業利益, 讓虛假資訊、廣告隨意散播, 完全背離了其作為知識共用平臺的基本原則。 這種盈利模式, 它真的走得通、走得長遠嗎?

百度百科有妙招

互動百科的內容商業化, 最大的毛病在於它出售的不是詞條, 它出售的是“公信力”, 是“百科詞條”和“知識共用平臺”的網路公信力。 其實, 在我國也有許多不收費的百科平臺, 比如360百科。 為確保資訊的公正客觀, 採用了完全免費開放的模式。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360百科在上線之初就被360自己定性為“構建自己的流量護城河”, 換句話說360百科只是360作為一個流量入口打造, 其本身是否具有造血功能並不重要。

那麼對於需要自身造血的百科平臺, 如果在不收取費用的情況下, 在加強百科平臺知識共用功能性的同時, 如何創新百科平臺的商業化模式呢?

其實百度百科對此就已經進行了很多大膽的商業化嘗試。 比如在醫療掛號、娛樂電影票、旅遊門票等領域接入了相應的服務。 用戶在查詢相關詞條之後, 可以直接在詞條下完成服務預約和購買, 在看完當下最熱門電影的詞條介紹後, 就可以直接在詞條下購買電影票, 一站式完成資訊和服務的獲取。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百度百科在以一種新的方式擴大百科平臺的功能性來拓展其商業模式。

2016年5月, 百度百科將視頻與百科結合起來, 推出了“秒懂百科”產品。

以往百科都是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 用詞條方式簡單有效地説明人們瞭解知識。

2016年8月, 百度百科和小世界戰略合作, 聯合推出“秒懂V計畫”欄目。

“秒懂V計畫”是由雙方共同邀請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為自己擅長的領域提供視頻策劃, 由小世界拍攝製作, 並展示在百度百科的詞條中, 為用戶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視頻知識服務。

百度百科似乎已經明白, 直接“以詞條換盈利”這種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已不可持續, 於是開始探索其百科平臺的未來出路。 這對於其他百科知識平臺來說, 未嘗不是一個啟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